“账房先生”进入决策核心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的财务管理,是界定一家企业运行良好的标准之一。财务管理失当,则难免导致危机并常常引发破产——财务管理不善,是多数公司失败的常见因素。
  那么为何这门学科在主流商业媒体中如此不引人注目呢?原因可能是,财务部门作用历来有限,而且基本上只起辅助作用;也可能是众多财务经理本身保持低调——在这个领域很少有名声斐然的英雄或者恶棍。
  同样,不直接参与财务工作的高管们,常常想当然地看待财务管理。他们还想当然地认为,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太多变化。这两条假定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健全财务管理的特征之一,是从生产线经理到董事会的积极参与。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它正经历快速的变革。
  
  外部压力
  
  财务管理领域目前进行的变革,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驱动。正如商业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一样,全球化成为重要的影响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就是一例。
  同样,虽然安然(Enron)戏剧性的破产与日本的经济困境没有多少联系,但它带来的后果,以《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为形式,影响着在纽约上市的一家日本电子企业的内部运作,正如该法也影响着任何相仿的美国公司。
  由股东价值要求主导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增长,是影响财务管理的另一组有力因素。因而,方华(LilyFang)和安田绫子(AyakoYasuda)要考虑分析师研究的质量,托马斯·谢姆努尔(ThomasChemmanur)和保罗·富尔吉耶里(PaoloFulghieri)着眼于银行和交易所等中介的作用,而奥拉西奥·法尔康(HoracioFalcao)和罗尼·斯塔法诺(RonyStefano)则从谈判角度探讨如何处理投资者关系。
  以股东价值为宗旨的方式,将权力的天平从管理者向股东倾斜,为重大财务决策以及严格约束(如企业的现金留存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回购股票和发放股息,才是当今企业流行的做法,而不是昂贵的收购。
  阿南特·K·桑德罗姆(Anant KSundaram)认为,除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外,不存在其他可信的替代方式,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会对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的确,其他相关方的利益等于或大于股东利益的情形很有限。
  私人股本的增长,一方面增加了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有潜在吸引力的融资途径。此外,斯图亚特·里德(StuartRead)和马尼诗·梅赫塔(Maneesh Mehta)认为,风险投资技巧为企业内部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欧洲也已成为重要的影响力量。英国近期决定,推迟要求英国上市公司提供运营和财务审议,但并没有在议程中取消叙述性报告。所有大中型欧洲企业必须提交商业审议报告,这将提供业绩和发展的关键信息,以及财务和非财务的关键业绩指标。审计机构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声明,审议内容与财务报表相符。(这也是个有意思的讽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行导致数字方面的一些混淆之际,叙述性报告在当前过渡期的重要性更大了。)
  就连公司治理的财务层面,议程也正变得更为国际化。迄今发起的行动基本上局限于国内,但一些关键领域的共同主题在把它们引向一条融合的道路。就财务管理而言,这些主题包括更正式地强调审计委员会、内审以及董事会的财务责任。
  可持续性辩论的元素,也被纳入这一议程。不久前,三重底线财务报告(即财务、社会和环境)让人听上去怪怪的,更不要说无关了。但现在,广泛采用这一报告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许多公司,这代表着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对于首席财务官们,这也代表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
  正如在商业审议报告中那样,可持续性可能会与财务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能需要对其进行审计。这方面的不作为,越来越有可能影响到声誉,因为公司在可持续性排行榜上的排名,如今受到压力团体和媒体的密切注视。可持续性发展尤其影响面临声誉风险的行业。这些行业越来越多——不仅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制药业也已加入其中。鉴于反肥胖的压力,甚至还包括食品加工和销售业。
  最后,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金长期利率偏低,也产生了外部压力。企业(和政府)的养老金融资问题,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为养老金债务所累的著名企业也不在少数。但它们只是多数管理层所面临的养老金风险中曝光最多的几个例子。这种情况对于个人的后果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因而伯纳德,杜马斯(BernardDumas)和于尔格·瑟兹(JuergSyz)提出了新的框架。
  
