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末年初,盘点成了一件习惯性的事情。2011的脚步已悄然离去,2012的钟声随之敲响。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试图改变自己。
在这辞旧迎新的关头,时代名流人和往常一样,依然固执地在回望,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惟有回望,才能够让我们知晓在过去的一年里所走过的道路,历经的艰辛及有过的收获,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谋划崭新的一年。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风光杂志社“四刊一网”传媒舰队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的领导下,走得铿锵有力,步伐扎实稳健。但是,一年终究还是过去了,时代名流人或许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欢笑,有过辛酸,但是,相信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回首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是什么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是诸多政界名流给了我们鼓舞的力量,是诸多商界精英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与厚爱。2011的剧情在此终结,幕布在此合拢。2012的序幕也在此拉开,这一刻,时代名流人也即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新的一年里,时代名流人即将开始新的征程,谋划新的剧情。
同样,时代名流人也将矢志不渝地集纳更多名流精英的智慧,为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演绎更加精彩的剧情,为广大读者奉上更加丰盛的精神大餐,激荡思想的火花。为此,风光杂志社《时代名流》杂志编辑部在回望的瞬间,不由而然地在此捡拾2011年在《时代名流》杂志上出现过的部分政界名流及商界精英的“面孔”,加之以总结性的文字,为广大读者准备一道“年度名流榜”的思想盛宴,以供品味,足堪期待。
在此,《时代名流》杂志编辑部衷心感谢曾经登上过杂志的名流精英们,是他们给了时代名流人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感谢他们以独特的思想、独到的眼光为时代名流人的成功撰稿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
2012,在这腾龙翘首的时刻,我们以最简短的文字,配以名流精英们最真实的“面孔”,在杂志版面上告知读者,让广大受众与之亲临接触,感受他们的温暖与真实。基于2011年云南省政界的变动以及一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他们之间有的已经在岗位上有了职的突破,在政界里有了位的提升;有的在企业界名声有了较大的传扬。自己的企业也得以跨越式的发展。
再回首,过去的终究过去,未来的即将启程,所有的华彩都已浮云般消逝,而谁也看不出时代名流人的悲欢离合,惟一看到的是让读者赏心悦目的精彩篇章。为此,我们意欲通过以“名流榜”这一简短的章节,再现2011年登顶过《时代名流》杂志的时代精英们的身影,让其读者真实体验,集中式品读。
惜别2011,拥抱2012,我们将继续前行!
(注: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秦光荣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云岭大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广阔舞台;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无私的信任和支持;云南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滋养和力量。云南对我恩重如山。走上新的岗位,唯有更加恪尽职守、不懈努力、俯首为民,绝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1999年1月,秦光荣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001年12月在中共云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秦光荣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2003年1月19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秦光荣当选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2004年12月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云南省“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向参会人员通报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局面。在经历了“九五”末期云南省经济出现增速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后,及时提出并实施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经济发展开始提速。2002年和2003年,GDP增速提高到了8.2%和8.6%,实现了加快发展。
2006年11月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秦光荣任云南人民政府省代理省长。
2007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选举秦光荣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2010年9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农民工座谈会,就广大农民工最关心、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听取农民工意见,并强调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工进城落户创业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强调,长期以来,农民工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更加重视农民工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进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研究和采取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帮助农民工进城落户、创业发展,推动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7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主持召开云南省政府第五十九次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会议指出:云南城乡规划指导思想,要以“山地城镇”建设为主,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要给进城农民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消除其后顾之忧。统筹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待遇,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合二为一”的身份待遇,使农民“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
2011年8月25日,秦光荣正式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时感言:“我到云南工作已经十二年多,在这十二年多的时间里,云南的青山绿水拓展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灵感:云南的人文历史开发了我的思考,坚定了我的信心;云南的发展丰富了我的思想,陶冶了我的人生。同时,云岭大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广阔舞台: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无私的信任和支持;云南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滋养和力量。云南对我恩重如山。走上新的岗位,惟有更加恪尽职守、不懈努力、俯首为民,决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树立高原情怀,就是要立足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勇气、包容的胸怀、学习的态度。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而巍然挺立。”铮铮誓言犹在耳!
