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个新的历史机遇下,海南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学结合"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今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学者陈解放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人的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是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其主体是学生。[1]学者徐涵将工学结合定义为: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
笔者认为,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它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合作办学的理念,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二、海南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1年底,海南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所,其中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院8个。这些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规模扩展较快,也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但总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基本上还属于"本科压缩型"。
首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看,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或多媒体文稿演示的授课方式,授课场所大多集中于教室;从考核方式上看,课程考核也只注重理论考试,学生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考前拿起书背"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虽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结果却最终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
其次,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通过网站和调查走访,海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离退休老教师和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占到大部分,中年骨干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虽然调研结果显示这些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很高的比例,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再次,对校企合作缺乏实施性,职业培养缺乏灵活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酒店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但是酒店方面受用人观念的制约、成本费用和管理方面的考虑,不愿接受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有的酒店虽愿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但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会随着旅游淡、旺季而有所变化,或是仅仅是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在旅游旺季人手短缺时接收实习生参与打杂工作,学生很少有轮回到多个岗位进行认知、体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院长杜学森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3]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理论,根据行业的特殊规律,更直接地运用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等手段,实施企业最佳资源配置,取得效益的最大化。"[4]作为直接为海南服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培养能胜任国际品牌酒店各部门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应调整培养思想,使人才培养和输出与业界需求和接纳紧密相结合,真正达到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到位"。
(一)改变、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
如上所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过程多是"纸上谈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改变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
1、重新设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是由学院或系部单方面制订的,虽然也会吸收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决策仍然是学院根据自己的开办条件,尤其是师资条件确定。根据一项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校课程安排、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你觉得哪些课程知识或职业培训在实习中用得上?"这个问题的回答,用得上的课程按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有:英语、酒店职业英语、菜点与酒水知识、饭店管理、管理基础知识等。用得上的培训按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有:英语口语训练、酒店客房前厅实训、沟通技巧实训、旅行社酒店电脑软件训练、服务意识训练、岗位技能实训等。[5]因此,工学结合课程设置要依照酒店业对于中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要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突出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制定合理而可行的培养计划,不仅使学生拥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胜任实践操作。
2、选择合适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
(1)"订单式"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6]这种培养方式改变了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校内教学-校内仿真实训-酒店实习-校内教学-就业"的方式,改革为"酒店订单-校内教学-酒店实习实训-校内教学-就业"的方式。它可以使学校、酒店实现有效沟通,使生产、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教学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学生就业问题,能有效地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实现地方、学校、酒店、学生的"共赢"。
(2)"2+1"工学交替式培养。"2+1"工学交替式培养是依据"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和高职院校现行的学制,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逐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业分成两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两年在校学习阶段,进行通识课、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第一阶段学习的始终。第二阶段为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针对酒店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由学校和酒店分别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3)"前店后院"式培养。扬州职业大学顾宇认为,工学结合教学离不开教学载体,而比较理想的教学载体需要由与专业对接的校方有一定管理权限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社会法人实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合作联盟以及校内教学资源这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三部分中,前二者构成人才培养的"前店",后者成为人才培养的"后院"。 [7]笔者认为,"前店后院"模式中,"前店"可以理解为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如学校有一定管理权限且对外经营的招待所、餐厅、咖啡厅、礼堂等。对于部分民办院校而言,还可以是出资方投资的酒店、会所、度假村等。"后院"就是指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院可将校内经营性场所建设成为校内实战型实训基地,走学院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课堂上,由老师教授通识课和专业理论课;课下,由老师、学生分别担任实战型实训基地的老板、管理人员,或是直接将这些基地承包给学生,指定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经营所得按一定比例缴纳学校成本费用后归自己所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学者陈解放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人的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是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其主体是学生。[1]学者徐涵将工学结合定义为: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
笔者认为,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它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合作办学的理念,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二、海南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1年底,海南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所,其中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院8个。这些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规模扩展较快,也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但总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基本上还属于"本科压缩型"。
首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看,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或多媒体文稿演示的授课方式,授课场所大多集中于教室;从考核方式上看,课程考核也只注重理论考试,学生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考前拿起书背"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虽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结果却最终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
其次,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通过网站和调查走访,海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离退休老教师和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占到大部分,中年骨干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虽然调研结果显示这些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很高的比例,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再次,对校企合作缺乏实施性,职业培养缺乏灵活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酒店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但是酒店方面受用人观念的制约、成本费用和管理方面的考虑,不愿接受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有的酒店虽愿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但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会随着旅游淡、旺季而有所变化,或是仅仅是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在旅游旺季人手短缺时接收实习生参与打杂工作,学生很少有轮回到多个岗位进行认知、体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副院长杜学森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3]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理论,根据行业的特殊规律,更直接地运用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等手段,实施企业最佳资源配置,取得效益的最大化。"[4]作为直接为海南服务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培养能胜任国际品牌酒店各部门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应调整培养思想,使人才培养和输出与业界需求和接纳紧密相结合,真正达到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到位"。
(一)改变、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
如上所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过程多是"纸上谈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改变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
1、重新设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是由学院或系部单方面制订的,虽然也会吸收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决策仍然是学院根据自己的开办条件,尤其是师资条件确定。根据一项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校课程安排、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你觉得哪些课程知识或职业培训在实习中用得上?"这个问题的回答,用得上的课程按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有:英语、酒店职业英语、菜点与酒水知识、饭店管理、管理基础知识等。用得上的培训按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有:英语口语训练、酒店客房前厅实训、沟通技巧实训、旅行社酒店电脑软件训练、服务意识训练、岗位技能实训等。[5]因此,工学结合课程设置要依照酒店业对于中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要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突出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制定合理而可行的培养计划,不仅使学生拥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胜任实践操作。
2、选择合适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
(1)"订单式"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6]这种培养方式改变了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校内教学-校内仿真实训-酒店实习-校内教学-就业"的方式,改革为"酒店订单-校内教学-酒店实习实训-校内教学-就业"的方式。它可以使学校、酒店实现有效沟通,使生产、教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教学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学生就业问题,能有效地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实现地方、学校、酒店、学生的"共赢"。
(2)"2+1"工学交替式培养。"2+1"工学交替式培养是依据"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和高职院校现行的学制,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逐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业分成两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两年在校学习阶段,进行通识课、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第一阶段学习的始终。第二阶段为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针对酒店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由学校和酒店分别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3)"前店后院"式培养。扬州职业大学顾宇认为,工学结合教学离不开教学载体,而比较理想的教学载体需要由与专业对接的校方有一定管理权限或能够施加足够影响力的社会法人实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略合作联盟以及校内教学资源这三个部分组成。在这三部分中,前二者构成人才培养的"前店",后者成为人才培养的"后院"。 [7]笔者认为,"前店后院"模式中,"前店"可以理解为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如学校有一定管理权限且对外经营的招待所、餐厅、咖啡厅、礼堂等。对于部分民办院校而言,还可以是出资方投资的酒店、会所、度假村等。"后院"就是指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院可将校内经营性场所建设成为校内实战型实训基地,走学院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课堂上,由老师教授通识课和专业理论课;课下,由老师、学生分别担任实战型实训基地的老板、管理人员,或是直接将这些基地承包给学生,指定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经营所得按一定比例缴纳学校成本费用后归自己所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