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地狱的美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恶之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作品,自出版以来,褒贬不一争议不断但无人不对其感到惊异。象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盛开在扭曲的人肉盛宴之上的冷艳花朵的人间地狱之景,罪恶成了这一部诗歌集唯一的主题。人类成了罪恶的温床,来源于人性罪恶的养分却怒绽出花朵,就如同诞生于地狱的恶魔却向往着光明美好一般的矛盾但正是。自此,开创了一个恶之美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以恶为美;波德莱尔;特殊美学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著名的的现代派诗人,同时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歌奠基人。主要著作有《恶之花》,为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具有浪漫主义诗歌、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本文从《恶之花》的“以恶为美”的写作手法出发,联系其个人生平性格特点,试论波德莱尔的“特殊美学”观,总结阐述《恶之花》的“特殊美学”思想及其形成,以证明波德莱尔在“恶之美学”上的特殊意义,并探究这一美学观念对文学、戏剧、绘画的影响。
  一、以恶为美:恶之美的形式
  (一)恶之主题
  波德莱尔将《恶之花》献给泰奥菲尔·戈蒂耶,并在书中题词,字里行间以一种推崇而敬仰又亲切的语气称呼着他,并表示要把这朵“病态的花”送给他。作者“病态的花”一语,展露了“恶之花”的核心:病态的社会与人。毋庸置疑,《恶之花》的主题就是恶。(1)但这种题材并不被世人理解。
  《恶之花》最初发行遭受了极大的挫折,许多人强烈反对,甚至《费加罗报》还指责《恶之花》是“丑恶与下流比肩,腥臭共腐败接踵”。法庭也给它打上了“伤风败俗”、“亵渎宗教”的罪名,对《恶之花》进行了审判。但《恶之花》在表达“恶”的主题时,并没有任何赞扬“恶”,而是一种对“恶”的深刻解剖。在诗里,世界是病态的,人是罪恶的,躯壳是束缚,只有自由、挣扎才是永恒而美丽的。(2)
  (二)恶中之美
  有人指责波德莱尔的“恶中之美”是代表了对罪恶的纵容,是美化丑恶。这种说法相当片面,波德莱尔“以恶为美”的艺术手法意在恶之中挖掘常人忽视的美,他的美并不表现在那些肮脏行径的欢愉和享乐,而是在死亡、丑恶中的忧郁、挣扎和反抗,是一种顽强的对命运的反抗。这种美是根植于19世纪巴黎的现代性精神,忧郁和反抗正是波德莱尔在恶之中挖掘出的时代之美。对这种美的挖掘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以恶为美。(3)
  二、孤独颓废:恶之美的气质
  (一)世纪病患者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中出现一种“世纪病”的文学现象,在法国发展扩散整个欧洲,一直持续蔓延到20世纪。他们是歌德的维特,夏多布里昂的勒内,贡斯当的阿道尔夫,塞南古的奥伯尔曼,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这些主人公,在不同的作家笔下诞生,这些作家国家不同语言不通乃至文化都不那么相同,但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却是联通的,都有着苦闷忧虑、彷徨孤寂的病态性格,深陷忧郁而不能自拔。
  《恶之花》中的“诗人”亦是如此,他有着世纪病人一般的忧郁和对世界深深的失望,不止一次赞叹死亡、唾弃人世。《祝福》讲述的是《恶之花》中“诗人”诞生的故事在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波德莱尔以诗人自比,被在母亲厌恶下出生并被抛弃的诗人因不被理解而孤独而忧郁,(4)现实中的波德莱尔也有着类似的情感。
  (二)形成的因素
  《恶之花》笼罩着一股颓废的气氛,这种气氛来源于作者,波德莱尔曾在给母亲的信中自述他那种充斥着一种朦胧的不幸和缺乏对世间事物的兴趣归结于“真正的孤独的精神”。而这种忧郁的精神贯穿了波德莱尔的一生,(5)也笼罩《恶之花》全篇。这种孤独感造就了波德莱尔的“特殊”审美,它使得波德莱尔更为敏感地感受到了人世浮华下的肮脏。
  波德莱尔父亲去世后,母亲早早改嫁在他的心里抹上了一层阴郁,即便不曾怨恨但依然无法对此而感到欢乐。幼时寄宿的校园生活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没有家人陪伴的离索的萧瑟之感。尤其,幼时受亲生父亲艺术修养的熏陶,让他早早地表现出对的生活敏感。
  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他走过了一生,成就了他的忧郁。波德莱尔以极大的耐心和近乎残忍的冷静表达了自身在忧郁现实与理想间的挣扎。只是这种挣扎失败了,于是忧郁长久不散。
  (三)反抗与自由
  波德莱尔用着颓废的方式表现自由,就像用死亡来感叹永恒。《恶之花》中的《巴黎风貌》从第八十六首到第一百零三首,将“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他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巴黎。他打开了一副充满丑陋的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的邪恶画卷。当夜幕降临,恶魔鼓动起娼妓,荡妇、骗子、小偷,让他们在这个浮华的城市里舞动。(6)善良的“诗人”同情着这些苦难的人们。波德莱尔在他的笔下控诉着,恶是自然而然的天然产物,而道德是故作矫情的产物,而美好是人工造就的。他用诗歌在这个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世界反抗着,高喊着,颓废的只是方式,但精神永远自由。
