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晚乌篇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劉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人物散文的命名,来自题材方面的分类,可视为叙事散文的一个分支。这一类型的散文聚焦于人物性格或者命运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注重发掘对象身上的故事元素和经验元素,以此观照出独特的生命存在状态或者社会性投射的因素。就审美指向方面,因为涉及人和社会两个着重点,与小说更为靠近,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人物散文更注重微小单元的刻画,由此引申出“我看”“我想”之下主体的视角和情感流向,其中写作主体与对象间是相互吁请、相互激发的关系。而在短章式小说的处理中,从人物景观化出发,则向着深隐的情理逻辑而掘进,“我”是要被隐藏起来的,主体与对象的呼应关系大致处于被取消的状态。探究起来,人物散文的源头可追溯到史传文学那里,“其文直,其事核,贵在实录”的《史记》在此方面堪称表率。作为古典文学的四大高峰之一,《史记》中的人物本纪或传略可谓光芒四射,其用笔如刀,将重大史实、人物的肖像行动及内在世界的因素勾勒出来,并将这些因素熔铸在一起,形与神兼备。
  白话文学以来,人物散文的第一个热潮出现在“十七年”时期,所谓散文的特写化,多与塑造“新人”的写作策略有关。20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大文化散文和历史散文的涌现,人物散文迎来了第二次热潮。新世纪以来,随着散文写作的叙事转向,以人物为主体的散文作品愈发活跃起来,数量上也大大地增多。写作者往往以事件、场景为核心元素,垒其人物之墙,肖像或外在形象的刻画则退之为辅助性手段。小说领域里的人物写法被大量地借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甚至是意识的流动,移植于文本之中,形成鲜明的实验性色彩。这些因素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不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技术层面细节沉迷所致的琐碎化现象,品格层面智慧和人学的因素被弱化和悬置等。这股实验性的潮流,能否形成散文的大道,尚需进一步观察。
  本期散文新观察栏目迎来了安徽80后散文作者晚乌的《我旁观过他们一天的生活》。从题材属性上看,这既是一篇亲情散文,又是一篇标准的人物散文。作者借鉴了现代小说中的内聚焦视角,生动描绘了岳母与岳父两位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岳母为主,岳父为辅,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频繁爆发语言的战争,言辞的单一与身体精神的衰败处于完全敞开的状态,以至于十二岁的少年就能轻易洞穿他们的一切。“叨”这个动词本来为鸡类所专有,却在家庭内部,在乡土人伦关系上,形成了某种共名关系。语言的习惯也好,生活的习惯也好,根深蒂固,皆指向某种自发性的生活状态,扩展开来,而这种自发性的普遍发生,与道德失范、价值失范、礼法无法下移等因素导致的真空地带又有着必然的关联。或者说,温情并非乡土人伦的全部,乡土世界在表达温情上也往往采取不合常态的方式,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左右其走向,只能探察其内核所在。叙述者所拥有的女婿这一身份,身兼家里人和外乡人两个角色,因此可以进入家庭内部,并以外乡人的情感立场展开冷静叙述。内聚焦视角的确立如同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方式一样,与诸多人物散文的处理方式拉开了距离,这里没有时间跨度的叙事,当然也就没有相关人物命运走向或结局的描述,内聚焦提供了一个切片,在此切片里,场景相互叠压,构筑了鲜明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此切片里,一天等于一年或者人的后半生。
其他文献
那是五月的一个傍晚  看起来天快要下雨了  为了孩子的事儿,我们一直在争吵  车子开到山区时  天色更加昏黄  我似乎闻到了风暴的气息  突然,一团灰色气旋形的涡流  出现在不远处  “龙卷风!”我们同时喊了出来  它正在半空高速旋转并向前方移动  我们停止了争吵  一道闪电  猛然照亮了悬崖上一棵倾斜的刺槐树  凌乱的褐色树杈愤怒地伸向空中  由于害怕  我本能地抓住了你的手  你什么也没说  
期刊