李纪恒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上榜理由:
“我出生在桂东南山村,是农民的儿子,亲历百姓的疾苦,深知群众的期盼。我坚守这样的信念:躬身做官、挺腰做人,言必信、行必果。我将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倍加珍惜为人民干事创业的机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前程和家庭,敬畏党纪国法,敬畏权力,敬畏人民群众,敬畏社会舆论,为民、务实、清廉、表里如一、心口如一、对上对下如一,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秉公用权、廉洁勤政,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2007年4月16日至19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在普洱市调研时指出,做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直过区”群众和边境跨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确保“五到位”,真情干扶贫,努力加快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9年2月13日到16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曲靖市调研时强调。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瞄准锁住深度贫困群体,确保深度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努力缓解相对贫困,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与全国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2011年3月11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北京召开的扶贫座谈会上指出。
“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群众参与、共建共管,以实事工程凝聚群众、以载体创新吸引群众、以榜样示范带动群众,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努力开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2011年7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2011年7月28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全省县委书记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强调。
“自2006年7月到云南工作以来,有幸直接参与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11年8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
“我将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交通难等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真心诚意地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和谐、更有尊严……云南是我们美丽的家,我们要齐心协力……确保全省各族人民心齐气顺干劲足,把云南建成大家富裕的家。”2011年8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在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履职感言。
“自2006年7月到云南工作以来,有幸直接参与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虚心向全省党员干部学习,忠诚为云岭大地的父老乡亲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做到坚持政治坚定,把握大局;坚持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坚持牢记宗旨,关注民生;坚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坚持用心工作,真抓实干;坚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为云南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做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干部。”
仇和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上榜理由: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2011年12月3日,刚刚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仇和,发表离任感言时如此表述自己在昆明市委书记任上的心境。被称为“改革家”的仇和,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再到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其经历一直广受关注。他所执政过的地方,都被深深打上了“仇和烙印”,执政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是惊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主政昆明的四年中,凭借“仇和新政”,凭借思想领先的超凡智慧、改革当先的果敢气魄、开放抢先的战略眼光、率先发展的非凡胆识,全力推动了昆明的新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愿做一名合格的纤夫,与昆明各族人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昆明市这艘‘巨轮’快速平稳前行。”
“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
这是2007年12月28日,在昆明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发表的履职感言。如今,仇和主政昆明四年的时光过去了,这四年他做到了“与昆明各族人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着昆明这艘“巨轮”稳步前进,兴建地铁、二环改建、三环闭合……责任制河长等等,他无恃无畏,为昆明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仇和以“看得见的变化”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纤夫。
2007年12月24日抵达昆明的仇和,在短短数日内就——走访了各个办公室了解情况,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2007年12月28日,仇和到昆明市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调研时提出,应把“中心”办在老百姓心中,他说:“希望大家把‘中心’和‘心中’两字的位置颠倒一下理解,‘中心’的工作就是要真正服务到老百姓‘心中’,让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变成老百姓心中满意的服务中心。”
“要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民生,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提倡这样一种精神:凡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参考;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允许突破。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2008年2月14日,仇和在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表示。
2009年9月28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顺利实现了主线试通车。这为昆明市实施交通解堵工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想干事、学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2010年3月6日,仇和率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调研微循环及主城交通“541”工程路网等重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时强调。
2010年3月25日夜,仇和连夜召开昆明全市水源工程建设推进现场会;2010年12月28日10时50分,昆明市三环闭合工程(西、北段)试通车;2011年9月仇和强调,滇池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滇池治理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如今,让昆明人引以为荣并满怀期望的地铁修建工程正在井然有序进行中。
2011年12月3日,仇和不再担任云南省昆明市委书记一职,时至这一天,仇和主政昆明的大事件也告一段落。然而,调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一职的仇和始终情系昆明。他说:“虽然离开昆明工作岗位,但我依然会永远热爱昆明、情系昆明,关注昆明、支持昆明。凡事只要有利于推动昆明发展、有利于造福昆明人民,我都将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熊胜祥
云南省宗教事务局
党组书记、局长
上榜理由:
他,一位普米族同胞的杰出代表。他,从小生长在边远的宁蒗乡村,他从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正厅级干部、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他也是目前普米族同胞中职务最高的一位干部)。从他身上,我 也是杨善洲人格魅力的形象彰显。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上榜理由: 悲悯、睿智、知行合一、敢为人先是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高尚品格。茅于轼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战士”,无论是其言论著述还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作风,无不向世人树立了矍铄勇敢、不讲违心话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诚如茅于轼先生自己所言:“我的人生宗旨有两条:一是不讲违心话;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美国学者希尔斯把知识分子的传统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哲学、科学等文化产品;另一类是诸如科学主义、浪漫主义等“第二传统”。后者反映的是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殊素质,如科学态度、理想精神、自由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等。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从个人角度而言,追求“第二传统”中的价值远多于第一传统,即便是第一传统中的东西,也多为求“第二传统”动情而发,引吭高歌,确如《尚书·尧典》所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从希尔斯的观点出发,茅于轼的所作所为以及个人身上的精神品质无疑更多的属于第二类。在“宁肯迁就人,也不愿得罪人”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越来越蚕食更多人的灵魂和头脑的时候,茅于轼为大家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本色,诚如同样是经济学家的许小年所说:“不批判就不要做知识分子”。
面对城市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茅于轼并非从当下的政治事务出发一味予以迎合颂赞,而是以经济学家的头脑从经济学上予以阐明: “经济适用房一没创造财富,二没解决公平,还败坏了社会风气。” “政府没有义务满足一部分人对房产的占有欲,它的义务是保证大家都有住的地方。”
面对人们关于“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质疑,茅先生显得极为坦然: “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于是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茅先生说他要反其道而行之——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是何等的直率与果敢?又是何等的可爱与真实!名之以“思想战士”,当之无愧矣!
