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反”手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ngxis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  文章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后引发的巨大而又“难言”的怅惘忧愁。那么,作者具体又因何而愁呢?文章表现得“难言”而隐晦。但我们可以随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四次“排除”,进一步明确其心理历程。  第一不是乡愁。“像我这样的outcast,没有了故乡,
期刊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  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    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
期刊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赏析]  此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   首句即切题。“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  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
期刊
饶建中的小说《惊慌·惊愕》,通过对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的详细记叙,强烈抨击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死扣本本的教学理念、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小说中的教师在浑浑噩噩地教,学生在糊里糊涂地学。老师以其昏昏,怎么能使学生昭昭?  小说在揭示这个主题时,用笔非常集中,立意十分深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教学重点的确立上,从老师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