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觉悟”的觉悟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前一段时间的疏于读书,让自己有了下笔局促、口中语涩、面目可憎的感觉,真不能不读书。不断地读书学习,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才会发现平时自己对很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依然是浅薄无知的,完善与修正后,才有可能开始新的“行动—研究—再行动”的行动研究历程。
  储建明老师的《课堂教学觉悟论》搁置书桌有一个学期了,刚拿到时浏览了目录,并由其中的《新加坡学习记》一文随性写下了第一篇读书笔记。今再次走进书中文字,心中涌起了与四年前读他的第一本著作《文化向往》同样的感动,也使我找到了一些对“课堂教学觉悟”的觉悟。
  觉悟一:我来做什么?
  在“寻访:我的序言”部分,储老师再度从《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上的一个故事谈起,他说:“作为教师,面对课堂,又用什么来回答这样的三个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觉得,这三个哲学问题可能正构成了全书看不见却是最核心的一条红线。正文以“上编 认识论:建立维系文化的互动课堂”“中编 实践论:改善语文教学的文化行为”“下编 学习论:沟通自身完善的心灵导师”这三个部分作出了智者的应答:我是教师,我从大量的阅读、坚持的实践与积极的思考中走来,为了实现一种课堂文化的自觉。教师的一辈子,是在教学中前进的一辈子。
  我来做什么?这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中必须要确立的意义。最近读到了徐其军老师的先进事迹,照片上的徐老师站在孩子们中间,手捧书本,脸色灰黄,照片下那行加粗的文字特别沉甸甸——“只有站在讲台上,徐其军才觉得生活有意义。”徐老师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条件相对落后、师资不足的乡村小学任教。身患重病后,他依然抱病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顺利通过了本科考试,同时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病情一天比一天糟糕,他毅然重返讲台,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还跨学科兼教五年级英语,一周19节课,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别人要为他捐款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为我捐款,如果一定要捐的话,就给学校的孩子们捐点书或教学光盘,因为山村的孩子太缺书了!”而他自己则坚持从医药费中挤出钱来接济困难学生。当徐老师走进乡村小学的那一天起,一定就已经为自己确立了“扎根山村教育”的人生意义,即使在患上重病以后的岁月中,他依然无怨无悔。
  大爱无言,面对“山村中最耀眼的红烛”,也许每个人的心灵都会震颤。徐老师是千千万万教师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作为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普通者,是否更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意义——我来做什么?回望自己的教学经历,完整地经历了“十一五”课题“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后,才慢慢地从技术层面开始走向技艺层面,开始觉悟到可以辩证性实施教材,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使我的学生觉得数学还是有些趣味的。至于以独特的人格素养、专业能力和思想品质来进行审美的教学,让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同时获得智慧进步和精神享受的艺术,则是遥远或永不可及的文化向往。但我也愿意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孩子做一点事情,为教育留下一点东西。
  觉悟二:我们可以创造怎样的课堂文化?
  教师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创造者。上编《教学期待》中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境界》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构建》,作者从从宏观应然层面讲述了我们可以创造怎样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把教学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规定去自觉追求并不断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场’,逐步彰显出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的品质。理想的课堂教学,以生态文化为起点,以生活文化为过程,以生命文化为至境,努力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操,进行着最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对话,这是教学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储老师又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化”的先决标志是“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学科教学的本色”,而“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学关系与实践范式,表现出一种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人本精神”则是“生态文化”的显著标志。“生活文化”的境界,一则追寻文本的生活现场,二则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则解放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第三境界“生命文化”中,他说:“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跨越心灵体悟的一种文化特征;生命的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是产生学习思想的一种文化品质;生命的课堂是愉悦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温暖的一种文化价值。”
  这里概括地说明了课堂文化的三重境界“生态文化、生活文化、生命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息息相关,但不管是“生态”“生活”还是“生命”,内核思想都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这样的课堂文化同时兼顾了学习的理智性质与道德性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致力于使学生获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相生的完整教育过程。它强调学习的真谛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一种理解、体验和“视界融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快乐、满足和愉悦,并最终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值得去孜孜以求的东西。这样,学习便成为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领域。
  即使是分科教学,即便是理科教学,同样需要具备学科、生活、文化、哲学的功底。“跳出数学教数学”,人文滋养与审美情趣的数学课堂方能演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课堂文化,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画地为牢,其胸襟也一定逼仄促迫,难见豁荡。
  觉悟三: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这样的课堂文化?
