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全面的铺开,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教材情况如何?怎样进行评价?如何实施?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情况和碰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存在问题
1、初上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经验不丰富、由初中向高中的转型适应等原因,缺乏基本的历史概念,往往无法正确熟悉历史的概念,无法正确区分历史与史学之间的差别。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比较轻易形成僵化、顽固的教材本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影响学生对史学界新鲜成果的批判地吸收,妨碍学生发展的、辩证的史学观的形成,进而危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很多学生存在着对历史学习社会功能的盲然无知,或者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太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历史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有没有意义,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就说“历史是必修课啊”。根本不去思考历史学习有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就表明:历史学习根本就是无用的,它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以上观点或隐喻或明示了学生心中存在着历史学习的障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爱好的产生,毫无疑问地泯灭了或者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3、高中学生除了部分人对历史学习采取回避甚至抵制态度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抱有相当的爱好。那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引导,而这点恰恰是现行教材的空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急需包括各种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的必要预备,对于学生培养历史终身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应对现实问题策略
1、上好导言课。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应该是从上好导言课开始的。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都清楚,导言课是安排在学生正式接触教材之前进行。重视导言课,这是基于我对导言课型定位的思考:首先,这是学生终身学习非凡是关于历史终身学习的引导。其次,这是学生学习历史新程必修一(政治史)的引导。再次,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最初阶段,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固化的、甚至错误的对历史学习过程的理解,逐渐由感性学习认知为主向理性分析为主的过渡。
2、打破对教材的迷信。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虽然变革的力度有较大的提高,但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习惯下一个相对单一的结论。这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闭锁,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怎么办呢?只有从观念上打破教材的迷信才是根本出路。为此我请学生自由交流心中的历史偶像,限定偶像生活年代距今约50年以上者。然后启发学生:历史是否会在你渴望见到他们的时刻出现?再请同学设想改变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然后启发学生:历史事件是否如我们所愿发生变化?从而,学生们意识到历史的不可复制、不能重演的重要客观性特点。
3、走进学生的秘密花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走进学生的秘密花园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假如我们以学生的经验真正兴奋地谈学生感爱好的话题,也许我们就已经走在他们的秘密花园的小径上了。所以,我采用的办法是点击学生的兴奋点,比如说播放有关神秘的可可西里的风光:雪域高原、野生动物、喇嘛教僧侣的虔诚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学生油然而生保护的心愿。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逃不脱消亡的劫数,怎样传播美好?怎样让更多的人——现在的、未来的人来分享这美好?学生自然明了:这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传播美好。还可以让学生做传话的游戏,一句话从一个学生传给下一个学生,虽然最后一个起来的学生可能说的那句话不一定与起始的语句完全一样,但是教师还是可以启发学生: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各自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类,那么学生自然了解了历史的价值之一——传承人类共同的记忆(也许是经验教训也许是杰作成果)。
4 、把武器交到战士手上。学习,首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自然是其中肯綮所在。历史分析研究的方法很多,加之现在边缘性的研究不断涌现,交叉使用各学科方法理论是必要,但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阶段性特点、学生自身的差异,在我所任教的五个教学班,各有侧重的介绍一些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至于哲学上的一些概念,如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限于导言课的课时所限,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体会。在这里我基本上只引入了如阶级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厨师兼保姆,烹制精美的历史菜肴,一口口勉强喂进摇头的孩子嘴里!把武器交到战士手上吧!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方法作为武器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自愿地选取各自趁手的武器。
三、小结
毋庸讳言,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初始阶段,新教材的仓促出台,教师理念的有待转变,行政领导的“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成绩”两手对策,学生和家长的不熟识和忧虑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高考的指挥棒和行政的指挥棒下,评价体制尚成熟和定型之下,我们站在一线的老师在教改中自会有一种如覆薄冰的感觉。
一、存在问题
1、初上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经验不丰富、由初中向高中的转型适应等原因,缺乏基本的历史概念,往往无法正确熟悉历史的概念,无法正确区分历史与史学之间的差别。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比较轻易形成僵化、顽固的教材本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影响学生对史学界新鲜成果的批判地吸收,妨碍学生发展的、辩证的史学观的形成,进而危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很多学生存在着对历史学习社会功能的盲然无知,或者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太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历史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有没有意义,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就说“历史是必修课啊”。根本不去思考历史学习有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就表明:历史学习根本就是无用的,它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以上观点或隐喻或明示了学生心中存在着历史学习的障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爱好的产生,毫无疑问地泯灭了或者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3、高中学生除了部分人对历史学习采取回避甚至抵制态度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抱有相当的爱好。那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引导,而这点恰恰是现行教材的空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急需包括各种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的必要预备,对于学生培养历史终身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应对现实问题策略
1、上好导言课。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应该是从上好导言课开始的。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都清楚,导言课是安排在学生正式接触教材之前进行。重视导言课,这是基于我对导言课型定位的思考:首先,这是学生终身学习非凡是关于历史终身学习的引导。其次,这是学生学习历史新程必修一(政治史)的引导。再次,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最初阶段,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固化的、甚至错误的对历史学习过程的理解,逐渐由感性学习认知为主向理性分析为主的过渡。
2、打破对教材的迷信。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虽然变革的力度有较大的提高,但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习惯下一个相对单一的结论。这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闭锁,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怎么办呢?只有从观念上打破教材的迷信才是根本出路。为此我请学生自由交流心中的历史偶像,限定偶像生活年代距今约50年以上者。然后启发学生:历史是否会在你渴望见到他们的时刻出现?再请同学设想改变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然后启发学生:历史事件是否如我们所愿发生变化?从而,学生们意识到历史的不可复制、不能重演的重要客观性特点。
3、走进学生的秘密花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走进学生的秘密花园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假如我们以学生的经验真正兴奋地谈学生感爱好的话题,也许我们就已经走在他们的秘密花园的小径上了。所以,我采用的办法是点击学生的兴奋点,比如说播放有关神秘的可可西里的风光:雪域高原、野生动物、喇嘛教僧侣的虔诚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学生油然而生保护的心愿。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逃不脱消亡的劫数,怎样传播美好?怎样让更多的人——现在的、未来的人来分享这美好?学生自然明了:这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传播美好。还可以让学生做传话的游戏,一句话从一个学生传给下一个学生,虽然最后一个起来的学生可能说的那句话不一定与起始的语句完全一样,但是教师还是可以启发学生: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各自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类,那么学生自然了解了历史的价值之一——传承人类共同的记忆(也许是经验教训也许是杰作成果)。
4 、把武器交到战士手上。学习,首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自然是其中肯綮所在。历史分析研究的方法很多,加之现在边缘性的研究不断涌现,交叉使用各学科方法理论是必要,但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阶段性特点、学生自身的差异,在我所任教的五个教学班,各有侧重的介绍一些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至于哲学上的一些概念,如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限于导言课的课时所限,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体会。在这里我基本上只引入了如阶级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厨师兼保姆,烹制精美的历史菜肴,一口口勉强喂进摇头的孩子嘴里!把武器交到战士手上吧!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方法作为武器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自愿地选取各自趁手的武器。
三、小结
毋庸讳言,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初始阶段,新教材的仓促出台,教师理念的有待转变,行政领导的“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成绩”两手对策,学生和家长的不熟识和忧虑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高考的指挥棒和行政的指挥棒下,评价体制尚成熟和定型之下,我们站在一线的老师在教改中自会有一种如覆薄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