  三、隐喻象征:“恶”之美的表达
  (一)“恶之花”的象征
  毫無疑问,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恶之花》诗歌的成功秘诀之一。象征手法完成了一种以往语言达不到的神秘性,将恶和花两个对立性的词字放在一起,含混但真实地表现了人性,成了一种隐喻,带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耐人寻味。死亡,蛆虫,腐朽,罪恶成了诗人笔下的一种隐喻的意象,表现的却不是罪恶与丑陋,而是罪恶背后的美好与永恒。我们很难将这两个事物分开叙述清楚,因为在《恶之花》中这两者本就是统一的,也不是一件事物的两个面,而是一种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那种模糊,一旦分开就无法还原真实。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旨在呈现出现实世界的镜像,表现人类社会的病态。而这里的“病”,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政治乃至某种思想对人的腐蚀、束缚和控制。而象征的手法更好的将这一种病态的美展现而出,给罪恶之花朦上了一层朦胧但真实的美。
  (二)对浪漫主义的突破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接受了浪漫主义在艺术手法、格律要求和基本主题上的不变,但他是从“美”的对立面挖掘发展出孤寂感、时光飞逝、被压抑的个性、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与挣扎于世的不安,并且扩大化世人对诗人的不解等等,这无疑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波德莱尔通过对事物的内部感受,挖掘除了表现现代生活的美的气概,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艺术,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浪漫主义的现代的美。因而,波德莱尔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和第一位现代诗人。   “象征”是“以恶为美”的表现方式,在波德莱尔的笔下,“恶之花”因象征而有了特殊的意味,并形成一种超真实的特殊之美。(7)这种美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反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挣扎与反抗,但从未战胜。但这是一场酣畅淋漓播撒希望的反叛,它将其凝聚在《恶之花》中,万千读者因此而惊醒。这场反叛虽不是革命,但它唤醒了革命,为革命送去了珍贵的火种,让人们为此震颤。
  在波德莱尔之前,“恶”一直都是一些文学大家们讨论不休的题材,一次次的尝试让它逐渐呈现出了美的模样。就我们所知,早在启蒙时期,许多文学大家将恶作为一种形象在文本中独立出现。《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形象,再也不是单纯的同善想对立的产物,在其中歌德不再将恶同善相割离,而是将两者看作一种辩证的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勇敢地将当时德国政治的黑暗现实搬上了舞台。(8)直到波德莱尔《恶之花》发布,深刻挖掘恶中之美,“恶”的美学有了新的突破。
  四、波德莱尔的特殊美学
  (一)“恶”的美学历程
  所有的艺术之中,文学最能够在虚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上将恶表现出来。从《浮士德》到《恶之花》、再到《逆天》、甚至《道林·格雷的画像》,在欧洲文学视域下,人们注意到了有一种在文学创作上对于恶的现象学,在人的欲望之中和在对暴力的恐惧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恶的审美魅力。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做是“恶”的美学发展历程。(9)
  波德莱尔之前的艺术家们多在美丑对照上又或是悲剧艺术上表达一些浓烈的激情,而非直接从罪恶中提炼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仍然认为呈现出丑一定会破坏审美快感。但是《惡之花》中并未如此,所有的罪恶都呈现出了一种异样的美。并非有意的抬高恶的地位,也不是以恶说教,更不是以此衬托真善的美好,而是真实地在探索恶中的特殊美,化丑为美。
  波德莱尔眼中美有两种,一种是永恒的绝对美,另一种便是特殊美。(10)随着时代风尚而变化的美,具有时代风格的特殊的美,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
  (二)以恶为美的突破性
  波德莱尔的这一种美学观念打破了同时代艺术家们“为艺术而艺术”的表现方式。1834年戈蒂耶在为《莫班小姐》写长序时表达,无用之物因为不是来源于人实际需要所以才是美的,有用之物都是源于人内心需求的外化表示,是一种病态的畸形的天性,是卑鄙的污秽的令人生厌的。这种情感无用的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力求客观事物的表层的外在的美,并不能透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恶之花》是恰恰相反的,每一篇都包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波德莱尔深深地痴迷于对这一种特殊之美的挖掘。
