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青海门源一路南行,翻越达坂山,便到了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省会西宁。此时当地正值旅游高峰,各个地方的车辆往来穿梭于西宁大小的街道,略显拥堵。
由于市内宾馆均已“爆棚”,加之价格飙升,我们一行便在西宁城北一个稍偏的商务宾馆落脚。按照行程规划,第二天要从西宁出发一路贴着黄河东岸南行,目的地乃是当地的一个大众都不很熟知的古村落。
贴着黄河去往“热贡艺术”之乡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叫做“热贡”?这与西宁南部的一个地方有关。
从西宁市出发,沿兰西高速南行百余公里,再沿203省道继续南行,前方便是尖扎县。有意思的是,去尖扎县的这段公路几乎是贴着黄河东岸走的。“天下黄河贵德清”,这里的黄河便是自贵德奔流过来的,它的上游,河水亦呈碧绿色,让人不敢相信居然这也是黄河!且此地的黄河两岸多是丹霞地貌,于是那红色的山、绿色的河便相映成趣,景色令人陶醉。
经过尖扎县继续南行,便是通往同仁县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夏时代,这里曾是西夏王国的西南边陲,当然,这块土地也是西夏人在金朝进攻北宋的时候乘乱夺取的。
同仁县地域不大,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隆务河流域。“同仁”在藏语中称为“热贡”,意为“金色谷地”。十五世纪至今的几百年来,这个偏壤的小县城先后出现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而且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是其它藏区鲜见的,故同仁又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因地理故,这一艺术后被统称为“热贡艺术”。
不过我们此行的终焉之地可不是同仁县,而是它下辖的一个藏族小村落。
第一次直面神秘的唐卡
“唐卡”本是藏语的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唐卡”是不可缺少的饰物,同时也是藏民族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你也许想象不出来——辽阔无际的青海大地上,至今只有 4 个人拥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来自同仁县的同一个村庄——吾屯。如是之故,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吾屯虽处于汉地边缘,其绘画的影响却深及藏区腹地,甚至印度、尼泊尔和蒙古等,画风亦融汉地山水与藏地造像于一体。
这个村庄有两座堪与塔尔寺齐名的寺院,一个叫“吾屯上寺”,一个叫“吾屯下寺”。因寺之名,吾屯又包括上庄和下庄两座比邻而居的村庄。这两座通体用泥土筑成的藏族村落看上去就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已经在这里生长了1300 余年。
据说,藏区寺院内一半以上的唐卡,都出自吾屯画师之手,就连布达拉宫、大昭寺、塔尔寺需要唐卡时也要到吾屯这里来定做。
在吾屯,与绘画唐卡一样发达的,是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彩绘和泥塑。事实上,热贡艺术曾一度被称为“吾屯艺术”。
在吾屯下庄到吾屯上庄的公路边,家家户户几乎都制作唐卡,门前挂着唐卡艺术中心或者工作室字样的招牌。因与一个当地骑摩托的藏族小伙子偶遇并相谈甚欢,他说他的哥哥就是制作唐卡的高手,于是在他的盛情邀请之下,我们一行走进了位于吾屯上庄169号的小伙子的家里。
充满着藏族味道的房间里挂满了唐卡作品,上面还有唐卡艺术协会的鉴定证书。墙一侧矗立着一幅半成品,佛像脸部刚有大致轮廓,上面的神眼等细节还没有画上去。
这家人很热情,把我们请到他们的客厅,端上切好的西瓜。小伙子的哥哥叫吉塔,拿出来许多证书和奖状,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几幅他的唐卡新作:笔触微妙细腻,特别是衣服的纹路、花卉的纹理,细密到纤毫毕现,加上金汁的运用,使画面具有一种流光溢彩的华丽感。吉塔说,这样一幅画所花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至半年。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唐卡,颇类似于“卷轴画”,先将神佛画在经过加工的布面上,四边用红黄蓝色为底色的金丝锦缎装帧,上方配天杆,下方装轴和雕有图案的银质柱头,最后缝上黄色“遮面”,再缀上两条等长的飘带,如丝如蔓。
我注意到,装帧唐卡的尺度也颇有规范:上方或用浮云山石、琼阁殿宇、树木献花纹样来装饰;中间布置人物或景物;下方则是主尊的眷属和护法神,使得整个面画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更令我称奇的乃是制作唐卡的颜料,问了吉塔才知道,唐卡所用的颜料多是由天然石质矿物染料制作而成。此类颜料具有色泽艳丽、质感强烈等特色。怪不得藏区很多地方一些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壁画颜色仍然鲜艳如初呢!