  上编“教学期待”中的三个“效应”(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应、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效应、课堂教学中的期望效应)和两个“追求”(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品质追求),从中观实然层面说明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这样的课堂文化,中编则进一步从微观实然层面具体阐释了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语文教学的课堂文化。
  吟咏这样的一些文字,我忍不住将它们一并收藏了起来:“好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善于将个人的教学品性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将自己、学科与学生联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编织自己的学习世界。”“要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启发自己。”也就是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因为“每一位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不可能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成功教师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在课堂内善于营造一种积极的‘精神场’,充分投入自身的教学激情,洋溢出善意的微笑,以信赖的眼神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地表达对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教学的过程始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好的教学是一种亲切的款待,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将会产生一个更加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又浮现了很多的课堂场景,它们“深入”又“浅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放下记录的笔,和孩子们一起浸润于强烈的“精神场”中。若没有自然平和的呼吸,智慧的源泉就流淌不出那种充满了灵性的生命意绪。
  “倾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既要发现学生发出的声音,又要启发学生自觉发出声音。”“平心静气才能了然于胸。一个没有耐心倾听的教师,不可能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也就不可能听到学生的思想呼吸和情感抽穗的声音。”倾听对于成就课堂文化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从数学学科来说,必须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一般感知理解与多元感知理解的契合点,才能教出灵活与趣味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倾听。愿倾听、善倾听的老师才有能力展开空灵之境的对话式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人格、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主动言说、虚心倾听、包容多元、信息共享、质疑反思、创新、合作等多种品质能够较之启发式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尽致。
  储校长自谦的“小书”广博精深,读完,愈加觉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一次停顿,跟随心灵导师的步伐从感知的温床跨向理智的跑道,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考。一次旅程,使自己能于嘈杂的喧嚣中保持一颗相对平常的心,怀揣希望再度出发。
  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明白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促进理性知识的转化、实践经验的提升。在不断的纠偏匡正中,要逐渐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来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方法,自觉调整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最终形成个人理论与风格。这时,才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出了“高原平台”。
  这是我读完《课堂教学觉悟论》后的一些觉悟,还是肤浅。其实,书中有不少文字是我的理解能力所不能抵达的。
  (黄芳,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214105)
其他文献
知识构建是把书本知识按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把结构化的知识重新激活,呈现生命态。教师是信息之“重组者”,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让教材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让知识恢复鲜活状态是英语教师的任务。  一、知识构建之根——理顺教材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按由易到难的逻辑组成结构链,以教学知识为载体,理顺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的螺旋式
学校记忆,就是关于学校的记忆,就是对在学校中经历过的人、事、物,若干年之后仍能保持在脑子里的印象。学校记忆是特别美好的,是格外亲切的;学校记忆是需要珍藏的,也是需要唤醒的。与学校记忆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珍藏、保存、记录和叙述学校的记忆,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校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觉的需求、自在的体认和自然的行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海门市各中小学
课前慎思  1.要不要讲“单位‘1’”?  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之后,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会在五年级再次安排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是“分数的再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4页是“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是“认识分数”。在西南师大版、青岛版、河北版的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中也都安排了“分数的意义”这一学习内容。  除新世
我是从写教育随笔走上教科研之路的。这些年来,写了不少文章,其中一半左右是教育随笔,大概有200来篇,结集出版过两本随笔专著(与陈明华老师合著),颇受读者的欢迎。我一直在坚持写教育随笔,除了因为读者喜欢之外,还在于这种文章的确比较容易上手,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教育主张,可以很快找到写作的自信心,所以我总觉得教育随笔特别适合初步接触科研写作的人。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很早就开设了卷首语和教育随笔
夏天视乎并不是为了有准备的人而牵线搭桥,只是路桥的过路线上留有轻轻的足迹,钢索道上无情的链条盘旋着一扭扭的锁芯:要么半途弃难全身而退,要么桥央原地踏步匍匐,要么摒除龃龉束缚前行。彼岸的风景,没有高屋建瓴,没有繁华盛景,没有怪石嶙岣,仅存的是回眸桥的蹒跚,偷偷的张望四周,随角度的变化而变迁,绿水青山依然,心态斐然;随身心发展的曲线而润色,心灵体魄依然,质量基石。踏过的桥基,已全然不同的视野和胸襟,或
摘要:特色学校建设,应成为凝练办学思想、践行教育理念、深化项目研究、达成培养目标,并逐渐形成鲜明稳定的教育哲学和先进科学的教育实践,内化为全校师生精神气质、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的过程。建设特色学校,需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原有基础、传统优势等作充分认识、深度审思;对学校将追寻怎样的教育理想、坚守怎样的培养目标作明晰的价值判断、合理取舍;还要对以哪些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用哪些机制、路径、抓手去推进运作等,
经历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番洗礼,广大语文教师已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浸染。于是,曾经盛行的条分缕析逐渐被品词析句所替代,常见的一问到底也转变成师生互动的言语实践过程。不懈的探索与总结中,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片断精读模式悄然而生,那就是引领着儿童在文本的精妙语段中走几个来回,反复品读、涵咏,领悟那文字之中及文字背后的意蕴。这无疑是对传统教
数学教学中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是由旧知生长而来。在减负增效的课堂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是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重要一环,“主导、主体”作用的协同进行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在研究《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在研讨中不断改进,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教学对比:  方案一  1.找准基点  (1)提供一组简单的算式:3÷1、2÷1、6÷2、9÷3请学生找出哪些算式是相等的? 
一名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必然会深深地烙上教育者思想和理念的痕迹。这种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与涵养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潜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定位着孩子的人格品性与道德素养。为了赋予实小教育这种更加突出的育人特质,我们意识到:既要立足现有基础,又要整合、融合、挖掘并生成出更高层次的特色文化追求,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学校独树一帜、个性鲜明、成效显著的办学风格、教
《品德与生活》是育人的重要课程资源,亟需挖掘其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而该门课程在小学低年级段,每周只有两节课,远达不到对学生日常生活较为全面的观照。笔者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在教室黑板上开设了一个与课程主题内容息息相关的“对话框”,极大地丰富了生活中品德教育的形式,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对话经典:用文化拓展课程资源,提升生命品位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教师组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