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校内外各种现象或问题通过网络传播所发表的各种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随着自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文中通过对自媒体信息传播特性的研究,探索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特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0.3%,也就是半数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即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网络的开发、普惠、便捷、共享等特性,使其快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高校大学生作为较高层次人才,网络普及率更是接近100%,便捷的网络信息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
2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特性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用户用以发布信息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以下特性:
2.1 传播活动主体大众化
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不再是由主流媒体主导发声,它是广大自媒体用户主动性的信息传播活动。传播用户是所有自媒体使用者,只要接入互联网,有移动终端和自媒体载体,使用者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所感所想、所见所闻,信息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点对面式的传播方式,而是无数个点对无数个点的传播方式。传播活动也不是传统的由一个特定组织进行,传播信息的“点”的参与者变成了广大无序可循的自媒体使用者,这种主导特性使得广大参与者更热衷于自媒体信息传播。同时,用户没有学历身份等要求和限制,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多样性。
2.2 信息私密性和公开性相结合
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信息公开方式,对信息进行完全公开或半公开或私信给特定对象。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关键字查询到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公开化的信息或状态;也可以通过添加“关注”或“好友”等,接受网络自己推送的信息或状态;也可以通过私信收到对方特定发给自己的信息,这使得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特性。
2.3 信息内容无序性形式多样性
用户发送信息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真实所见所闻,也可以是自己当时的心情,也可以是自己虚拟的想象,这使得信息内容无序可循,信息内容真实和虚幻相结合。自媒体也给信息传播提供多种版面工具,可以通过编辑在网络上推特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图片等,制作自己的特属的“媒体”,使得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追捧。
2.4 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
网络信息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从发布到对方接收的速度是报纸、传统电视等媒体无法比及的,而且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人,受众人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对信息内容进行反馈,以名人微博为例,短短几分钟往往就有万条回复,千条转发,这种交互性强传播快的特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3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特性决定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同样具有上述特性。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性。
3.1 舆情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受过系统教育的一代,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往往对一些社会负面新闻具有较强烈的反应。对这些负面的信息,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发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通过网络传播,反馈给相关负责部门,为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声援。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管理或其他问题,部分大学生也通过自媒体提出来,希望通过网络舆情压力对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或回复。故而高校舆情内容基本涉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利益,社会热点问题等,相对比较集中。
3.2 舆情主客体及拟态环境对舆情影响大
让个体充分发声,对于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网络舆情安全隐患。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理智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正常的反馈形式去解决问题。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所感所见,有些信息没有经过甄别就进行传播和评论,这些会给大学生群体网络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部分社会不安定分子抓住大学生血气方刚的特性,煽动大学生参加到一些网络活动中,梦想着以学生潮舆情压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参与传播的大学生当时的状态和网络环境,都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
3.3 高校网络舆情有预防机制但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能通过官方自媒体或思想政治管理人员的交互平台向学生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且大部分高校都应运建立了预防干预机制,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经验缺乏,而信息传播扩散又速度过快,舆情监控和管理难度比较大,预防和干预机制尚不完善。
3.4 缺乏网络舆情法制教育和制度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以维护学生集体利益为基本原则,大部分高校只是在预警阶段,没有系统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警觉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不法或不当网络行为进行约束,这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浮于表面,缺乏依据。
(通讯作者:董元)
参考文献
[1]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05).
[2]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7(04).
[4]黄小明.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5]朱柱.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与引导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04).
作者简介
董元,硕士学位。现为西安邮电大学讲师。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0.3%,也就是半数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即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网络的开发、普惠、便捷、共享等特性,使其快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高校大学生作为较高层次人才,网络普及率更是接近100%,便捷的网络信息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
2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特性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用户用以发布信息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以下特性:
2.1 传播活动主体大众化
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不再是由主流媒体主导发声,它是广大自媒体用户主动性的信息传播活动。传播用户是所有自媒体使用者,只要接入互联网,有移动终端和自媒体载体,使用者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所感所想、所见所闻,信息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点对面式的传播方式,而是无数个点对无数个点的传播方式。传播活动也不是传统的由一个特定组织进行,传播信息的“点”的参与者变成了广大无序可循的自媒体使用者,这种主导特性使得广大参与者更热衷于自媒体信息传播。同时,用户没有学历身份等要求和限制,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息的多样性。
2.2 信息私密性和公开性相结合
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信息公开方式,对信息进行完全公开或半公开或私信给特定对象。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关键字查询到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公开化的信息或状态;也可以通过添加“关注”或“好友”等,接受网络自己推送的信息或状态;也可以通过私信收到对方特定发给自己的信息,这使得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公开性和私密性两种特性。
2.3 信息内容无序性形式多样性
用户发送信息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真实所见所闻,也可以是自己当时的心情,也可以是自己虚拟的想象,这使得信息内容无序可循,信息内容真实和虚幻相结合。自媒体也给信息传播提供多种版面工具,可以通过编辑在网络上推特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图片等,制作自己的特属的“媒体”,使得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追捧。
2.4 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
网络信息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从发布到对方接收的速度是报纸、传统电视等媒体无法比及的,而且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人,受众人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对信息内容进行反馈,以名人微博为例,短短几分钟往往就有万条回复,千条转发,这种交互性强传播快的特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3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特性决定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同样具有上述特性。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性。
3.1 舆情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高校大学生作为年轻的受过系统教育的一代,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往往对一些社会负面新闻具有较强烈的反应。对这些负面的信息,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发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通过网络传播,反馈给相关负责部门,为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声援。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管理或其他问题,部分大学生也通过自媒体提出来,希望通过网络舆情压力对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或回复。故而高校舆情内容基本涉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利益,社会热点问题等,相对比较集中。
3.2 舆情主客体及拟态环境对舆情影响大
让个体充分发声,对于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网络舆情安全隐患。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理智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正常的反馈形式去解决问题。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所感所见,有些信息没有经过甄别就进行传播和评论,这些会给大学生群体网络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部分社会不安定分子抓住大学生血气方刚的特性,煽动大学生参加到一些网络活动中,梦想着以学生潮舆情压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参与传播的大学生当时的状态和网络环境,都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
3.3 高校网络舆情有预防机制但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能通过官方自媒体或思想政治管理人员的交互平台向学生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且大部分高校都应运建立了预防干预机制,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经验缺乏,而信息传播扩散又速度过快,舆情监控和管理难度比较大,预防和干预机制尚不完善。
3.4 缺乏网络舆情法制教育和制度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以维护学生集体利益为基本原则,大部分高校只是在预警阶段,没有系统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警觉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不法或不当网络行为进行约束,这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浮于表面,缺乏依据。
(通讯作者:董元)
参考文献
[1]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05).
[2]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7(04).
[4]黄小明.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5]朱柱.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与引导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04).
作者简介
董元,硕士学位。现为西安邮电大学讲师。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