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绪教学”可以起到引导、训练的教学效果,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素养以及塑造美好的心灵. 所以积极的、启思的引导方式会带动学生的兴趣和快乐感,互换角色的导入则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新知,而怡情的导入则是情感上的抚慰,能让学生自发探究、自主获得.
[关键词] 情绪教学;小学数学;导入对策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主体,也是有情绪、有情感的人,因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探究、数学信息的交流,也会有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情绪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而且据现代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情商往往会占到四分之三的比重,这是因为积极的、向上的情绪可以带动人们内心最深层的动机和欲望,让人的知识能力、品德意志都朝更高的目标前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采用“情绪教学”和积极引导、启思引入、怡情培养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活动的积极性,也会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地进行. 下面,笔者就课堂导入中“情绪教学”的应用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积极引导,快乐学习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经这样说道:要想真正拥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往往不能依靠教育目的或教育意向,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相互接触. 尤其是积极的情绪接触,无疑可以让学生在兴奋、快乐的状态下学习,避免消极、被动情感所带来的缺乏信心、缺乏兴趣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地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采用积极引导的导入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有良好的、轻松的、高兴的情绪体验,萌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无压力感,更乐意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时,由于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简单的两种不同事物的组合搭配规律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在导入时就安排了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很强的“我能行”的情感要求. 首先,我问学生当早晨闹钟响了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有的会说洗脸,有的会说上学等,答案五花八门. 当我给出答案:早上起床应该是先穿衣服,而且会为不知道怎么搭配穿着而烦恼时,学生们笑得非常开心,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说:“我会搭配,我的衣服都是自己选择的. ”这时我说:“同学们这么有爱心就来帮帮老师吧,给老师提供最多的搭配方案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 接着,我将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和一条裙子的图片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就开始积极地进行搭配重组. 当然,这其中应考虑到要求——最多的搭配方法,所以学生也会对自己的搭配种类进行思考、探究. 并且,在愉快的情绪中和想要快点帮助老师合理穿衣的心态下,全面参与到由具体生活到抽象数学的探索和交流活动中,最后会得到数学规律中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
启思导入,鼓励发现
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端的观点. 的确,当疑惑在头脑中形成时,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解开它的欲望,而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尤其是当学生在对事物展开研究之前,发现自己所固有的认知中居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会更加强烈. 其内心的整个情绪都被为什么占据,迫切地想要在奇妙的探究过程中解疑解惑.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启思、质疑的情绪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以及灵敏的思维.
如,教学第五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采用启思导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疑,从而让学生专心致志、兴致盎然地开始认识新的数学知识. 首先,我出示了学校旁边的一块三角形空地,并对学生说:老师刚刚接到学校通知,让我对这块空地进行测量,看看面积有多大,能不能用作篮球训练基地. 我想听听大家有什么好的测量意见. 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都感觉很为难,因为可以轻易地测量出三条边的长,但不能计算出面积是多少. 此时,学生既有一种想要建立篮球场的欲望,又有一种束手无策感,从而对将要进行的三角形求面积的教学活动产生迫切的心态,同时夹杂着求疑解惑的需求. 这时,我对他们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信大家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对不对?”学生高声回答“对”. “好,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大家动手拼拼看,看能不能拼成我们以前熟悉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学生马上开始调动自己的思维,看看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接出以前熟悉的图形. 在这个动手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两个重合的三角形才能组合成规则的图形,且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此时,我会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们真棒,学生在被认可的鼓励话语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这种采用启思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解答疑惑的必须感. 而当学生的情绪中出现坚毅的克服难题的主动性时,探究数学问题就变成了自觉的需要,而且在成功解答问题后会更加开心和快乐.
