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巴欧文化中心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软高技杰作,更是一场生态建筑历险和对地域传统的真诚致敬。皮亚诺试图探寻技术与生态、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之道。匠心独运的被动通风系统出人意料地成为融合的主轴,在达成节能、舒适目标的同时,也成就了皮亚诺最强有力的诗意空间建构。
  【关键词】 被动通风系统 软高技 地域 传统 生态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著名高技派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的代表作之一。(图1)皮亚诺在1991年为该项目举办的国际设计竞赛中得到当地居民的积极协助而取胜,建成后的吉巴欧文化中心既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同时也成为生态建筑道路上的典范之作。
  
  一、软高技赋就的地域传统赞歌
  与其以往作品不同,吉巴欧文化中心不只是皮亚诺一贯优雅的软高技吟唱,更是结合地域环境的一场生态建筑历险和对地域传统的真诚致敬。在当代建筑的谱系之中,即便场所概念已然居于中心部位,作为技术美学极致体现的高技派与场所精神的关键源头——地域传统却似乎分居相距最远的两端。所以,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在皮亚诺娴熟的组织与创造下达成完美融合,皮亚诺迄今最强有力的诗意空间建构便诞生了,其间甚至隐隐现出建筑新范式的一线曙光。
  吉巴欧文化中心坐落于南太平洋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法属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南端首府努美亚(Noumea)所在地,(图2)中心占地面积8公顷,总建筑面积7650 平方米,是法国政府为纪念原住民和平独立运动领袖Tjibaou而设立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旨在发展当地的卡纳克斯(Kanaks)文化。由殖民政府为原住民独立运动领袖兴建纪念建筑,其中的政治纠葛与妥协可想而知。
  努美亚位于南纬22度,东经166度,地处热带边缘,(图3)属海洋性气候。每年11月至4月为夏天,高温多雨,经常有台风,最高气温约33℃; 5 至10月为秋冬季,清凉干爽,气温最低约12℃。岛上植被丰富,常年处于东南信风影响之下。
  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处过程中,卡纳克斯人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图4)这些建筑看似原始简陋,却是特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简便有效的生存空间问题解决方案。单体建筑均为小型的独立棚屋,采用当地自产的建筑材料建造,外观呈现一种编织的肌理,与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些棚屋形体高耸,拥有陡峭的屋顶,利于控制气流和排泄雨水;几个单体组成一个簇团,多个簇团则沿一条道路组成村落,道路直通向尽端的公共性开敞空间,这种点、簇、线结合的空间组织方式完全融入自然环境,而且能够有效避免阻碍风路畅通而对建筑造成破坏。
  面对如此独特的环境和地域传统,皮亚诺没有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他选择尊重自然环境和原住民的传统,使吉巴欧文化中心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原住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一种地方精神: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之间建立积极联系,同时不消泯任何一方存在感。
  皮亚诺从当地建筑中提取他的设计元素:高耸的单元体量、由群组串联而成的“村落”、木肋结构、“编织”、利用建筑物自身组织通风来制造舒适热环境等,并利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结构、构造以及电脑控制系统)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和再组织。
  文化中心的主体由10个被皮亚诺称为“容器(cases)”的高耸的单元体组成。(图5~图6)单元体分成三组,形成三个不同功能的簇团。每个簇团拥有自己的道路、公共空间及同海洋的直接联系,每个单元体的形体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以廊道——皮亚诺称之为“一个由收缩空间转向放大空间的戏剧化的廊道”——贯通。三个簇团沿着半岛微曲的轴线一字排开,绿色的庭院穿插其中。建筑整体错落有致,远望似风帆,近观则仿佛土著的头饰,与蓝天、大海、绿树相映,不失跳脱意趣,而又不出离其外。那些迎着信风、面朝大海的微微弯曲的单元体高低错落地排布着,海风穿过木肋板时仿佛建筑的歌唱,阳光投下变幻不定的斑驳光影,这一切恍如卡纳克斯人的舞蹈。