茅于轼已届耄耋,以其在学界的声望和成就,绝不需为出名而抛出种种惊人言论,也无需为说些惊异世俗的话而承受过多的“板砖”,这是既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
作为经济学界的名宿,作为个人成才的典范,茅先生的一生既是孜孜不倦奋斗多产的一生,也是讲良知讲感情讲责任的一生。从《择优分配原理》之学术成果到《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的著作,再到《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从“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做法到“三农”、城乡二元化、小额贷款扶贫基金的筹建再到“富平家政学校“的创办,一路走来,茅先生引来了太多的声音,但茅先生依然故我,矍铄、果敢、真实,坚持走自己的路,诚如先生自己所言:“让我们勇敢的去做吧!”
作为本刊记者在接触茅于轼先生的这段时光里,一直叫人难以忘怀。本刊记者一直怀揣着敬意,充满着感动,找不出更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2011年1月17日,“时代名流”杯商会桥头堡经济高峰论坛在春城如期举行,82岁高龄的茅于轼先生,谢绝主办方一再的善意请求,整个45分钟站在演讲席上滔滔不绝,让我们不禁惊叹:茅于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风骨高昂、精神矍铄的人!
张亚光
云南陆劲高速、陆劲地产、陆劲矿业公司董事长
上榜理由:
放弃仕途,走向商海,他是时代的创业者;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他是思想的创新者;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他是社会的创富者——张亚光是一位有思想、有思路、有思维,敢创业、能创新、会创富、善创意的企业家,他以智慧之光、思想之芒,谱写着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精彩而传奇的篇章。
在云南,乃至在中国,都很少有人像张亚光这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工、农、兵、学、商、党、政、军机关、新闻工作等他都有所涉猎; “下海”以后,银行、风险投资、房地产、矿业开发、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等各行各业也都在干。他不断探索,求新求变,踩着时代的节拍去追求人生的成功之路。
1991年,张亚光离开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处,选择下海经商。迈进商海之后,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股份制金融机构——昆明科技产业城市信用合作社;随后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国科技金融学,并出版专著《中国科技金融学》;创立了云南省第一家民营风险投资公司——云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了云南陆劲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机会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对机会的认识决定了对机会的选择,而选择就是决策,任何决策都有风险。现代儒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敢于冒险还是寻求安稳?张亚光经常提醒自己:当现代儒商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时,必须具有高瞻远瞩、把握大局的超人胆识,敢于在风险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思想就像水的源头,青年人一旦思想被激活,潜力是巨大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敢想才能敢干。在不断积极进取中,在不断创新开拓中,张亚光是思想的先行者。
“为中国科技金融事业而奋斗”这是张亚光在为昆明科技产业城市信用合作社制定企业发展纲要时所设立的企业的发展目标,站得高,看得远,把“为中国科技金融事业而奋斗”作为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即把社会责任置于一己的私利之上,这样的理念伟大而富于创新。这种文化一旦融入企业,企业就有了旗帜、有了方向,就会焕发出员工巨大的能量。
张亚光一直在探寻一条创富之路,不是为个人创富,而是为社会创富,为云南民营科技企业创富。“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就应该勤勉自励、志存高远,把对国家的爱、民族的情融入我们的每一项事业。”张亚光一直践行着他的这一思想理念,20年来孜孜不倦,顺潮而动却是一步一个脚印,与其他民营企业家并肩携手,投身于云南民营科技企业建设事业中。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融资担保体系,首先试点成立“云南省民营企业联贷联保投资互助基金”。作为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亚光在九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向省委书记秦光荣提交了《关于试点推广中小企业联贷联保投资互助基金的建议》。
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张亚光奋斗过、拼搏过,历经坎坷,步履蹒跚,然而,他对人生幸福含义的理解是“人要活得丰富、精彩、有意义”。所以,他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不断探索创新;他不惧怕于风险,而是不断危中求机;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一直开拓进取;他不局限于个人私利,而是一直为民谋利。
能思、善思,敢创、会创的张亚光,他的思创人生丰富、精彩、有意义。
和献中
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上榜理由:
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玉龙雪山凭其迷人的景观、神秘的传说和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令人心驰神往。 和献中,便是玉龙雪山梦园的耕耘者,一次又一次,用玉龙雪山娇美的容颜让国内外宾客激动不已、爱留丽江;一次又一次,用玉龙雪山骄人的业绩给丽江、云南、中国旅游界增光添彩。
“玉龙名山,终年雪与天齐。云不恋峰,岭岭若洗;崾岩如剑,疑是风劈。正苦万里无生机,不似南国活地。泠流引我向人寰,蓦尔惊醒,猛然诧异——但使身边有泥土,不经意间,芳草萋萋。”诗人志岁对玉龙雪山作了诗意般的探游,惹得世人对雪山也兴起了无限遐思与向往。
玉龙雪山如今以其迤逦的身姿已博得了类如志岁般万万千千文人墨客、普通百姓、旅人行者的惊叹与嘉奖。世人记住了雪山的旷世绝俗,难以忘记她的美丽容颜,却很少会知道,这冰冷绝俗的容颜却是因一个火热般的灵魂而铸成。
1993年,30岁出头的和献中来到玉龙雪山旅游区,成为开发玉龙雪山旅游业的创业者之一,十八年来,和献中始终如一的执著于玉龙雪山的旅游开发事业,把自己的岁月和热情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的奉献给了玉龙雪山,诚如他自己所言:“我在玉龙雪山工作了18年,如果要我对这18年作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价,我想说,我很幸运成为了一名旅游人,见证了丽江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玉龙雪山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这是一个赤诚的灵魂,这是一份赤诚的爱!