  内部发展
  
  以上所述的各种外部压力,已成为内部财务管理程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数据处理、采集和分析能力提高和成本下降带来的可能性中,这一点最为明显。
  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结合,当然为大规模外包提供了机会,包括外包交易处理,为财务职能部门本身带来直接益处。在更广泛的方面,外包的影响仍在接受探讨,马雷克·什韦谢斯基(MarekSzweiczewski)就提出了一个关于隐藏风险和外包成本的观点。
  风险管理是另一个外部压力驱动内部发展的领域。在英国,上市公司如果没能达到公司治理综合规范的要求,就需要做出解释,这已给系统化风险管理程序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昂利·塞尔瓦伊斯(HenriServaes)和彼得·图法诺(PeterTufano)公布了在全球范围对非金融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该调查不仅涵盖了企业怎样管理风险,而且还包括它们进行众多关键选择的方式和理由。维拉尔·阿查里亚(xrtralAcharya)和斯蒂芬·谢弗(StephenSchaeffer)关注流动性风险的起因、后果和影响。在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飚升之际,首席财务官面临应付对冲问题的压力。就像迪迪埃·科辛(DidierCossin)和迪诺斯,康斯坦丁努(DinosConslantinou)表明的那样,这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更好理解。
  但在许多情况下,公司没有充分利用机会。糟糕的信息技术采购和实施,与成本下降、效率提高一样,成了近年的一大特征。少数公司已将风险管理与运营、定期监督和内审程序整合起来,但还有许多公司尚未这样做。
  在其他领域中,也存在有待把握的机会。遵循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其逻辑是,它应该反映在所有决策中,全面考虑资金成本,并把焦点放在现金流而不是以赢利为基础的决策上。但在实践中,许多机构已发现这种要求太过苛求,它们已在考虑收购时采用资金成本方法,但在内部决策中还没有全面实施这种方法。
  绩效测评方面也存在诸多机遇。许多机构不愿放弃向后看的传统财务指 标。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仍然有限,虽然平衡记分卡的使用越来越多,但糟糕的实施(例如,指标过于繁杂、过于注重财务或与整体战略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许多记分卡被放弃了。安迪·尼利(AndyNeely)有关绩效测评的文章,不仅使用例证来说明管理者是如何未能找到业绩测评的解决方案的,同时还激励他们拿出更出色的表现。
  
  老标准对新压力
  
  更传统的财务管理程序,展示了一幅有喜有忧的画面。许多机构采用了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kaizen(译者注:引自日文,意为“持续改善”)成本法等方法。总的来说,控制体系已变得更为精湛,其运行不再那么机械。一些预算程序已得到精简,人们意识到需要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做出反应,如在必要时重新进行预测。
  这种压力也有部分来自外部——《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对在美上市公司的内控提出了质量要求,这些要求不容讨价还价。但研究始终显示,多数机构在利用改善了的最佳业务实践上进展缓慢。尤其是年度预算遭到持续且可以理解的抨击,这些预算的价值往往被认为与花费的时间不相称。
  操劳过度的首席财务官也许会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对待,这可以理解。监管要求带来了大量负担,增大了原有的商业压力——并且还会有更多的要求。有人主张,实施这些改进措施的支出和精力,与取得的结果不成比例,这也不无道理。然而,一旦建立体系的初期努力结束,会给予首席财务官们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手段,实现良好的财务管理。
  多数内部发展也会更健全。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程序,绩效测评指标延伸到新的非财务方面,风险和财务管理相互整合,所有这些带来了一系列技术与管理上的挑战,而新监管法规的内容不断增加。但它们也为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新工具。
  在一些财务管理健全的机构中,首席财务官成功引领了一项转变:将其职能从集中于内部事务以及在很大程度上由程序驱动,转变为处于公司决策的核心。那些没有转变首席财务官职能的机构,其危险至少是令机构无法进步,最严重的则是破坏这个组织。而随着职能的变化,首席财务官的角色也需要随之改变。当前的一个紧迫问题,是要应对外部强加的变化,许多首席财务官已挺身面对挑战。遗憾的是,一些还没有这么做。少数人甚至不知道他们必须做出多少改变。这个角色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困难、有益并充满个人风险。
  