  作为著名的高技派建筑师,皮亚诺与另外两位高技派代表人物福斯特、罗杰斯不同,除了他早期与罗杰斯合作完成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皮亚诺并不偏好高纯度的色彩、闪亮的金属材质、暴露的构件、管道、设备等夸张的工业形态,他使用无可置疑的高技术构件、材料,却无比优雅,没有一丝一毫的嚣张。因此,皮亚诺往往被视为“软高技”的最重要阐释者。事实上,皮亚诺的高技手法总是含蓄内敛的。而且伴随他的职业生涯,愈是晚期,便愈发地含蓄内敛。当吉巴欧文化中心建成之时,人们甚至已经很难从中发现高技派的影子,质朴的木材、乡土化的格局和形态,这一切似乎与高技术完全不搭调。然而,当我们走近它,那些极度精确而不加掩饰的节点和为应对环境挑战而采取的复杂而有效的技术处理方式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惊讶地发现:没错,这的确是一个典型的高技派作品,一个只有皮亚诺的娴熟软高技技艺才能造就的艺术杰作。现代工业技术的成就被运用在每一个细节,从构件的精致加工连接,到匠心独运的通风系统和光影组织,高技术的表现是如此的节制和内化,作为阐释地域文化传统的音符,它们编织成的建筑形态远离早期高技派建筑惯有的乖张与喧嚣,反而为静谧、惬意的诗意氛围所笼罩。
  
  二、创造性的通风系统组织
  皮亚诺的软高技手法体系的最重要特点正在于此:放弃高技术自身的过度表现,转而使之成为演绎建筑主题的素材,服务于令人感觉惬意、舒适的技术系统的营造。早在麦尼尔美术馆设计中,皮亚诺就利用计算机控制下的可调屋面板获得了非常理想的光照环境。到了吉巴欧文化中心,独特的技术处理运用更加广泛深入,它们服务于一个以融合自然和地域传统的宜人环境为根本指向的整体技术系统。这个整体技术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其中被动通风系统尤为精巧复杂,它不是一个仅仅用于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孤立技术元素,而是直接规定了建筑布局和空间形式的发生逻辑。
  从群体组织关系看,整个建筑群进深较浅,平面呈不规则带状,面朝大海迎着当地信风(东南风)在海岸上展开,10个高耸的“类圆筒形”单元体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地面朝大海。这样的布置方式可有效利用自然风压进行建筑通风,还可减少飓风对建筑物的破坏。
  由于整体建筑主要由10个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的通风系统组织便直接决定着整体通风系统的使用效果。皮亚诺赋予每个单元体一套简洁有效的通风系统,它由双层表皮系统的“外墙”、斜屋顶、及“内墙”组成。(图7)根据自然风压通风及热压通风的自然通风原理,单元体的形状、尺度、开口位置及方向、构造都是为引导适量自然风进入,并对其有组织疏导而设计,以此形成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图8)其间严格遵循流体力学原理,甚至做过风洞试验。
  当然,仅仅依靠这些宏观措施还不足以保证建筑达成热环境营造上的良好效果。长期的生态建筑实践证明:完善的热环境控制必须依靠深入的细部设计来加以保障,良好的构造处理的应用往往比在整体布局或空间形式上殚精竭虑更容易带来环境条件的大幅度改善。皮亚诺显然很了解这一点,而且他向来精擅此道,在早前的设计中,他已经无数次以精巧独特的构造处理同时赢得视觉愉悦与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作为一个历来发挥极其稳定的建筑师,这一次,他在构造处理上仍旧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高水准。
  1、双层表皮系统
  双层表皮系统形成单元体通风设计的核心。作为单元体的“外墙”,双层表皮构造主要由弯曲的外部肋板层和垂直的内部肋板层构成,这一构造方式能让空气在两层肋板结构间直接、自由地流通。设在外部肋板层的开口用于导入来自海洋的信风或其他气流,设在顶部的天窗则用于调节气流大小。当有微风的时候,天窗较大幅度开启以促进通风。而当风力变强时,天窗小幅度开启或关闭以减小气流。双层表皮系统还具有机械缓冲飓风风压的效果。
  2、差异分布的水平板条
  覆盖在外部肋板结构上的水平条板不仅是为了制造“编织”的肌理效果,其不同的分布方式和间距是为了引导和控制自然通风而做出的特别处理。顶部和底部的水平板条间距较大,外凸的中部的水平板条间距则较小。底部的水平条板间距相对较大使得气流可以水平通过;中部的密集的板条排布迫使水平流动受阻的空气在两层肋板之间上升;而顶部板条相对较大的间距使空气能够较顺利地水平向流动,由此形成低气压,对两层肋板之间的空气产生抽拔效果。这样,单元体顶部形成低气压,底部形成高气压,利用气压差造成内外表皮间的自然通风,从而带走室内多余热量,降低室内环境温度。