艰难困苦是对创业者们最好的考验,也惟有创业者们有资格和勇气去接受这样的考验。纵观和献中的创业历程,和绝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数不清的荆棘与坎坷,尤其是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1996年2月3日,里氏7.0级的大地震袭击丽江古城和美丽的雪山,接着又是1997年、2005年和2006年的森林大火,每一次灾害事故,和献中始终都站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每一次灾害事故都使和献中揪心的痛,也是对创业者们心灵和信念的最大挑战。十几年间,和献中和玉龙雪山旅游业的开拓者们一道,数次走进海拔近5000米、荒芜人烟的雪山,踏冰卧雪,风餐露宿,为雪山的开发奉献自己真诚彻底的爱。十多年来,玉龙雪山的前期重大开发项目,和献中始终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沐风栉雨,无怨无悔,为雪山的面世奉献自己无私无畏的爱。天道酬勤,天助自助,2007年5月,玉龙雪山终于实现了首批国家5A级风景区的创建目标,和献中们也圆了把他们心爱的闺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再嫁给世人的梦想,而这一个梦想,竟已夺去他们长达侣载的年华。
侣年的光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短暂的期限;而究竟是什么能够让一群人18年来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予以探求和奉献?相信,也只有是发自肺腑的爱。
敬业、爱业、辉煌时经得起,寂寞时耐得住,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甚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和献中对玉龙雪山最深刻最疯狂的爱……我们的时代,似乎总欠缺点什么,这“什么”之中,断断不可少了和献中般的创业激情和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如和献中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创业者们去创业并获得成功,但是,和献中们的精神却是万万不可欠缺的。
王崇亮
昆明万意企业集团董事长
昆明艺嘉旅游规划公司董事长
从教师到行政管理者,再到下海经商,自小酷爱艺术的王崇亮几度选择,终究踏上了环境艺术这条辉煌的不归路。如今这位旅游地产策划“达人”,除让自身的才华产生价值,作为商贾,他还让金钱闪耀智慧;作为云南旅游嫁衣编织者,他更打造了无数旅游精品项目,并向世界宣读了云南旅游的价值。
王崇亮,作为旅游地产策划师,他将一座座幽远的古城从睡梦中唤醒,让它们走进大家的视界;百余件杰出的策划作品,织就了云南旅游的嫁衣;他让文化渗透旅游产业,成为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国际文化圈的核动力和贯穿于人们生活中一笔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王崇亮以独到的创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个惊喜,他以作品证明了“旅游”的跨时代精髓,诠释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中精神价值的高度:“人的生物价值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价值是无限的、永恒的。”
从小热爱艺术的王崇亮曾就读于云南曲靖某师范学校,后在曲靖任职教师、教育局行政管理干部。然而,这看似“仕途可望”的人生却没能让脑袋里盛装“艺术”的王崇亮满足。为了延续梦想,他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毕业后留校任职学院团委书记,只是这个“铁饭碗”对他来说,终究没有艺术来得更有兴趣。
1995年,王崇亮在“我想过一种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过一种朴素、不慕名利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生活”的人生观牵引下毅然下海经商。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1996年2月在昆明创立昆明万意企业。实践证明,他从唯美艺术的世界来,却带来了实实在的共性文化财富。
王崇亮创业15年,洋洋洒洒,成功打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抚仙湖“国际干细胞医疗养生旅游度假项目”策划、元谋土林、中国元谋“东方人坛”的策划、规划等一百五十余个旅游产业项目;以及遍布云南省各州(市)县近200余组雕塑作品。这些旅游精品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强力拉动了云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今,已有六个子公司的王崇亮已被业界人士誉称为“创意天才”“云南旅游包装策划第一人”。
他的策划、规划公司并非徒有虚名,不仅是一家专业策划公司,更是一家以可操作性产品立足市场的高品质策划、规划公司。将策划与规划的前瞻性、商业性、可操作性紧密结合是其公司的主要特色。
“我认为艺术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满足于主观能力的体现,而是为大众创造价值;只有这样,个人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这是王崇亮对艺术价值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以公司的特色打造出了产品,实现了艺术的共性文化分享。
15年风雨兼程,15年“浪淘沙”,无数精品项目使王崇亮在业界不仅享有声誉,个人对行业的观瞻、认知也是独具一格。针对旅游景区不能实现流通的事实,如何实现景区的盈利,王崇亮的观点是:“这就要让消费者来反向流通,从而实现旅游的产业效应,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而“实现旅游的产业效应,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更是王崇亮对旅游规划、策划最根本的要求。事实证明,墨江·国际双胞小镇、元谋土林、东方人坛等“大手笔”项目一直诠释着他“不做物有所值的项目,我要做物有所超的项目”这一永久性目标。
如今,王崇亮的名字与他所创造的“艺嘉”品牌,正以腾龙之势推动中国旅游崭新变革。
在这辞旧迎新的关头,时代名流人和往常一样,依然固执地在回望,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惟有回望,才能够让我们知晓在过去的一年里所走过的道路,历经的艰辛及有过的收获,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谋划崭新的一年。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风光杂志社“四刊一网”传媒舰队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的领导下,走得铿锵有力,步伐扎实稳健。但是,一年终究还是过去了,时代名流人或许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欢笑,有过辛酸,但是,相信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回首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是什么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是诸多政界名流给了我们鼓舞的力量,是诸多商界精英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与厚爱。2011的剧情在此终结,幕布在此合拢。2012的序幕也在此拉开,这一刻,时代名流人也即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新的一年里,时代名流人即将开始新的征程,谋划新的剧情。
