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和虚空(组诗)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的深处
  你坠入到幽深的海底
  这双重的黑暗,
  这沉重的夜,
  碎裂的时间
  别害怕,有发光的鱼
  会游向你,
  你将被托举着
  在轻软的沙床上着陆。
  它们会用柔软的嘴唇亲吻你,
  直到向你吐出
  结着翠绿的为人喜爱的石头。
  现在的,和永远的。
  窗前雨
  窗前的雨,
  是无节制的逗号、
  句号、感叹号和
  省略号。墙上的牵牛花
  开了吧?皱缩得像团灰。
  如果人不寻找希望,
  又用什么来战胜
  现实?我们也需要梦,
  指出前面的路。
  一根火柴可以燃烧一个炉灶,
  如同一盏灯可以温暖一个房间,
  再如同一座灯塔,足以照亮一片海洋。
  蜂拥的蚊子
  失去光线的街道,
  空无一人。
  只有蜂拥的蚊子
  在尖叫着说——
  要离开。
  它们像无数的亡魂,
  一团团地
  聚集,飘散
  诠释着风的形状。
  街道寂寂并无回应。
  直到明月朗照,
  暮色将空旷作为背景,
  墙角裂开的一张嘴里,
  吐出一朵蚊子色的蒲公英。
  发现
  粘稠的夜开在窗帘与窗帘之间,
  她站在窗边
  等待黎明。沉默的白色花朵
  近乎于无。
  皱纹爬上眼角,
  她说:“我正在老去。”
  第一缕移动的晨光,
  被第一只鸟惊醒,
  然后千百只
  飞向亮了的
  被星星挤满的天空。
  她伸出嶙峋的手,
  捕捉一簇一簇的光影。
  一辆油罐车,摔在马路边,
  燃起一片光。
  苹果树下
  一片树叶,被露水打湿,
  蜜蜂,披着它的战袍,
  满世界游荡。
  他赤着脚走过来,低下脸问——
  要跳一支舞吗?在这棵苹果树下。
  除此之外,他还想谈点别的什么——
  平息了的风
  和跳动的心脏,
  沉默的丢失的词句,
  在脑海中被雾气笼罩的
  不再以别的形式出现。
  红色的,绿色的。
  埋伏在阴影下,等待夜晚的降临。
  神和森林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前,
  风吹得还没那么快。
  我们放下这瓶小雏菊
  到外面去吧。
  走下台阶,穿过花园
  天是蔚蓝着?
  树叶轻轻的摆动。
  溪流。那边有森林。
  水褪去了,
  留下淡蓝色的贝壳,
  这些意义不明的符号。
  而你只是站着,
  看水漫过并淹没了脚踝,
  在光彩夺目的神和森林之间。
  池塘鸟影
  她把车停在路边。走下堤坝。
  来到池塘边。
  被温柔的蓝色包围。
  沉闷的,厚重的。
  高跟鞋的鞋跟卡在淤泥里。
  扔了。赤着脚。
  酒吧里,他们都在看她,
  那些梦游者们,
  眼睛像一串串闪烁的玻璃灯。
  她的美丽明媚年轻的面庞
  躺在公路上,被蒼凉和虚空
  碾压。碎裂成一块泥。
  没有人真正需要她。她曾经这样希望过。
  现在,她觉得自己像阵风,
  轻盈得像墙上的一只鸟影。
  橘红色朝阳
  时间很容易凝聚在
  一片橘红色的朝阳里,
  它连植物都不放过,
  窗外,房子们沉默不语,
  如一团灰色的斑点。
  开阔的街道无计可施,
  把冰冷藏在内心。
  这时,我尤其渴望
  一个蜜橘色粒子
  的亲吻,来让这片灰色解冻。
  马可,云南昆明人,大益文学院编辑。在《滇池》《边疆文学》《文学港》《小说林》《天津文学》《江南》《香港文学》《北京文学》《湖南文学》《上海文学》《十月》等刊物上发表有小说诗歌作品。
其他文献
授奖辞  果然从“攀岩”说起:漫漶丛生,步步为营,许多没有关联的小东西一一指向“成长”的暧昧、摩擦、隐忍和疼痛;于是,这些“无意义”的冗余,这些习焉不察的零碎,渐渐令人绝望。如何书写“成长”是整个“90后”的难题——面对世俗、亲情的重压,你必须尽快扔掉青春。由此,女孩成长起来,由此,她深处的暗物质变成一根尖刺,一次无可闪避的“攀岩”。小说清晰、细腻、大胆,这是“95后一代”直面自我的尝试,更是对“
期刊
授奖辞  众人都朝大处去,一位独行者却偏往小处行。就近地上开着的一朵莫名小花,把身子俯到最低,围着它找角度,用手机拍下它。这是诗人温酒在野外拍照的一个场景,也是她写诗的如常姿态。她的诗多是不断与微小事物相遇的产物,又始终保有一种对世界、对内心的近距离细微。她不想把情感、意念引向那种不断泛滥的空洞辽阔,而是放大那些常常被人所忽略掉的日常细碎,显出微小事物所蕴含的大于公共经验的深意和高于固化常识的逻辑