  3、灵活的百叶窗设置
  内层的垂直肋板上安装有水平的百叶窗。上部靠近屋顶的百叶窗被设计为固定打开的,以平衡维持室内外的空气压力差,避免屋顶被室内的高气压托起。而位于底部的百叶窗则设计成可调节的,其开闭可根据风力调节由电脑来控制。单元体“内墙”上靠近屋顶的部位安装有固定式百叶窗,其下方安装有更大面积的可调节式百叶窗。
  4、独特的屋顶处理
  主体部分的屋顶被设计为双层,两层屋顶之间的空气层有助于减少室外太阳辐射和热空气对室内的影响。覆盖在屋顶上的铝复合板间隔分布,提供空气流动必须的空隙。庭院上方的屋顶也由带孔洞的铝复合板组成,允许气流通过。这些措施通过加强建筑外围的空气畅通流动、隔离辐射和热的直接传导,实现带走室内多余热量、制造舒适热环境的目标,可谓惠而不费。其实际使用效果很好,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外层屋顶上方空气温度达到50℃时,内层屋顶上方只有约30℃。
  通过群组、单元体直至构造细部的精心设计,皮亚诺充分利用信风条件,为建筑提供了一个高度灵活而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为了适应信风的风力变化,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将在不同的风力条件下发挥独特作用。每个单元体自身的通风系统、位于单元体和走廊之间的安装有调节幅度更大的百叶窗的隔墙、连同单元体外的由走廊串联的庭院,(图9)它们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了一个可适应不同风力情况的有机整体。(图10)
  当有主导信风吹过时,各部位的百叶窗打开(其开启程度受控制,通过改变风速来控制通风总量),自然风穿过双层表皮系统“外墙”水平板条进入单元体,再经由单元体和走廊之间隔墙上的百叶窗进入走廊,最后通过庭院屋顶上的孔洞排出。风力非常微弱时,自然通风主要依靠空气对流进行,单元体内的热空气沿着被设计成倾斜的屋顶上升,并从墙顶部的固定式百叶窗排出,而另一股位于“外墙”双层表皮系统之间的上升热气流也通过吸力促使空气向上经过这些百叶窗的位置来加强室内热空气的抽拔效果。
  风力较强时,安装在单元体屋顶下方的感应装置会自动关闭所有位于底部的百叶窗,从而阻止强风穿过建筑。而当从海上吹来的风为飓风时,屋顶下方会形成一个低气压,空气将通过顶部的百叶窗被迅速吸出单元体,从而使室内外的气压得到平衡以防止建筑被破坏(图8)。
  利用自然通风达成对建筑内环境的有效调节是皮亚诺的基本思路,其效果已经在吉巴欧文化中心建成后得到充分验证。难得的是,皮亚诺并未象一般实践者那样依赖现代技术,他更多借鉴了当地的传统解决方式,在通风系统的组织中最大限度运用低技和传统技术,从而在降低建筑造价的同时,与地域传统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对话关系。在低技和传统技术不及之处,皮亚诺也引进了一部分新技术,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情况下达成更好的节能效果,这也保证了这座建筑不至于沦为当地传统建筑的现代仿品,使之既不脱离当地的文脉,又具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特质。也许这才是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间最为恰当的姿态:它是现代的,但没有现代主义的傲慢,它谦逊地面对传统,将传统融入自身。
  
  三、小结
  皮亚诺的最初方案在单元体的形状、排布方式上更多模仿当地传统棚屋,(图11)后经多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终成今天所见的样子——单元体顶部敞开、形体更通透、单元体布置更简洁有序。“开放的”单元体顶部形状更具生长之态;通透指向渗透与交流;更概括的单元体脱“棚屋”之形而取其意象;简洁高效的形体组合则直指其现代建筑定位。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棚屋”形式的扬弃与变异不仅使新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而且暗合地域传统在现代背景下的成长发育。凡此种种处理,无不遵循建构逻辑生发,丝毫不背离简洁高效、空间真实等现代建筑核心原则。技术表现直接而不突兀,不事装饰和符号堆砌,却能达成现代工业化意象与南太平洋地域传统意象的水乳交融。对于置身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中的非西方世界的建筑实践来说,这种对现代原则和传统元素的的取舍理念和控制方法带来的启示远非强横的现代主义、做作的后现代主义或广泛流布于非西方建筑界的笨拙的传统复兴主义所能比拟。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皮亚诺给出的一份答卷,它漂亮地解答了当代建筑实践的两大核心问题——节能低碳的生态建筑之路何往?如何踏上现代文明与地域传统的融合共生之途?