  单纯而直接的将恶展览出来的方式是无法得到美的,只有加以提炼挖掘达到某种艺术上的升华,才能获得那种“恶”中之美,那种病态而又顽强的美。这种美不是表现在愉悦欢乐或是形式上的鲜明美艳,而是一种忧郁的对不幸的反抗。和转瞬即逝的烟火的美不同,是一种在精神方面的永恒的美,类似于死亡般的永恒,是只有脱离于人世才能达到的精神的极致的美。
  波德莱尔借由《恶之花》表现了他对“恶”之美的新看法,同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罪恶”的不屑一顾或不十分重视不同,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恶”之美学,并加以完善,真正成为了一种表现“恶”之美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现代派、后现代艺术家们形成极大的影响。
  五、影响突破:恶之美的果实
  (一)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苦难造就伟大。波德莱尔因颓废、忧郁而敏感,以象征表现恶中之美,而忧郁、敏感给他笔下的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便是象征的意蕴。
  波德莱尔的“以恶为美”的美学观念直接影响了19世纪法国最有声望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在诗歌中及其重视音乐性和朦胧性。马拉美钟情于歌颂病态。兰波则是立足于“声、色、味”交感理论。在其它国家也有许多诗人继承了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诗歌表现手法,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就表现了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荒原”意识。
  (二)文学绘画戏剧的影响
  不论是现代派还是后现代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波德莱尔恶之美学的影子。鲁迅《墓碣文》以埋葬剖析自身直指本心,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象征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渡边淳一细碎的描绘下《爱的流放地》中大量的性爱描写,和本身对婚外恋题材的多次运用,这些都有着“恶”之美的特点。(11)
  19世纪画家与理论家、诗人的联系密不可分,很多画家写文表达艺术美学理念,从而原本起于文学的“象征主义”很快就扩散至其它艺术行业,波德莱尔的文艺理论给与画家们新的视角。克林格尔的《死亡2》中,面无表情的婴儿坐在了无声息的母亲的胸口,黑灰的色调笼罩了一层恐怖、绝望的色彩。
  象征主义艺术虽然与印象派同时产生,但是20世纪初的主流艺术超现实主义继承的是象征主义而不是印象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主义艺术是西方绘画“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恶之花》中常采用的象征、暗示、隐喻的表现手法,被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大量借用,甚至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也有所学习,从而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六、结语:
  《恶之花》虽只有百余首诗,但在世界诗歌史上,文人对它的评价早已能够和最杰出最伟大的作品相提并论。几乎每个拥有着自己语言文字的国家都拥有着这一部诗集德尔译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波德莱尔在19世纪文坛上占有者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象征主义诗歌,但他的诗本身并不只是象征主义诗歌,承接了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开启了现代派诗歌的大门。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概念不同,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波德莱尔由此开创了“恶”之美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波德萊爾 、郭宏安译.《恶之花》[M].台湾:林鬱文化,1997:2-167
  [2]郭宏安.波德莱尔诗论及其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60
  [3][德]彼得-安德雷·阿尔特、宁瑛译、 王德峰译、 钟长盛译.恶的美学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67
  [4][意] 翁贝托·艾柯 、彭淮栋译. 丑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79
  [5]周颂喜;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2期:5-6.
