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理论探讨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要义就是将人这一要素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尊重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前提和目标制定高校管理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真正将人性化原则纳入管理轨道,满足全体成员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本化管理 科学发展
  
  人本化管理的理论内涵
  人本化管理思想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梅奥等人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梅奥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应该注重对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局观念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的产生来自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激发人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受需求层次的启发,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X理论”主张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人,而“Y理论”强调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更能体现科学管理的精神。这些理论深刻阐述了在管理过程中“人”这一因素的重要作用。人本管理思想正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代,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人在管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实现人的发展需求是整个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将人这个社会最基本单位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里蕴含两层含义: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其次,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①而将这一理论内涵延伸至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就是强调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在组织日常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中将“人”置于首要位置,以“人”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重点。本着这样的人性化管理原则,所有管理工作都必须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需求。
  人本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贯彻实施的体现。高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工作的两大主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直接承受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在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发展意愿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总体而言,人本化管理思想就是基于哲学角度对当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诠释。人本化管理就是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自我与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全面更新。
  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是在党的号召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高等教育遵循历史与时代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因此,在整个和谐治理的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实现人本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首先,高等院校人本化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的核心与主体就是人,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教育体制甚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人本化管理的宗旨就是通过坚持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对于生存和成就的基本要求,实现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本化管理打破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解放了人的思想与行为,使人追求个性和价值实现的全面性,给予人充分的能力展示空间,注重人格培养与道德养成,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践理念,并为其提供相关物质与精神条件,为个体价值实现提供力量源泉。
  其次,人本化管理是对教育功能科学定位的现实要求。传统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从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角度出发,为部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是个体的个性选择与价值实现往往被忽略。整个社会以一种功利的眼光与标准衡量高等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教育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21世纪的人才培养应该摒弃工具主义时代把人作为工具的人格塑造,更应该注重个性的培养与实现。高等教育并不应该沦为人谋生的技能手段之一,而应该将其定义为人的素质、个性、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舞台。人的个性塑造与价值实现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在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策略,是对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对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及本质的回归。②高等教育的人本化管理是教育本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更是高校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
  最后,人本化管理是遵循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实现稳定与繁荣的目标主要靠这一代人完成。因此,人格培养与能力塑造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在关于人的道德与心性的培养中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③高等教育的人本化管理通过对人的“修身”与“养性”两个方面的培养,使人的知识、素质、能力、心性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的路径选择
  人本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也是新形势下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大学存在的意义除了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生产力外,更应该实现人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尊重个体的人格培养。因此,高校必须在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履行其“育人”的社会职责。
  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生与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与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第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立足学生实际要求,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德育教育。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学生的思想是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源泉,德育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健全的心智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既是对科学发展观念的践行,更是对和谐社会的响应。第二,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师是高校的灵魂与支柱,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教师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要争创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坚持人本意识,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在增强教师学术及管理能力的同时,拓宽交流渠道,创造互帮互助的大学氛围;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防止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行为的滋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化特色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培养个性化与全面化人才,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办学、治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将高校管理工作纳入以人为本的轨道。
  其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管理的基础,是人性文化与人本管理的集中体现。高校文化建设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展现。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现实表达,它具备了无穷的感召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它会形成一个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思维、行动。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能协调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斗志与拼搏潜力。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文明的校风无不反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共同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内在机制,从精神层面辐射整个校园,时刻展现高校人文气息。因此,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助推器。
  最后,注重人性化管理。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就是确保管理的人性化。学校的管理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以学校成员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地,因此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一,必须尊重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就是要求各项工作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基本需求。高校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必须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标,将满足人的需要置于各项工作之首。真正将人性化原则纳入管理轨道,满足全体成员的价值要求。第二,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正如前文所说,在一个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搞人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艰巨的任务,要满足每一个人的价值诉求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因此,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管理潜能,群策群力,共同为高校管理工作出力。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合理调配与使用,给予人才合理的发挥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真正意义上体现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时明德:“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教管理模式的必然性”,《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9期,第27~29页。
  ②苏济等:“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7~49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页。
  
其他文献
【摘要】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崛起推动了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对软件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浙江省软件岗位和产业发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应用行业角度对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方向细分,并在培养过程中增加相关行业知识,充实软件人才的培养内涵。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研究与改革 软件    在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的时代,我国的软件业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浙江所处的长三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从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医学生临床实践教育等方面着手。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医学院校—临床实践医疗机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现阶段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目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存在着制度、培训内容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发挥企业的作用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 障碍因素 对策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提
"人文关怀"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业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需求的满足,更要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权益的满
【摘要】就少数民族语言概况、产生和发展情况,阐述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少数民族语言濒危而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贫瘠的现象,呼吁社会各界拯救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少数民族文化 语言城市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西北以及边境地区,经济落后,文化相对贫瘠。少数民族语言的产生及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学生肩负着国家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和依靠力量。邓小平对青年学生寄予了很大希望,他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①这一力量不仅担负着中国迈进新世纪的重担,而且在邓小平看来,他们还将是我国能否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发展路线的重要依靠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独特挑战。通过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阐述,以及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在辩证观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培养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辩证观    现阶段的大学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世纪知识青年,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务实的,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同
【摘要】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聚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措施。从而让人才工作的目标在校内最终形成,使高层次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 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要】科学家指出,来自交通、工业和农业的温室气体会阻碍热量释放,使全球温度上升,造成气候变化。有鉴于此,通过建立一个合作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合作框架的设计不仅要做到公平和公正,而且要力争做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城市发展    气候全球合作框架的四个要点  共同责任与差异负担。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将是地球上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不仅要反映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而且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四个维度构成,即环境和谐、人际和谐、教学科研和谐、管理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校园 指标体系    研究背景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