  吉巴欧文化中心建成后,有卡纳克斯人与设计师交流。一位卡纳克斯长者说道:“它像是用茅草覆盖着我们的棚屋”,他思考了一下,接着说:“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但它仍然是我们的。”一位设计师感慨地说:“这是我所听到关于这个建筑最美妙的评价了。”
  当然,从最挑剔的角度看,皮亚诺的设计算不上完美无缺。建成后的建筑还不能如设想的那样只依靠自然通风实现内环境调节,实际使用中自然通风往往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某些部分还需要添加空调设备作辅助。不过,相对于它对当代生态建筑实践的贡献、在节能方面显而易见的成效,以及在现代建筑与地域传统融合上达到的艺术水准,这点缺陷只能算作白璧微瑕了。
  
  
  
  参考文献:
  1 马笑漪 编译.海天之恋——TJIBAOU文化中心,新卡里多尼亚. 世界建筑,9903,总第105期
  2 薛恩伦.重视环境、文化传统与生态平衡的高技派建筑.世界建筑,04/2000,总第118期
  3 [美]彼得•布坎南.《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姜玉艳: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周官武: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其实,展后提笔对展做一个简短回顾与策展前思索如何办展同样不易。  如果说为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的上海工艺美院办一个综合展是历代美院人的期望,不如说为中国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在回顾的同时寻求思考是所有美院人的使命。  从土山湾①到
期刊
洛可可设计集团(LKK),中国工业设计创新公司,2004年创建;2011年完成英国伦敦、中国深圳、上海、成都等地的机构布局;帮助客户成功开发上千款产品,荣获十多项设计发明,赢得诺基亚、西门子、三星、壳牌、松下、GE、联想、美的等众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青睐;国内唯一独揽“国际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美国IDEA 工业设计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四项国际顶级设计大奖的创新公司;2011
期刊
编者: 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相信,有情感的建筑,所构筑起来让人有着生命般感动的空间就是它的美。感动不仅需要华丽的外衣,更需要真实的内在。  2012年,曹炜教授和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建筑方向班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引入上海建筑界有争议的真实地块,在毕业设计思考中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鼓励大胆自由的创意,引导绿色环保的方案,落实创意与工程的有机结合——以全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挑战传统的
期刊
【摘要】中国制造业最缺的不是广告与包装,也不仅仅是产品设计,而是设计策略与创新模式。中国企业下一步的设计定位应该是企业战略、品牌形象、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的整体系统。设计必须被当作一项战略资产来进行管理和规划,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富豪”企业家,但是在美学经济时代,中国制造呼唤一批像美国“苹果”乔布斯、韩国“三星”李健熙一样的“美学CEO”,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真正突破。 
期刊
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由徐汇区文化馆、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办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展”选择在这一天开幕。  经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筛选,展览集中展出了数十件海派黄杨木雕代表作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存世精品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侯志飞、毛关福的创作比肩陈列。  “活态传承、重在落实”,《创意设计源》杂志首先就2008年入列
期刊
摘要:通过对台湾实践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功能规划和设计等细节方面的设计例述,探讨高校图书馆内部互动空间的概念和三大互动功能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互动空间 人性化     一、序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完全的资讯时代,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脱离图书馆传统的知识“储藏者”角色,成为资讯时代资讯传播的重要实体。在高校中,图书馆除借阅服务外,还要提供参考咨询、教学支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广告教育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学院与社会办学并存,学术与商业实践共生。通过对民国商业广告教育历史的回顾,提出并思考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内涵。以历史为镜,将当前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作为思考点,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促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职业教
期刊
论坛序言  姜鸣(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数码与工艺美术似乎是两个并不关联的领域,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持这一论坛,是因为在现代工艺与技术发展的情况下,两者结合确实有文章可做。上海工艺美院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从单一的工艺美术领域的专业学校发展到如今复合型、多方向的综合性艺术类设计院校,学院在这两个专业领域耕耘多年,享誉教育界、设计界与工艺美术界。  传统工艺美术是学院的强项,工艺美院专
期刊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上海博物馆不仅是全国首批83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8家“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2012年,上海博物馆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  一、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1.创新,首先是大策划、大思路  《创意设计源》:陈馆长,您好!上海博物馆建馆60年来的历程有目共睹。作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您认为近20年来,上博在哪些
期刊
中国山水画源于先秦自然审美观。儒家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故而在美学史上称为“比德说”,道家庄子有《山水篇》。山水不再是与人不相干的自然山水,山水成为人可居可游可卧之处。到了中古时期,汉末魏晋流行感物思迁的山水景物,但诗人还没有真正的山水画观念,文人骚客关注山水景貌的变幻所引发的对时间迁逝的玄思与感叹,在“寓目身观”的真山实水中描摹山水物貌的色泽形态。到了唐代,山水诗表达出人对山水自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