  结论
  
  适当的财务管理还不够好。问题是,高级管理层通常没有意识到情况未达到最佳状态。外部人士(包括非执行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是改善公司监管实践和增加价值的潜在宝贵资源。他们需要帮助企业,使它对管理最佳实践的发展做出的反应和对外部强加变化的反应一样快。以风险管理为例,要求英国企业接受综合规范要求,将提高董事会的风险意识,从而令企业受益。但真正获益意味着,要确保风险管理文化根植在企业中,同时确保风险成为董事会讨论的经常议题。
  考虑到一流财务管理的有利方面,以及糟糕或刚好足够的财务管理的不利方面,财务管理是一个所有高级管理层都需要注意的领域。在支持改革议程方面,首席执行官需要扮演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他们要让企业具备竞争优势。与其他领域一样,良好管理的标志是,变化是由不断改善的文化所驱动,而不是外部要求,当然更不是危机所驱动。
其他文献
通过整合跨境贸易中翻译、支付、物流等关键流程,敦煌网打造在线交易服务平台,并摒弃传统上卖家付费模式,推出买家按交易金额付费的动态佣金模式。模式上的创新,降低了跨境贸易的交易成本,满足了中小买家的需求,从而开辟出一片蓝海。不过,随着小额外贸业务日渐成熟,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B2B巨头已经高调布局,蓝海正面临向红海转化的挑战,敦煌网精细化运营面临考验。    从事数码产品生意的潮州商人陈昌发,在深圳华强
期刊
2007资金流向股市和地产    中国经济维持高位运行、人民币持续升值趋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带来国内充盈的资金流动性。2007年,资金增量规模和流向成为投资人主要关心的问题。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光大证券研究所、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主流投资研究机构对2007年的研判中,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可窥一斑。      股市将成为资金吸纳器 
期刊
我们对2007年GDP增长预测仍保持在9.5%,比2006年的10.5%的预测值仅减少1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个GDP的增速预测仍面临上行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比我们的预计超出21%。我们预计零售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但2007年出口增长将从2006年的25%回落至17%。这个宏观前景仍将支持中国和全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且预示着,中国由内需驱动的大多数行业的业绩将继续向好。    2
期刊
艺术品与房地产,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投资领域,是梅建平近来的两大研究方向。作为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金融系的副教授,新兴市场一直是他研究的重点,而房地产正是这一市场中的重要资产之一。作为梅摩高级艺术品价格指数(Mei/MOsesAnnuaIAIIArtlndex)的出版人,梅建平对于艺术品投资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品正成为一项值得投资人重视的美丽资产。因此,在梅建平看来,对
期刊
过去十年,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如果扣除中央银行的冲销票据,国内债券市场从1997年占GDP5%增加到2006年占约27%,但是,这一市场几乎完全集中于国债或政策性银行所发行的证券,而占中国GDP近60%的迅速增长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图1)。另一方面,中国的债务资本市场无法为国内的高储蓄提供投资渠道,使大部分储蓄停留于银行存款。  阻碍中国债务资本市
期刊
我们预期2007年中国GDP增长9.8%,2008年GDP增长将达到10%。GDP增长的再次提速:主要得益于内需的持续强劲增长,全球的需求增长也起到一定作用。我们预计,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通货膨胀也存在一定的上升压力。  如果我们的预测正确,目前中国正处于197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首先,经济的中期增长主要是由产出的显著提高所推动,最大增幅很可能达到1.0%。自中国加入WT
期刊
全球股市从2003年起已连升了4年。2006年,在我们观察的20个全球主要股市中,印尼股市的升幅最大,MSCI中国指数紧随其后,而2005年年底表现十分出色的日股则严重跑输其他股市(图1)。如果2006年投资于5个表现最好地区的股市,平均可获得45%的回报;就算选错地区,只要没有投资日股,回报也可高于10%。可见2006年在全球股市范围内获利并不难。    2007年不会出现股灾,三大原因使全球股
期刊
目前中国H股市场有一种倾向,就是夸大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势头,而低估投资放缓对资产价格的冲击。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错误判断,是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的开始,因为在H股市场的盈利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资产价格为基础的。需要指出,在1980年以后的一半时间里,中国的固定资产年复合增长率都不到20%。虽然有些人认为,在中国上一次投资热潮中(1990.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了50%,此次
期刊
我们选用租金回报率与银行按揭贷款利率差值这一指标,来观测房价泡沫。历史数据显示,当租金回报率与第一套住房贷款利率差值在0.2%附近,房价接近底部;当租金回报率与第二套住房贷款利率差值至4%左右时,房价接近顶部。房价就在这两个差值之间波动,目前,在房价下跌和租金上涨的双重拉力下,几大主要城市的租金回报率与第二套住房贷款利率差值正由4%的警戒线向下修复,而要让这一差值回落到安全范围,房价下跌和租金上涨
期刊
随着股指期货的临近,A股市场的大盘蓝筹股出现了较大的涨幅。有市场观点认为,股指期货加强了大盘股的稀缺性,推升机构买进成分股的意愿。那么,该观点能否在海外市场得到证实?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又会如何演变呢?我们以中国台湾市场的经验进行分析参考。    上市前涨,上市后跌,长期趋势不改变    中国台湾于1998年7月21日推出第一个股指期货——台湾加权指数期货,1999年7月21日又推出分盘指数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