同样,时代名流人也将矢志不渝地集纳更多名流精英的智慧,为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演绎更加精彩的剧情,为广大读者奉上更加丰盛的精神大餐,激荡思想的火花。为此,风光杂志社《时代名流》杂志编辑部在回望的瞬间,不由而然地在此捡拾2011年在《时代名流》杂志上出现过的部分政界名流及商界精英的“面孔”,加之以总结性的文字,为广大读者准备一道“年度名流榜”的思想盛宴,以供品味,足堪期待。
在此,《时代名流》杂志编辑部衷心感谢曾经登上过杂志的名流精英们,是他们给了时代名流人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感谢他们以独特的思想、独到的眼光为时代名流人的成功撰稿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
2012,在这腾龙翘首的时刻,我们以最简短的文字,配以名流精英们最真实的“面孔”,在杂志版面上告知读者,让广大受众与之亲临接触,感受他们的温暖与真实。基于2011年云南省政界的变动以及一些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他们之间有的已经在岗位上有了职的突破,在政界里有了位的提升;有的在企业界名声有了较大的传扬。自己的企业也得以跨越式的发展。
再回首,过去的终究过去,未来的即将启程,所有的华彩都已浮云般消逝,而谁也看不出时代名流人的悲欢离合,惟一看到的是让读者赏心悦目的精彩篇章。为此,我们意欲通过以“名流榜”这一简短的章节,再现2011年登顶过《时代名流》杂志的时代精英们的身影,让其读者真实体验,集中式品读。
惜别2011,拥抱2012,我们将继续前行!
(注: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秦光荣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云岭大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广阔舞台;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无私的信任和支持;云南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滋养和力量。云南对我恩重如山。走上新的岗位,唯有更加恪尽职守、不懈努力、俯首为民,绝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1999年1月,秦光荣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001年12月在中共云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秦光荣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2003年1月19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秦光荣当选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2004年12月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云南省“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向参会人员通报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局面。在经历了“九五”末期云南省经济出现增速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后,及时提出并实施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经济发展开始提速。2002年和2003年,GDP增速提高到了8.2%和8.6%,实现了加快发展。
2006年11月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秦光荣任云南人民政府省代理省长。
2007年1月31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选举秦光荣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2010年9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农民工座谈会,就广大农民工最关心、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听取农民工意见,并强调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工进城落户创业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强调,长期以来,农民工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更加重视农民工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进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研究和采取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帮助农民工进城落户、创业发展,推动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7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主持召开云南省政府第五十九次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会议指出:云南城乡规划指导思想,要以“山地城镇”建设为主,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要给进城农民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消除其后顾之忧。统筹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待遇,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合二为一”的身份待遇,使农民“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
2011年8月25日,秦光荣正式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时感言:“我到云南工作已经十二年多,在这十二年多的时间里,云南的青山绿水拓展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灵感:云南的人文历史开发了我的思考,坚定了我的信心;云南的发展丰富了我的思想,陶冶了我的人生。同时,云岭大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广阔舞台: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无私的信任和支持;云南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滋养和力量。云南对我恩重如山。走上新的岗位,惟有更加恪尽职守、不懈努力、俯首为民,决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树立高原情怀,就是要立足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勇气、包容的胸怀、学习的态度。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而巍然挺立。”铮铮誓言犹在耳!