期刊
烘笼与火盆  烘笼与火盆都是老昆明人冬天简单的取暖工具,早年,在我居住的旧街上颇盛行。烘笼是篾编的,像个提箩,箩里嵌着个底部有小洞的铁罐或是陶罐,将烧燃后的栗炭搛入罐中,就可拎着烘手取暖了。旧街上,拎烘笼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烘笼不大,只能拎者独享。  火盆是个四方木架,长宽五六十公分,高约二十多公分,架子中间有个烧火的铁盆,烧燃火盆里的火后,可供一家老小围坐着取暖。当年,旧街人家都少不了有个烘
期刊
授奖辞  高寒彝区,水冷草枯,只有燕麦迎风生长。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物,而是天,是信仰,是力量。万物同一。彝人和燕麦,血脉相连。以燕麦之线串起历史与当下,神鬼与人间,加拉巫沙的文字有着燕麦般的纯朴和倔强,亦如大地般厚重隐忍。《燕麦在上》,以一株植物的姿态,在大凉山落地生根,透过燕麦金黄的质地,让人看到一个族群的坚韧、苦难和锋芒。崇山之上,燕麦在上。高高在上。  答辞  吃五谷,生百病。不吃,病未到
期刊
授奖辞  黄玮霜的小说《恶堵》,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节奏,实际体现的是利索和简约的用心安排,她的小说尽力表现出汉语的幽微和精妙。标题中的“恶”,指人世多艰,是小说发生和推进的背景和基调;“堵”则“正话反说”,描述笼罩着整个家庭的生疏与空洞。小说通过现实困境、命运流转、心理感受的重重描绘,让主人公在完成了对心灵之“堵”的疏通后,却面对着家庭和人生命运不可捉摸的慌张。作者写得非常隐忍克制,处处留下空白,
期刊
1  从春城去往秋城,动车最快速,只需三十二分钟,其它列车需要一小时零十七分钟,若是乘坐大巴,就得在车上无聊地呆上一个半小时左右。  这次回乡,我选择的交通工具依然是大巴车。庄景取笑我热衷于浪费光阴,思维与行动力跟不上时代前行的步伐。庄景似笑非笑,脸上酒窝微显,语气值得玩味。我没有反驳的理由,我也曾以类似的语气对待过庄景。五年前,庄景向我表达爱意,我嘲笑了他。  那个夏夜异常炎热,庄景从怀里掏出一
期刊
钓鱼时光  我在修理一根渔竿的时候,似乎就看见塘面上的草鱼在吃青草,嘴巴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它们很少把身体全部露到水面上,这是一种遗传的本能。只因为吃草用的是嘴巴,这就让你很容易地看见半张嘴巴,根据嘴巴的大小,你就知道鱼的大小了。草鱼大小不等,能从塘面上看见嘴巴,偶尔也能看见整条身形的,一般都是小鱼。这个水塘许多年都没有干过,也从未用大网捕捞过,由此判断,小草鱼半斤八两,大到一两斤的时候,看不见的
期刊
吴娱:两篇小说都有一种“彷徨”感。《云伴》里的年轻人都想离开家,到外面去看一看。可外面的世界真的会更好么,离开家会不会变成把魂丢在风中的孩子,会不会再也回不来。他们是彷徨的。《明月照人来》中的主人公吴南幼时想象自己是一只鸟从高处跳下来摔断了手臂,他也想要飞,离家后却四处漂泊,即便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去往G城,他仍觉得自己无家可归,无岸可泊。他也是彷徨的。你怎么看待作品中的彷徨感?  丁东亚:我更愿意把
期刊
陪母亲坐飞机  从昆明到北京,母亲第一次坐飞机  她向空姐连要了三杯咖啡,对儿子说  太好看了,她要提提神,好好看看  两个多小时,她腮帮紧紧贴着舷窗  张大嘴巴,傻傻盯着外面  是的母亲,她应该好好看看  看看自己无数的前世 永恒的农民  如何匍匐在大地的方寸之处  像一只鼹鼠,或者一只虫子  在土壤里折腾,又消逝于土壤  每一次昂首问天,超不过一株玉米的  高度。无数次仰望天空,不为星辰  
期刊
孤单  母親去世后,我的心一直肿着  世界空空荡荡,安静得吓人  我只有在一面大鼓上不停狂奔  才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我的隐痛呈闪电状,会在一刹那  照亮往昔所有的幸福  妈妈,我今天回老房子去  遇到你照料过的那只流浪猫  她又瘦又脏,她孤孤单单  她蹭我的脚,她孤孤单单  她跟我走了很远很远,她孤孤单单  她一直在叫,一直在叫啊,她孤孤单单  故乡  我的故乡在书架上  在一本沉默的字典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