角色互换,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而在过去,课堂由教师主宰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学习主动需求都是一种限制. 所以,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就采取角色互换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起自己就是学习主人翁的意识,那么对于课堂中高效的学习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成功感、满足感,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有很多思维的火花、惊喜的发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的性质”一课时,就结合实际安排了角色互换的导入活动. 课堂开始,我先拿出36本作业,邀请一位同学代替我给大家进行分发,要求是全班学生分成的三个组中,第一组得到的数目是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组则得到总数的六分之二,第三组得到总数的九分之三. 当学生看到要自己来完成这个发作业的任务时,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互相商量着每一组具体需要发多少个作业本,有的开始利用小棒来进行实验,有的则用数字进行计算……此时,没有过多的导入语言,学生自动进入角色,开始了数学自主探究的动手过程. 经过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愿意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意愿,于是我请他们上来演示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1:我通过对36先三等分后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对36六等分后取其中的两份,接着对36九等分取其中的三份后发现,取出的数字都是12.
生2:我是通过画圆,以圆为整体,分别对其九分之三、六分之二、三分之一后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都可以看做是圆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对作业本进行发放时,只要每个组都发36的三分之一,即12本就可以了.
当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在合作观察、动手探究中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收获.
怡情引导,情感升华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自己书中曾写道:学生建立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源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材料或是内容感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可以运用怡情导入,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建立愉快的学习情感、感兴趣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习激情也会被迅速点燃. 并且,教师所提供的数学内容十分有趣,学生就会在内心丰富情感的带动下,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先出示了学生每天都佩戴的红领巾,并给大家简单讲解了红领巾的由来,告诉他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寄予了祖国对大家深深的期望,期望他们可以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将来可以报效祖国.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我的介绍后,内心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不但树立了爱国思想,也有了坚定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我让学生感知红领巾有几个角,国旗上的星星有几个角、课桌有几个角等生活中的事物,然后通过触摸活动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通过比较活动认识角的两边和角的关系等数学信息. 在愉快的活动中,我发现学生比平时更加用心,小组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而高效,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在增加. 我相信,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和能力,还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责任体验,能实现数学知识获取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希望自己可以成功地发现、积极地探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情感需要更为强烈. 所以,要让喜爱交往、喜爱展示、喜爱鼓励、喜爱发现的小学生高效学习,就要关注其情感,抚慰其情绪. 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启思引导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学习,而采用怡情导入则会让学生的情感上升到责任的高度,角色互换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都处在活跃的状态,能够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吸收并思索不同的观点,虚心共勉赞扬与互评. 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整体的情感需要,还可以提升学习素养.
[关键词] 情绪教学;小学数学;导入对策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主体,也是有情绪、有情感的人,因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探究、数学信息的交流,也会有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情绪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而且据现代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情商往往会占到四分之三的比重,这是因为积极的、向上的情绪可以带动人们内心最深层的动机和欲望,让人的知识能力、品德意志都朝更高的目标前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采用“情绪教学”和积极引导、启思引入、怡情培养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活动的积极性,也会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地进行. 下面,笔者就课堂导入中“情绪教学”的应用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积极引导,快乐学习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经这样说道:要想真正拥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往往不能依靠教育目的或教育意向,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相互接触. 尤其是积极的情绪接触,无疑可以让学生在兴奋、快乐的状态下学习,避免消极、被动情感所带来的缺乏信心、缺乏兴趣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地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采用积极引导的导入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有良好的、轻松的、高兴的情绪体验,萌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无压力感,更乐意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时,由于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简单的两种不同事物的组合搭配规律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在导入时就安排了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很强的“我能行”的情感要求. 首先,我问学生当早晨闹钟响了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有的会说洗脸,有的会说上学等,答案五花八门. 当我给出答案:早上起床应该是先穿衣服,而且会为不知道怎么搭配穿着而烦恼时,学生们笑得非常开心,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说:“我会搭配,我的衣服都是自己选择的. ”这时我说:“同学们这么有爱心就来帮帮老师吧,给老师提供最多的搭配方案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 接着,我将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和一条裙子的图片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就开始积极地进行搭配重组. 当然,这其中应考虑到要求——最多的搭配方法,所以学生也会对自己的搭配种类进行思考、探究. 并且,在愉快的情绪中和想要快点帮助老师合理穿衣的心态下,全面参与到由具体生活到抽象数学的探索和交流活动中,最后会得到数学规律中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
启思导入,鼓励发现
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端的观点. 的确,当疑惑在头脑中形成时,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解开它的欲望,而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尤其是当学生在对事物展开研究之前,发现自己所固有的认知中居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会更加强烈. 其内心的整个情绪都被为什么占据,迫切地想要在奇妙的探究过程中解疑解惑.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启思、质疑的情绪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以及灵敏的思维.