李纪恒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上榜理由:
“我出生在桂东南山村,是农民的儿子,亲历百姓的疾苦,深知群众的期盼。我坚守这样的信念:躬身做官、挺腰做人,言必信、行必果。我将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倍加珍惜为人民干事创业的机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前程和家庭,敬畏党纪国法,敬畏权力,敬畏人民群众,敬畏社会舆论,为民、务实、清廉、表里如一、心口如一、对上对下如一,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秉公用权、廉洁勤政,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2007年4月16日至19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在普洱市调研时指出,做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直过区”群众和边境跨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确保“五到位”,真情干扶贫,努力加快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09年2月13日到16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曲靖市调研时强调。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瞄准锁住深度贫困群体,确保深度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努力缓解相对贫困,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与全国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2011年3月11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北京召开的扶贫座谈会上指出。
“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群众参与、共建共管,以实事工程凝聚群众、以载体创新吸引群众、以榜样示范带动群众,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努力开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2011年7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2011年7月28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全省县委书记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强调。
“自2006年7月到云南工作以来,有幸直接参与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11年8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
“我将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交通难等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真心诚意地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和谐、更有尊严……云南是我们美丽的家,我们要齐心协力……确保全省各族人民心齐气顺干劲足,把云南建成大家富裕的家。”2011年8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在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履职感言。
“自2006年7月到云南工作以来,有幸直接参与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虚心向全省党员干部学习,忠诚为云岭大地的父老乡亲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做到坚持政治坚定,把握大局;坚持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坚持牢记宗旨,关注民生;坚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坚持用心工作,真抓实干;坚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为云南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做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干部。”
仇和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上榜理由: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2011年12月3日,刚刚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仇和,发表离任感言时如此表述自己在昆明市委书记任上的心境。被称为“改革家”的仇和,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再到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其经历一直广受关注。他所执政过的地方,都被深深打上了“仇和烙印”,执政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是惊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主政昆明的四年中,凭借“仇和新政”,凭借思想领先的超凡智慧、改革当先的果敢气魄、开放抢先的战略眼光、率先发展的非凡胆识,全力推动了昆明的新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愿做一名合格的纤夫,与昆明各族人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昆明市这艘‘巨轮’快速平稳前行。”
“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
这是2007年12月28日,在昆明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发表的履职感言。如今,仇和主政昆明四年的时光过去了,这四年他做到了“与昆明各族人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着昆明这艘“巨轮”稳步前进,兴建地铁、二环改建、三环闭合……责任制河长等等,他无恃无畏,为昆明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仇和以“看得见的变化”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纤夫。
2007年12月24日抵达昆明的仇和,在短短数日内就——走访了各个办公室了解情况,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中。2007年12月28日,仇和到昆明市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调研时提出,应把“中心”办在老百姓心中,他说:“希望大家把‘中心’和‘心中’两字的位置颠倒一下理解,‘中心’的工作就是要真正服务到老百姓‘心中’,让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变成老百姓心中满意的服务中心。”
“要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民生,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提倡这样一种精神:凡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参考;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允许突破。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干中积累经验、在干中完善政策。”2008年2月14日,仇和在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表示。
2009年9月28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顺利实现了主线试通车。这为昆明市实施交通解堵工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想干事、学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2010年3月6日,仇和率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调研微循环及主城交通“541”工程路网等重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时强调。
2010年3月25日夜,仇和连夜召开昆明全市水源工程建设推进现场会;2010年12月28日10时50分,昆明市三环闭合工程(西、北段)试通车;2011年9月仇和强调,滇池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滇池治理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如今,让昆明人引以为荣并满怀期望的地铁修建工程正在井然有序进行中。
2011年12月3日,仇和不再担任云南省昆明市委书记一职,时至这一天,仇和主政昆明的大事件也告一段落。然而,调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一职的仇和始终情系昆明。他说:“虽然离开昆明工作岗位,但我依然会永远热爱昆明、情系昆明,关注昆明、支持昆明。凡事只要有利于推动昆明发展、有利于造福昆明人民,我都将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熊胜祥
云南省宗教事务局
党组书记、局长
上榜理由:
他,一位普米族同胞的杰出代表。他,从小生长在边远的宁蒗乡村,他从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正厅级干部、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他也是目前普米族同胞中职务最高的一位干部)。从他身上,我 也是杨善洲人格魅力的形象彰显。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上榜理由: 悲悯、睿智、知行合一、敢为人先是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高尚品格。茅于轼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战士”,无论是其言论著述还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作风,无不向世人树立了矍铄勇敢、不讲违心话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诚如茅于轼先生自己所言:“我的人生宗旨有两条:一是不讲违心话;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美国学者希尔斯把知识分子的传统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哲学、科学等文化产品;另一类是诸如科学主义、浪漫主义等“第二传统”。后者反映的是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殊素质,如科学态度、理想精神、自由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等。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从个人角度而言,追求“第二传统”中的价值远多于第一传统,即便是第一传统中的东西,也多为求“第二传统”动情而发,引吭高歌,确如《尚书·尧典》所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从希尔斯的观点出发,茅于轼的所作所为以及个人身上的精神品质无疑更多的属于第二类。在“宁肯迁就人,也不愿得罪人”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越来越蚕食更多人的灵魂和头脑的时候,茅于轼为大家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本色,诚如同样是经济学家的许小年所说:“不批判就不要做知识分子”。
面对城市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茅于轼并非从当下的政治事务出发一味予以迎合颂赞,而是以经济学家的头脑从经济学上予以阐明: “经济适用房一没创造财富,二没解决公平,还败坏了社会风气。” “政府没有义务满足一部分人对房产的占有欲,它的义务是保证大家都有住的地方。”
面对人们关于“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质疑,茅先生显得极为坦然: “为富人做事是有酬劳的,所以大多数人愿意为富人做事。而为穷人做事很难有酬劳,所以为穷人做事的人比较少。于是结果是许多人为富人做事,为穷人说话:很少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茅先生说他要反其道而行之——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这是何等的直率与果敢?又是何等的可爱与真实!名之以“思想战士”,当之无愧矣!