吉塔看大家的兴致很高,很为得意地拿出来一巨幅唐卡,据他说市值30万元人民币。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是称奇于这幅唐卡的价格,而是被唐卡中所绘的主尊佛像的神态深深地震撼了!画面中心位置的主尊佛像,其头部的刻划,手臂垂足的座姿都在莲花宝座上,构成了佛的庄严妙相和慈悲胸怀,让信教徒和僧俗们直观地瞻仰佛的神采尊容。
拜访金碧辉煌的吾屯寺
吾屯庄寺合一,上庄和下庄中各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
在吾屯上庄的庄口,首先看到八座色彩绚烂的喇嘛塔,走进庄里,几乎分辨不清哪里是僧舍,哪里是民居。每家每户的建筑式样均是汉藏混合,大门装饰都很讲究。
时值午后,阳光刺眼,忽见几个年轻的“阿卡”(阿卡是藏传佛教中普通僧侣的称呼,只有地位很高的活佛和僧侣才能叫喇嘛)躲在阴凉处聊天。我们走过去时,其中一个年龄稍大一些的阿卡主动邀引我们一行进入寺院观赏。
这座殿堂较为瘦高,屋顶是汉式的三重檐,屋脊上装饰着藏式的金轮和金鹿,造型奇特。盛放酥油的铜碗整齐地码放在一座座佛殿外。在寺中漫步浏览,还偶见红袍飘飘的阿卡走进佛殿,不声不语,表情淡定,很有些宗教的飘逸感。这一刻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青海省,而是只身处在雪域西藏。
据记载,吾屯下寺始建于公元 968 年,现有宗喀巴殿、弥勒佛殿、龙尊王佛殿等七座大殿。寺门口有两座巨大的喇嘛塔,一座通体金光灿烂,另一座塔身上缀满了彩绘坐佛。后者高达 20 米,塔内供奉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像,塔外装饰有各种佛像、白塔数十座,异常华美。
明显的一点,为了使寺院装饰呈现富丽堂皇的气派,吾屯艺人长期使用金粉进行修饰,在强烈的阳光下渲染成金壁辉煌的效果。
吾屯下寺弥勒殿前,左侧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只盛宝的金碗,初看一片金色,细看时上面都绘着精细的龙图,在不同的光源角度下,显得画中有画。据说这种效果得益于一种玻璃作的笔尖,在金上硬刻成画,至今光彩夺目,可谓是热贡艺术“用金技法”的典范了!
颇为有趣的是,吾屯下寺的一间陋室中也有一幅壁画,上有草原、牛羊和背水的妇女形象,还有在高楼上饮酒取乐的贵族形象以及在旁侍侯的女奴形象。这类题材的绘画现实生活气息较为浓厚,明显呈现出世俗化倾向,符合民间审美倾向。而这种与佛教教义无关的绘画,应该是当地画师的一种大胆创新。
另外,我发现寺院墙壁装饰有“双喜登梅”图案,似乎想通过这类图案告诉善男信女们——喜事的消息已经来到门楣了。而在经堂的前廊、门楣、木方柱梁上则多用龙纹,代表神性及神威,其装饰达到了宗教与艺术和谐统一。
而在吾屯寺的雕塑作品中,狮子造型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了,其葱绿的鬃尾、洁白的身躯、鲜红的嘴唇、和善的面孔,呈现出吉祥如意之感,充分体现了藏族神话传说中的“雪山狮子”的独特风格。
很显然,吾屯寺作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其绘画、雕塑、图案三种技艺独树一帜,它既区别于西藏的藏传佛教艺术,又区别于汉地的佛教艺术,是吾屯艺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以藏传佛画为主、汉地佛画为辅、藏汉结合的具有吾屯地域特色的佛画艺术流派。
“热贡艺术”可以说是仍活着的绘画技艺,这次看到的这两个寺庙,虽然大多建筑、壁画和雕塑都是今天做的,但是依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吾屯雕塑艺人们有一句俗话:“只要吾屯的红土不完,佛像就永远塑不完。”我也有一句话献给驴友们:“到了青海不来看看吾屯寺吾屯村,将会是一次不完满的旅程。”
由于市内宾馆均已“爆棚”,加之价格飙升,我们一行便在西宁城北一个稍偏的商务宾馆落脚。按照行程规划,第二天要从西宁出发一路贴着黄河东岸南行,目的地乃是当地的一个大众都不很熟知的古村落。
贴着黄河去往“热贡艺术”之乡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叫做“热贡”?这与西宁南部的一个地方有关。
从西宁市出发,沿兰西高速南行百余公里,再沿203省道继续南行,前方便是尖扎县。有意思的是,去尖扎县的这段公路几乎是贴着黄河东岸走的。“天下黄河贵德清”,这里的黄河便是自贵德奔流过来的,它的上游,河水亦呈碧绿色,让人不敢相信居然这也是黄河!且此地的黄河两岸多是丹霞地貌,于是那红色的山、绿色的河便相映成趣,景色令人陶醉。
