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则旧课“新”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632709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因各地实施新课程先后时间的差异,现还有许多学校都年级数不同地使用着旧教材。据时间推算,旧教材的使用必将持续到2012年。那么,我们面对旧教材,怎样才能简捷而有效地注入“课改”新思想、渗透“新课程”理念,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感受和实践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发展能力?
  笔者在多年使用旧教材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将“律动性原则”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指导思想,厂泛引入音乐课的各个领域,就可以在这方面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律动性原则指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让学生坐着不动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根据音乐艺术旋律及节奏特点,随着音乐的进行,做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切身地提高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这是作者从当今国内外众多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中概括出的一条精义。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和以“无意注意”为主导的心理特征。所以音乐教学应利用其性格特点,让其在外“动”中求得内“静”。同时,音乐本身就是音高、节奏等因素不断流动变化的结果,“动感”是其本质特征之一。故学习者“只有在身心两方面部真正投入到音乐进行中之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这也许是作者提出“律功性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笔者曾在小学音乐旧教材第十二册《转圆圈》一课中作过如下尝试。
  《转圆圈》是一首二部合唱的撒尼童谣。歌曲充满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旋律,学生较为陌生:单调的do、mi、Sol为骨干的二部合唱,加之2/4、3/4拍的交替出现,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而这又恰是本课的知识点与难点所在。为此,我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形式。
  一是激发动态心境。课前利用管弦乐《北京喜讯传边寨》为媒介,创造一个富有强烈舞蹈感和欢庆气氛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入教室,其动态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创设动态情境。老师向学生发出“来自边寨的请柬”,导入新颖而有娱乐性的课题“和撒尼儿章共度节日”。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多彩的彝族头饰”,“欢腾的彝族舞蹈”,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共鸣。同时在共度节日的遐想中放出歌曲音响。使学生对歌曲由陌生感转为新鲜感,从而萌发审美情趣。
  三是组织动态学习。学习方式以动为主、动静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想象、激发情感,学会歌曲。
  首先在“结伙伴”的排练中,以dp、mi、sol为伙伴,作发声练习。结合教材内容,由单声部视唱,转入二声部视唱,进行和声元素型练习。
  然后,在“真热闹”的游戏中,让学生动起来。利用节奏的律动性,增强学生对声部的记忆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达到美感境界。
  最后,在《转圆圈》的集体舞蹈中,借助少数民族传统风格的“跳月”,使歌曲与学生创编的舞蹈融为一体。先由一半学生学唱,一半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跳三拍子和二拍子的舞步。利用舞蹈步伐,解决了歌曲中变拍子的难点。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想象,自编切合音乐节奏、基本符合音乐形象的表演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到高潮。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象是一张欢度节日的“程序表”。处处体现出欢腾跳跃的动感,从渲染气氛到演唱,从发声练习到学习巩固歌曲的全过程,都在促使学生产生外部体态律动和内部心态律动。再加上教师贴切生活、贴近学生的导语,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动静结合,比较理想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律动性”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思想原则,我认为他既然能在歌唱教学中起到引人入境,促进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的作用,那么也能对欣赏、器乐、读谱知识等所有音乐教学内容起到同样的作用。我相信,对于律动性教学原则的广泛引伸和应用,一定会使小学音乐旧教材“旧貌换新颜”,课堂教学一展新意。
  (作者单位 西安市碑林区小学)责任编辑 王波
其他文献
一、课前预热,激情导入    ⒈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故事。  ⒉课前创设情境。和学生做猜一猜游戏,电脑出示几幅《三国演义》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出它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  ⒊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师导语:听完这首歌,我们心潮澎湃,这浑厚的声音,这熟悉的旋律,似乎又将我们的思绪牵引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那
期刊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由于童话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都会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外童话。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童话为切入点,提高童话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启学生的心扉,让童话充分发挥其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以下谈谈我在童话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阅读童话,拓展想象空间  
期刊
一、一“标”多本贴近学生生活环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六年制小学划分为三个教育教学阶段,编排出了几种版本的教材,这就为学校、教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挑选适当的教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同时是由于地理位置、各地风土人情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中沉淀下不少的优良传统和思想道德观念。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之一。如校本教材中地方民俗、物产、历史人物等等。这些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情趣,学生易查
期刊
提到农村教师,给人的印象就是生活艰苦,教学水平低,殊不知农村教师在承担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学校教育的职责外,与城市教师相比,更多的承载了知识分子对农村的社会作用。现在的农村教师在学校的象牙塔内教书育人,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反思不足,而这导致农村教师的社会作用“隐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现农村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就是对开放性教师发展的一种回应与呼唤,也是对农村教师特殊的社会作用的肯定。   
期刊
《给予是快乐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轿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的事情。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是一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文中小男孩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中的深刻涵义
期刊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相互融合。这四个要素的整合可以通过三个阶段的活动来实现,包括预习阶段的上网活动、课堂教学阶段四要素的互动和课后的拓展互动。以下这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片断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片断一: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鱼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展示
期刊
我从事思品教学多年,在课堂中从学文明理入手,组织思品教学,取得了较好的书面成绩,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以下的案例就较典型的反映了我教学中的问题。  在一堂《助人为乐》思品课上,老师寓情于理,循循善诱。最后,一首《爱的奉献》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歌声中纷纷走向班中的一个贫困生,表达了自已的爱心。  “以后,在学习中我会帮助你!”  “以后,你碰到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  ……  有的学生还拿出了捐
期刊
牛津英语四年级上册 Module 3,课标要求综合复习  pear,apple,orange 等水果名称单词,能综合运用I like……I like……better;I like……best句型进行交际.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听说识读掌握这些单词,并用 I like……句型流畅交际是这节课的关键。  情景再现: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学生们的脸上是好奇、胆怯、紧张的
期刊
“读、议、写、练”四步法教学是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模式,它旨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明确任务,自读感知——读    教师应该认真读大纲、读教材、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等,要深入钻研,吃透大纲、教材、教参。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设计预习提纲,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
期刊
如今双语幼儿园和幼儿园英语特色班可谓遍地开花,议论也层出不穷。有两种观点可谓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是认为英语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学习英语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是认为英语教育会干扰幼儿的母语学习,影响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由此引发了我对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幼儿英语教育有无需要,是否可行?  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向来是一门极重要的课程,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今天乃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