茅于轼已届耄耋,以其在学界的声望和成就,绝不需为出名而抛出种种惊人言论,也无需为说些惊异世俗的话而承受过多的“板砖”,这是既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
作为经济学界的名宿,作为个人成才的典范,茅先生的一生既是孜孜不倦奋斗多产的一生,也是讲良知讲感情讲责任的一生。从《择优分配原理》之学术成果到《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的著作,再到《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从“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做法到“三农”、城乡二元化、小额贷款扶贫基金的筹建再到“富平家政学校“的创办,一路走来,茅先生引来了太多的声音,但茅先生依然故我,矍铄、果敢、真实,坚持走自己的路,诚如先生自己所言:“让我们勇敢的去做吧!”
作为本刊记者在接触茅于轼先生的这段时光里,一直叫人难以忘怀。本刊记者一直怀揣着敬意,充满着感动,找不出更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2011年1月17日,“时代名流”杯商会桥头堡经济高峰论坛在春城如期举行,82岁高龄的茅于轼先生,谢绝主办方一再的善意请求,整个45分钟站在演讲席上滔滔不绝,让我们不禁惊叹:茅于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风骨高昂、精神矍铄的人!
张亚光
云南陆劲高速、陆劲地产、陆劲矿业公司董事长
上榜理由:
放弃仕途,走向商海,他是时代的创业者;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他是思想的创新者;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他是社会的创富者——张亚光是一位有思想、有思路、有思维,敢创业、能创新、会创富、善创意的企业家,他以智慧之光、思想之芒,谱写着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精彩而传奇的篇章。
在云南,乃至在中国,都很少有人像张亚光这样,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工、农、兵、学、商、党、政、军机关、新闻工作等他都有所涉猎; “下海”以后,银行、风险投资、房地产、矿业开发、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等各行各业也都在干。他不断探索,求新求变,踩着时代的节拍去追求人生的成功之路。
1991年,张亚光离开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处,选择下海经商。迈进商海之后,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股份制金融机构——昆明科技产业城市信用合作社;随后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国科技金融学,并出版专著《中国科技金融学》;创立了云南省第一家民营风险投资公司——云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了云南陆劲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机会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对机会的认识决定了对机会的选择,而选择就是决策,任何决策都有风险。现代儒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敢于冒险还是寻求安稳?张亚光经常提醒自己:当现代儒商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时,必须具有高瞻远瞩、把握大局的超人胆识,敢于在风险中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思想就像水的源头,青年人一旦思想被激活,潜力是巨大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敢想才能敢干。在不断积极进取中,在不断创新开拓中,张亚光是思想的先行者。
“为中国科技金融事业而奋斗”这是张亚光在为昆明科技产业城市信用合作社制定企业发展纲要时所设立的企业的发展目标,站得高,看得远,把“为中国科技金融事业而奋斗”作为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即把社会责任置于一己的私利之上,这样的理念伟大而富于创新。这种文化一旦融入企业,企业就有了旗帜、有了方向,就会焕发出员工巨大的能量。
张亚光一直在探寻一条创富之路,不是为个人创富,而是为社会创富,为云南民营科技企业创富。“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就应该勤勉自励、志存高远,把对国家的爱、民族的情融入我们的每一项事业。”张亚光一直践行着他的这一思想理念,20年来孜孜不倦,顺潮而动却是一步一个脚印,与其他民营企业家并肩携手,投身于云南民营科技企业建设事业中。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融资担保体系,首先试点成立“云南省民营企业联贷联保投资互助基金”。作为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亚光在九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向省委书记秦光荣提交了《关于试点推广中小企业联贷联保投资互助基金的建议》。
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张亚光奋斗过、拼搏过,历经坎坷,步履蹒跚,然而,他对人生幸福含义的理解是“人要活得丰富、精彩、有意义”。所以,他不拘泥于传统,而是不断探索创新;他不惧怕于风险,而是不断危中求机;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一直开拓进取;他不局限于个人私利,而是一直为民谋利。
能思、善思,敢创、会创的张亚光,他的思创人生丰富、精彩、有意义。
和献中
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上榜理由:
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玉龙雪山凭其迷人的景观、神秘的传说和至今尚是无人征服的处女峰而令人心驰神往。 和献中,便是玉龙雪山梦园的耕耘者,一次又一次,用玉龙雪山娇美的容颜让国内外宾客激动不已、爱留丽江;一次又一次,用玉龙雪山骄人的业绩给丽江、云南、中国旅游界增光添彩。
“玉龙名山,终年雪与天齐。云不恋峰,岭岭若洗;崾岩如剑,疑是风劈。正苦万里无生机,不似南国活地。泠流引我向人寰,蓦尔惊醒,猛然诧异——但使身边有泥土,不经意间,芳草萋萋。”诗人志岁对玉龙雪山作了诗意般的探游,惹得世人对雪山也兴起了无限遐思与向往。
玉龙雪山如今以其迤逦的身姿已博得了类如志岁般万万千千文人墨客、普通百姓、旅人行者的惊叹与嘉奖。世人记住了雪山的旷世绝俗,难以忘记她的美丽容颜,却很少会知道,这冰冷绝俗的容颜却是因一个火热般的灵魂而铸成。
1993年,30岁出头的和献中来到玉龙雪山旅游区,成为开发玉龙雪山旅游业的创业者之一,十八年来,和献中始终如一的执著于玉龙雪山的旅游开发事业,把自己的岁月和热情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的奉献给了玉龙雪山,诚如他自己所言:“我在玉龙雪山工作了18年,如果要我对这18年作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价,我想说,我很幸运成为了一名旅游人,见证了丽江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玉龙雪山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这是一个赤诚的灵魂,这是一份赤诚的爱!