经过尖扎县继续南行,便是通往同仁县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夏时代,这里曾是西夏王国的西南边陲,当然,这块土地也是西夏人在金朝进攻北宋的时候乘乱夺取的。
同仁县地域不大,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隆务河流域。“同仁”在藏语中称为“热贡”,意为“金色谷地”。十五世纪至今的几百年来,这个偏壤的小县城先后出现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而且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是其它藏区鲜见的,故同仁又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因地理故,这一艺术后被统称为“热贡艺术”。
不过我们此行的终焉之地可不是同仁县,而是它下辖的一个藏族小村落。
第一次直面神秘的唐卡
“唐卡”本是藏语的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唐卡”是不可缺少的饰物,同时也是藏民族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你也许想象不出来——辽阔无际的青海大地上,至今只有 4 个人拥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来自同仁县的同一个村庄——吾屯。如是之故,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吾屯虽处于汉地边缘,其绘画的影响却深及藏区腹地,甚至印度、尼泊尔和蒙古等,画风亦融汉地山水与藏地造像于一体。
这个村庄有两座堪与塔尔寺齐名的寺院,一个叫“吾屯上寺”,一个叫“吾屯下寺”。因寺之名,吾屯又包括上庄和下庄两座比邻而居的村庄。这两座通体用泥土筑成的藏族村落看上去就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已经在这里生长了1300 余年。
据说,藏区寺院内一半以上的唐卡,都出自吾屯画师之手,就连布达拉宫、大昭寺、塔尔寺需要唐卡时也要到吾屯这里来定做。
在吾屯,与绘画唐卡一样发达的,是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彩绘和泥塑。事实上,热贡艺术曾一度被称为“吾屯艺术”。
在吾屯下庄到吾屯上庄的公路边,家家户户几乎都制作唐卡,门前挂着唐卡艺术中心或者工作室字样的招牌。因与一个当地骑摩托的藏族小伙子偶遇并相谈甚欢,他说他的哥哥就是制作唐卡的高手,于是在他的盛情邀请之下,我们一行走进了位于吾屯上庄169号的小伙子的家里。
充满着藏族味道的房间里挂满了唐卡作品,上面还有唐卡艺术协会的鉴定证书。墙一侧矗立着一幅半成品,佛像脸部刚有大致轮廓,上面的神眼等细节还没有画上去。
这家人很热情,把我们请到他们的客厅,端上切好的西瓜。小伙子的哥哥叫吉塔,拿出来许多证书和奖状,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几幅他的唐卡新作:笔触微妙细腻,特别是衣服的纹路、花卉的纹理,细密到纤毫毕现,加上金汁的运用,使画面具有一种流光溢彩的华丽感。吉塔说,这样一幅画所花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至半年。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唐卡,颇类似于“卷轴画”,先将神佛画在经过加工的布面上,四边用红黄蓝色为底色的金丝锦缎装帧,上方配天杆,下方装轴和雕有图案的银质柱头,最后缝上黄色“遮面”,再缀上两条等长的飘带,如丝如蔓。
我注意到,装帧唐卡的尺度也颇有规范:上方或用浮云山石、琼阁殿宇、树木献花纹样来装饰;中间布置人物或景物;下方则是主尊的眷属和护法神,使得整个面画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更令我称奇的乃是制作唐卡的颜料,问了吉塔才知道,唐卡所用的颜料多是由天然石质矿物染料制作而成。此类颜料具有色泽艳丽、质感强烈等特色。怪不得藏区很多地方一些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壁画颜色仍然鲜艳如初呢!