  [6]程抱一;论波德莱尔[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1期
  [7]鞠文卓.论《恶之花》意向的美学创变——以恶为美[A];《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8]彭胜云.浅析《恶之花》中女人、死亡和城市意象的契合[D].四川外国语大学.
  [9]潘道正.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的审丑之维[A].兰州学刊,2010(5).
  [10]张松建;“恶之华”的转生与变异——汪铭竹、陈敬容、王道乾对波德莱尔诗的接受与转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3期.
  [11]钟丽茜.波德莱尔诗歌中的“现代性意义危机”及其救赎方式[N].外国文学研究,2005,(2).
  作者简介:陈安申(1994-),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学习是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学习小组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在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小组成员成长、营造良好的团队环境、打造团结和谐的团队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和运用行动学习的方
期刊
摘要: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始终要坚守政治机关定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纪检监察工作效能提升。  关键词:基层纪检;监督;效能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政治功能,以党的建设带动各项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切
期刊
摘要:学校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的开展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中重要的管理者,需要起到德育教学的带头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言传身教树立学生道德意识、教学中融入德育身影、激励策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教育学者
期刊
摘要:“三项机制”的建立,是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有力举措,其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各级人员主动适应把握新常态,提振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作为国有企业单位,汉钢公司一直坚持用足用活“三项机制”以激发基层干事活力,并且取得了可视的成绩。本文以烧结厂为例,对如何用活“三项机制”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实事、求上进、谋发展的干劲和活力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三项
期刊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企业也相继实现了发展,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前行。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思维、信息传递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企业需要紧抓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分析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开展,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实力,赢得市场青睐,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视阈;企业  前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
期刊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发展,从资产阶级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出发,提出了“世界历史”理沦:“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有这样的描述:“资产阶级,由
期刊
中文摘要: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的理由不合理,民族压迫造成了认同危机。皇帝重视八旗,不得不重用宗亲和皇子。康熙皇帝皇子众多,又掌握国家权力,是九子夺嫡的根本原因。雍正皇帝发明秘密建储制度,是清朝重用亲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 秘密建储 清朝 雍正皇帝  Abstract:The reas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rule in the Qi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各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往往都收效甚微,虽在短时间内尚有成效,但很难长时间的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传统的以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已不在适用现下语文阅读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引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以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把学生真正当做发展的主体来看待。  
期刊
摘要:大学与城市之间深度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更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备条件。文章以沈阳市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为例,分析了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关系,为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文化;城市文化;文化融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理解略有不同。城市文化在《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包括物
期刊
《革命者》电影开篇,你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是一部地道的管虎作品。这与他之前《斗牛》和《杀生》类似,采用了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一开始给出故事的结局,然后顺序和倒叙交叉进行。叙述中的所有事件与观众推演的,共同组合为故事。  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的组织遭受到国民党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党员牺牲、叛变、逃往。这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李大钊被关押在监狱里,备受酷刑。观众心里都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