艰难困苦是对创业者们最好的考验,也惟有创业者们有资格和勇气去接受这样的考验。纵观和献中的创业历程,和绝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数不清的荆棘与坎坷,尤其是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1996年2月3日,里氏7.0级的大地震袭击丽江古城和美丽的雪山,接着又是1997年、2005年和2006年的森林大火,每一次灾害事故,和献中始终都站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每一次灾害事故都使和献中揪心的痛,也是对创业者们心灵和信念的最大挑战。十几年间,和献中和玉龙雪山旅游业的开拓者们一道,数次走进海拔近5000米、荒芜人烟的雪山,踏冰卧雪,风餐露宿,为雪山的开发奉献自己真诚彻底的爱。十多年来,玉龙雪山的前期重大开发项目,和献中始终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沐风栉雨,无怨无悔,为雪山的面世奉献自己无私无畏的爱。天道酬勤,天助自助,2007年5月,玉龙雪山终于实现了首批国家5A级风景区的创建目标,和献中们也圆了把他们心爱的闺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再嫁给世人的梦想,而这一个梦想,竟已夺去他们长达侣载的年华。
侣年的光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短暂的期限;而究竟是什么能够让一群人18年来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予以探求和奉献?相信,也只有是发自肺腑的爱。
敬业、爱业、辉煌时经得起,寂寞时耐得住,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甚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和献中对玉龙雪山最深刻最疯狂的爱……我们的时代,似乎总欠缺点什么,这“什么”之中,断断不可少了和献中般的创业激情和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如和献中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创业者们去创业并获得成功,但是,和献中们的精神却是万万不可欠缺的。
王崇亮
昆明万意企业集团董事长
昆明艺嘉旅游规划公司董事长
从教师到行政管理者,再到下海经商,自小酷爱艺术的王崇亮几度选择,终究踏上了环境艺术这条辉煌的不归路。如今这位旅游地产策划“达人”,除让自身的才华产生价值,作为商贾,他还让金钱闪耀智慧;作为云南旅游嫁衣编织者,他更打造了无数旅游精品项目,并向世界宣读了云南旅游的价值。
王崇亮,作为旅游地产策划师,他将一座座幽远的古城从睡梦中唤醒,让它们走进大家的视界;百余件杰出的策划作品,织就了云南旅游的嫁衣;他让文化渗透旅游产业,成为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国际文化圈的核动力和贯穿于人们生活中一笔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王崇亮以独到的创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个惊喜,他以作品证明了“旅游”的跨时代精髓,诠释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中精神价值的高度:“人的生物价值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价值是无限的、永恒的。”
从小热爱艺术的王崇亮曾就读于云南曲靖某师范学校,后在曲靖任职教师、教育局行政管理干部。然而,这看似“仕途可望”的人生却没能让脑袋里盛装“艺术”的王崇亮满足。为了延续梦想,他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毕业后留校任职学院团委书记,只是这个“铁饭碗”对他来说,终究没有艺术来得更有兴趣。
1995年,王崇亮在“我想过一种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过一种朴素、不慕名利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生活”的人生观牵引下毅然下海经商。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1996年2月在昆明创立昆明万意企业。实践证明,他从唯美艺术的世界来,却带来了实实在的共性文化财富。
王崇亮创业15年,洋洋洒洒,成功打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抚仙湖“国际干细胞医疗养生旅游度假项目”策划、元谋土林、中国元谋“东方人坛”的策划、规划等一百五十余个旅游产业项目;以及遍布云南省各州(市)县近200余组雕塑作品。这些旅游精品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强力拉动了云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今,已有六个子公司的王崇亮已被业界人士誉称为“创意天才”“云南旅游包装策划第一人”。
他的策划、规划公司并非徒有虚名,不仅是一家专业策划公司,更是一家以可操作性产品立足市场的高品质策划、规划公司。将策划与规划的前瞻性、商业性、可操作性紧密结合是其公司的主要特色。
“我认为艺术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满足于主观能力的体现,而是为大众创造价值;只有这样,个人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这是王崇亮对艺术价值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以公司的特色打造出了产品,实现了艺术的共性文化分享。
15年风雨兼程,15年“浪淘沙”,无数精品项目使王崇亮在业界不仅享有声誉,个人对行业的观瞻、认知也是独具一格。针对旅游景区不能实现流通的事实,如何实现景区的盈利,王崇亮的观点是:“这就要让消费者来反向流通,从而实现旅游的产业效应,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而“实现旅游的产业效应,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更是王崇亮对旅游规划、策划最根本的要求。事实证明,墨江·国际双胞小镇、元谋土林、东方人坛等“大手笔”项目一直诠释着他“不做物有所值的项目,我要做物有所超的项目”这一永久性目标。
如今,王崇亮的名字与他所创造的“艺嘉”品牌,正以腾龙之势推动中国旅游崭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