吉塔看大家的兴致很高,很为得意地拿出来一巨幅唐卡,据他说市值30万元人民币。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是称奇于这幅唐卡的价格,而是被唐卡中所绘的主尊佛像的神态深深地震撼了!画面中心位置的主尊佛像,其头部的刻划,手臂垂足的座姿都在莲花宝座上,构成了佛的庄严妙相和慈悲胸怀,让信教徒和僧俗们直观地瞻仰佛的神采尊容。
拜访金碧辉煌的吾屯寺
吾屯庄寺合一,上庄和下庄中各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
在吾屯上庄的庄口,首先看到八座色彩绚烂的喇嘛塔,走进庄里,几乎分辨不清哪里是僧舍,哪里是民居。每家每户的建筑式样均是汉藏混合,大门装饰都很讲究。
时值午后,阳光刺眼,忽见几个年轻的“阿卡”(阿卡是藏传佛教中普通僧侣的称呼,只有地位很高的活佛和僧侣才能叫喇嘛)躲在阴凉处聊天。我们走过去时,其中一个年龄稍大一些的阿卡主动邀引我们一行进入寺院观赏。
这座殿堂较为瘦高,屋顶是汉式的三重檐,屋脊上装饰着藏式的金轮和金鹿,造型奇特。盛放酥油的铜碗整齐地码放在一座座佛殿外。在寺中漫步浏览,还偶见红袍飘飘的阿卡走进佛殿,不声不语,表情淡定,很有些宗教的飘逸感。这一刻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青海省,而是只身处在雪域西藏。
据记载,吾屯下寺始建于公元 968 年,现有宗喀巴殿、弥勒佛殿、龙尊王佛殿等七座大殿。寺门口有两座巨大的喇嘛塔,一座通体金光灿烂,另一座塔身上缀满了彩绘坐佛。后者高达 20 米,塔内供奉藏传佛教“时轮金刚”像,塔外装饰有各种佛像、白塔数十座,异常华美。
明显的一点,为了使寺院装饰呈现富丽堂皇的气派,吾屯艺人长期使用金粉进行修饰,在强烈的阳光下渲染成金壁辉煌的效果。
吾屯下寺弥勒殿前,左侧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只盛宝的金碗,初看一片金色,细看时上面都绘着精细的龙图,在不同的光源角度下,显得画中有画。据说这种效果得益于一种玻璃作的笔尖,在金上硬刻成画,至今光彩夺目,可谓是热贡艺术“用金技法”的典范了!
颇为有趣的是,吾屯下寺的一间陋室中也有一幅壁画,上有草原、牛羊和背水的妇女形象,还有在高楼上饮酒取乐的贵族形象以及在旁侍侯的女奴形象。这类题材的绘画现实生活气息较为浓厚,明显呈现出世俗化倾向,符合民间审美倾向。而这种与佛教教义无关的绘画,应该是当地画师的一种大胆创新。
另外,我发现寺院墙壁装饰有“双喜登梅”图案,似乎想通过这类图案告诉善男信女们——喜事的消息已经来到门楣了。而在经堂的前廊、门楣、木方柱梁上则多用龙纹,代表神性及神威,其装饰达到了宗教与艺术和谐统一。
而在吾屯寺的雕塑作品中,狮子造型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了,其葱绿的鬃尾、洁白的身躯、鲜红的嘴唇、和善的面孔,呈现出吉祥如意之感,充分体现了藏族神话传说中的“雪山狮子”的独特风格。
很显然,吾屯寺作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其绘画、雕塑、图案三种技艺独树一帜,它既区别于西藏的藏传佛教艺术,又区别于汉地的佛教艺术,是吾屯艺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以藏传佛画为主、汉地佛画为辅、藏汉结合的具有吾屯地域特色的佛画艺术流派。
“热贡艺术”可以说是仍活着的绘画技艺,这次看到的这两个寺庙,虽然大多建筑、壁画和雕塑都是今天做的,但是依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吾屯雕塑艺人们有一句俗话:“只要吾屯的红土不完,佛像就永远塑不完。”我也有一句话献给驴友们:“到了青海不来看看吾屯寺吾屯村,将会是一次不完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