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感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永恒课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語感毕竟只是一种无形的“感”。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文章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成功个案,从“创设情境,触发语感;品读感悟,培养语感;体验生活,升华语感”三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落实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做法。
  【关键词】语感 训练 提高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92-02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掌握语文有效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语感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感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实践中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触发语感
  情境教学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地触发语言的魅力。 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为小学语文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而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比较简单,不深入,不透彻,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去品味隐藏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有所提高。
  在创设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录音、影视等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语言,变语言文字为鲜明形象图像,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在六年级《草原》一课的教学中,草原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触发学生的语感。 我首先播放课件,配上美妙的音乐,展示草原的美景,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们对美丽的草原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我让他们说说对草原的印象:一个同学说:“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好像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天地。”另一个同学又说:“五颜六色的野花把绿油油的草原装扮得很美丽!”其他同学又说:“草原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感受老舍笔下草原的美丽,我通过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的方法,指导他们体会草原的“绿”:首先从课文“看着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这句子中让学生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欣赏图片,想象羊群在草原上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再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置身于美丽的草原,可能会说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美美地感受文章的美丽画面,而且还积累了祖国的优美语言,培养了语感。形象画面与生动语言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魅力,自然而然地产生真切的情感。当学生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已经完全流露出愉快的心情,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一种方法。
  二、品读感悟,培养语感
  朗读和阅读是训练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含义,而在对文中词句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和品味过程,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阅读中,通过接触、感悟和理解大量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课外知识贮藏量不断增加,对认知语言的情趣,理解和感悟语言规律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 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读懂课文的文字,体会词与句表达含义,逐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作者共鸣,领悟出作者蕴涵的意图。在朗读课文中,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具体表现。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开头第一自然段描写到: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学生怎样才能深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可爱呢?
  1.找到能突出地球可爱的句子,并用“——”画出来,并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
  2.播放地球在茫茫宇宙中耀眼的美丽视频。
  3.自由读句子,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感情地读句子。
  第一次让学生自读,他们只是处在对文字表面的感知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文字表达的情感。然后我就出示地球相关知识的课件,让学生去了解地球的奥秘,感受地球母亲的伟大、美丽和亲切。再次品读这句子时,学生已在读中领悟句子的内涵,学生畅所欲言,读懂了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比作摇篮的含义,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美丽、伟大和无私奉献。在第三次读句子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母亲的那种伟大,迫不及待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融入朗读当中去。语感在这“明朗清凉,和谐动听”的读书声中形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每次读中不断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在品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品读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精髓,形成较强的语言文字语感,最终成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品味语言,训练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感觉并不深奥,所表达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但遣词造句却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精妙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句子,锤炼他们的语感,使其有所收获。学生在读中不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挖掘所隐含的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在品读中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一课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師利用换字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用字精妙之处:
  自由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学生边读边思考,通过多次读的方法在对这些词语进行比较,仿佛揣摩作者的用字之意,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作者的用字精华。学生容易感受到因为荷叶数量多,所以挨挨挤挤,因为“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好从荷叶与荷叶之间“冒”出来。描写之精妙、生动,“冒”字既描写了荷叶数量很多,又衬托出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文字,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语感训练,引导学生感受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不但品悟出语言文字的神韵,而且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发展了学生语感,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体验生活,升华语感
  生活是培养孩子语感的摇篮,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是空洞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使是进行简单的词语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的体验来理解词意。在学习课文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的写作之妙。
  三年级《画杨桃》一文中的一句:“他对我要求很严格,经常叮嘱我”的“叮嘱” 一词,我提问词意,学生答道“叮嘱就是吩咐的意思”。按理说学生正确理解了词意也就可以了,但我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他们的语感而继续引导。
  师:你们早上来学校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叮嘱你们的? 生:早上去上学的时候,爸爸总是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要听老师的话!
  师:对,这就是叮嘱。
  生:妈妈总是叮嘱我:“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 ”
  师:你们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从这里可以知道,“叮嘱”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比如……
  生:长辈对晚辈的吩咐。
  生:上级对下级的吩咐。
  师:假如你们有事情要对奶奶、爷爷、爸爸说,能不能用“叮嘱”?
  生(齐答):不能。
  教学中,我没有在学生单纯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就马上画句号,而是通过设计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孩子引入课堂,让孩子从多方面去理解去体会词语,从多个角度来把握词语的内涵。这样的教学,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强化了语感,深化了思维,给他们的印象将会是深刻和持久的。
  培养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挖掘捕捉“语感训练点”和加强有效训练,指导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做培养孩子语感的有心人,努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M].2003年.
  [2]何琼.语感训练,标点也精彩[J].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相割裂的。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师的照本宣科下,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其不但无法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无法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更不要说借助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是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且为生活提供服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生活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解析几何课程设置问题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以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 课件制作 数形结合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53-01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设置大致有:大一上学期和高等代数同时开课,或者将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两门课合并为高等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导数探讨函数的性态,如函数单调性,函数的极值、最值,函数的凹凸性等,从而利用函数的这些性质更快地证明不等式。  【关键词】不等式 导数 函数性态 单调性 凹凸性  【中圖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36-01
期刊
【摘要】小学六年级数学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门很难的教学课程,该阶段的数学逻辑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而正是因为学生缺乏该方面的能力,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由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小学生对于数学认识层面不高,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认识与运用。因此想要解决小学六年级数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变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高中的学习过程是艰难的,高中生的课业繁多,学习的任务量大,学习的内容难度大,因此,提高课堂的效率才会大大地节约学生的课外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靠得是教师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再加上学生紧密的配合。对于数学这门基础科学而言,实现高中数学高效化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工作,只有学生长期以来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接下来,本文将浅要分析高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在国际上的关注度逐年升高,而科幻小说的翻译在其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中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刘宇坤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本中的结构转换现象,探索结构转换在科幻小说英译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科幻小说翻译 结构转换 《北京折叠》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23-02  1.引言  继
期刊
【摘要】将DIS技术融入“中和反应的测定”,有助于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酸碱发生中和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和pH改变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 中和反应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60-02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启蒙性的、基础性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去探究,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体现了新课标所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现采用的高职数学教材品种繁多难易程度不一,数学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建模着重在于培养逻辑思维和运用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分析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文化应用素养。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西方思潮的侵袭,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设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其次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再次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困境,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高校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当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但纵观现阶段实际发展现状,发现仍存在较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有效教学及其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高职院校 计算机课程 企业岗位 弹性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