如,教学第五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采用启思导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疑,从而让学生专心致志、兴致盎然地开始认识新的数学知识. 首先,我出示了学校旁边的一块三角形空地,并对学生说:老师刚刚接到学校通知,让我对这块空地进行测量,看看面积有多大,能不能用作篮球训练基地. 我想听听大家有什么好的测量意见. 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都感觉很为难,因为可以轻易地测量出三条边的长,但不能计算出面积是多少. 此时,学生既有一种想要建立篮球场的欲望,又有一种束手无策感,从而对将要进行的三角形求面积的教学活动产生迫切的心态,同时夹杂着求疑解惑的需求. 这时,我对他们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信大家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对不对?”学生高声回答“对”. “好,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大家动手拼拼看,看能不能拼成我们以前熟悉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学生马上开始调动自己的思维,看看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接出以前熟悉的图形. 在这个动手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两个重合的三角形才能组合成规则的图形,且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此时,我会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们真棒,学生在被认可的鼓励话语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这种采用启思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解答疑惑的必须感. 而当学生的情绪中出现坚毅的克服难题的主动性时,探究数学问题就变成了自觉的需要,而且在成功解答问题后会更加开心和快乐.
角色互换,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而在过去,课堂由教师主宰着,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学习主动需求都是一种限制. 所以,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就采取角色互换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起自己就是学习主人翁的意识,那么对于课堂中高效的学习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成功感、满足感,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有很多思维的火花、惊喜的发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的性质”一课时,就结合实际安排了角色互换的导入活动. 课堂开始,我先拿出36本作业,邀请一位同学代替我给大家进行分发,要求是全班学生分成的三个组中,第一组得到的数目是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组则得到总数的六分之二,第三组得到总数的九分之三. 当学生看到要自己来完成这个发作业的任务时,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互相商量着每一组具体需要发多少个作业本,有的开始利用小棒来进行实验,有的则用数字进行计算……此时,没有过多的导入语言,学生自动进入角色,开始了数学自主探究的动手过程. 经过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愿意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意愿,于是我请他们上来演示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1:我通过对36先三等分后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对36六等分后取其中的两份,接着对36九等分取其中的三份后发现,取出的数字都是12.
生2:我是通过画圆,以圆为整体,分别对其九分之三、六分之二、三分之一后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都可以看做是圆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对作业本进行发放时,只要每个组都发36的三分之一,即12本就可以了.
当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在合作观察、动手探究中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收获.
怡情引导,情感升华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自己书中曾写道:学生建立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源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材料或是内容感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可以运用怡情导入,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建立愉快的学习情感、感兴趣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学习激情也会被迅速点燃. 并且,教师所提供的数学内容十分有趣,学生就会在内心丰富情感的带动下,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先出示了学生每天都佩戴的红领巾,并给大家简单讲解了红领巾的由来,告诉他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寄予了祖国对大家深深的期望,期望他们可以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将来可以报效祖国.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我的介绍后,内心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不但树立了爱国思想,也有了坚定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我让学生感知红领巾有几个角,国旗上的星星有几个角、课桌有几个角等生活中的事物,然后通过触摸活动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通过比较活动认识角的两边和角的关系等数学信息. 在愉快的活动中,我发现学生比平时更加用心,小组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而高效,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在增加. 我相信,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和能力,还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责任体验,能实现数学知识获取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希望自己可以成功地发现、积极地探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情感需要更为强烈. 所以,要让喜爱交往、喜爱展示、喜爱鼓励、喜爱发现的小学生高效学习,就要关注其情感,抚慰其情绪. 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启思引导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学习,而采用怡情导入则会让学生的情感上升到责任的高度,角色互换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都处在活跃的状态,能够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吸收并思索不同的观点,虚心共勉赞扬与互评. 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整体的情感需要,还可以提升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