小路尽头有棵乌桕树  我曾路过它叶子的翠绿、金黄和红艳  今天我走过去  看到满树褐色的乌桕果,以及  栖息在树枝间的一只寒鸦  记得从前我绝望的时候  就久久地站在这棵树下  从这里可以看到对面青色的群山  连绵而无言  我更喜欢这里的宁静  几乎没有人注意它  有时候寒鸦不来  我也不來
期刊
小时候,我常常在一节木头上  钉钉子  咬著牙钉,使劲地钉  明明钉进去了,还要再敲几下  唯恐,它会自己退出来  退是没有退出来  这么多年后,钉子依旧死死地待在木头的  体内  和木头的纹理血脉骨肉相连一起  甚至木头腐朽时,钉子成了它的一根  骨刺  这么多年了,至今我也不明白  这根钉子当初是怎样被一双小手钉进去的  而这木头是忍着怎样的痛容纳了钉子  更重要的是,当初他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
期刊
荣光启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论》《“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现代汉诗”的眼光——谈论新诗的一种方法》、诗集《噢恰当》等。  2009年6—9月,为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 (Chinese Christian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 该年度访问学者。2010—2011学年,为美
期刊
→ 韩银梅 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会员,银川市文联专业作家。在《当代》《中国作家》《花城》《大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合著)。现居宁夏银川。  我帮忙带了三年孙子,他刚入幼儿园不久我便打算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丈夫也同意,他说你辛苦了,去吧,约个闺蜜一块儿出去转转吧。于是在十一月中旬,我约了L女士报了一个往返七天的境外游,目的地就是泰国的斯米兰
期刊
展爷 本名覃展,1975年出生于广西大化县百马乡红水河畔,现于罗城县委工作。曾在《广西文学》《广西日报》《三月三》《北欧时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一百多万字。著有作品集《本乡无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路从红水河畔踩出,斑驳成线,细细斜斜,八里九弯牵扯上山。在耸立的巅峰转了一圈,路被杂草淹没了。记忆中有一棵苍老的龙眼树,躯干弯得极有耐心,几乎成“n”形,叶子快要匍匐
期刊
锄头挂在了墙上  母亲腾开的双手  扛着袋子进了城  玉米糁,面粉,土豆,红薯  豆子,小葱,香菜,包菜,豆角,馒头  还有拳头大的一块  肉  母亲一一将它们摊在餐桌上  接受着我的检阅  而我看见桌下躺着的那只空袋子時  心里竟莫名地疼起来  这多像一位产妇,刚刚走下了  产床
期刊
有时慢悠悠,有时疾步而行  这个叫生活的怪物  忽陰忽晴,忽喜忽悲  让人难以捉摸  小时候,我倔强  总是用泪水来征服它,因为有了母亲  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后来,我一个人和它周旋  时而长拳出击,时而弹腿跳跃  时而转身躲避,时而……  多少次,我被打得落花流水  江山也毁于一旦  所幸的是,至我华发丛生之时  仍咬着假牙的一根骨头,和生活  赤膊上阵  喊一声、跺几脚、拍拍胸膛  尽管喉
期刊
正火燎似的在街道上走  突然听到有声音在喊我的名字  而且有人已经先我一步  高声应答  他就坐在墙角  阳光笼罩着他的悠闲  他伸手搓着肥硕肚皮上的污垢  嘿嘿地笑着  唇齿间射过来一束白光  他的牙齿还很白  看着他的闲适,我突然倍感親切  在这个世上  有人能替我享受着另一种清闲的生活  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
期刊
黎明的夜色尚还浓厚  父亲打开院门,前脚刚走出去  后脚跟着的,就是母亲  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通往田野的路  迈过同一块石头和坑洼  他们又在同一块田里,侍奉着同一种  庄稼  他们烧的是同一把火  闻的是同一缕炊烟  饮的是同一瓢水  又在同一只破木桌上喝稀粥、就酸菜  是的,他們为同一件事喜欢和悲伤  为同一件事争吵  争吵的语气和表情,也是一模一样  这么多年了,他们中的一个  就像另一个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