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砖砚记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ou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位于杭州西湖边的雷锋塔,曾因《白蛇传》的传说和列入语文课本的鲁迅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在我的砚台藏品里,有一方黄元秀手制并题铭的雷峰塔砖砚,是一件重要的藏品。这方砖砚就是以雷锋塔的塔砖为材雕刻而成的。此砚形制硕大,朴茂苍古。两侧有“西关”“吴甲口口”等铭文,正面刻砚堂砚池,砚首刻双龙戏珠图和“雷锋塔砖”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砚背刻无量寿佛和雷锋塔图案,塔如老衲,阅尽苍桑。砚背右下刻有一段题铭:“雷锋塔亦名黄妃塔,又名西关塔,吴越国王钱俶黄妃所建,成于宋太祖开宝五年,圮于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历九百五十三年。塔圮后一日虎林黄文叔题。”(图1)
  清代末年,雷锋塔渐渐欹侧歪斜。其原因是,传说塔砖有驱邪、利生之说,家中如能有一块雷锋塔砖,必定平安如意,人畜、财源旺盛,特别是“利生贵子”,无论什么凶事都能化吉。所以有些人就偷偷挖雷锋塔的砖带回家,日久基空,雷峰塔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崩圮。著名学者俞平伯在俞楼亲眼目睹崩圮的情景,并即亲赴现场捡得塔砖和经卷。《俞平伯全集》第一卷的《西关砖塔藏宝笸印陀罗尼经歌》、第二卷的《记西湖雷锋塔发现的塔砖与藏经》和《雷锋塔》考略等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记述。
  邓之诚《骨董琐记》载:雷锋塔砖皆刻砖匠姓名,间刻“吴王吴妃”四字,边刻“王官”二字。施蛰存《北山谈艺录》也附一条专讲雷锋塔砖的跋文,文日:
  右杭州雷锋塔砖文二纸,俞陛云手拓,其一文日“西关”,其一文日“王官”,字皆古朴。雷锋塔建于吴越钱氏,倾于民国甲子八月。塔砖中有藏小经卷者,其题识云:“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供充养。乙亥八月日记。”是当时称此塔为西关砖塔也。西关者,史称钱氏增筑罗城七十里,城门十座,其西日西关门,即在塔下。可知此砖是西关官窑所造也。塔圮后,余亦得一砖,有三字日“夕照庵”,塔下梵寺也。战乱时,家屋荡然,此砖亦亡失,未留拓本,故以为憾。
  二
  名砖名瓦,以其特殊的历史信息、文化艺术价值,向来为文人所推崇。又因一些古砖瓦烧制质量非常好,坚硬细腻,且存世量有限,故以名砖名瓦制砚,又是文人们的好古的雅嗜,更为文房锦上添花,所以愈显珍贵,历来是收藏家们搜求的珍宝。雷锋塔崩圮后,收藏塔砖并制成砖砚,有记载的不乏其人。比如当时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就曾藏有雷峰塔砖砚一方,并亲撰铭文:“雷锋片羽”。姜丹书、朱孔阳也各藏一方。朱氏的书房名为“二砚斋”,其中一砚就是指其收藏的雷锋塔砖砚。可惜的是,几经浩劫之后,如今不少文化瑰宝都不知下落了。近闻朱孔阳所藏的雷峰塔砖砚现藏杭州博物馆,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黄元秀亲手雕琢的这方雷锋塔砖砚,其几经碾转,近百年之后仍完好地留传下来,存于吾斋——来燕堂,这冥冥中或有神助乎?
  黄元秀(1884 - 1964),浙江杭州人(图2)。字文叔,号山樵。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的武术家和佛教界人士。早年留学日本,协助孙中山、黄兴组织同盟会,与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回国后参与主持浙江同盟会,为光复浙江,做出过极大的贡献,在浙江军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与黄兴感情尤笃,结为“同宗”兄弟。黄兴曾书“当风纵怒马,跨海屠神鲸”条幅赠黄元秀,并亲自为黄元秀的父亲书写墓志铭。日军占领杭州后,汪精卫一伙鉴于黄元秀在浙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欲威逼利诱其主持浙江伪政,黄元秀断然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表示:“我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鬼,绝不出卖祖国。”
  抗战胜利后,黄元秀辞官回乡。主持成立中国佛教学会杭州分会,创办佛教图书馆等。又皈依“三宝”,由净土、禅宗转入密宗修持,与弘一、虚云、太虚、马一浮等交往甚笃。是虚云长老的在家弟子。虚云长老赐其法名日“宽元”,字“佛秀”。1955年,杭州佛教界迎请虚云长老到净慈寺主持祈祷世界和平法会,黄元秀是主要的发起人。法会期间,虚云长老还亲书一联,赠与时年刚好70岁的黄元秀。联日: “晚风吹落叶,晓月映空潭。”
  黄元秀还是著名的武术家,得武术大师杨澄甫、李芳宸真传。1929年杭州举行国术游艺大会,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担任大会秘书长和监察委员。著有《武当剑法大要》《武当剑法笔记》《太极要义》《武术丛谈》《武术丛谈续编》等。他又是著名的收藏家,宋高宗手敕岳飞《起复诏》手卷,即由他收藏。黄元秀擅长书画,擅画松石佛像,杭州灵隐寺天王殿“灵鹫飞来”匾额即出其手笔。
  三
  雷峰塔砖砚入藏吾斋不久,我即亲自动手拓了一份拓片,装裱成轴,先后邀请吴小如、阎家宪、许宏泉、吴香洲、周栗、吴笠谷、周同祥、唐存刚、赵胥、韩戾军、罗琳、李吉人等师友对砖砚鉴赏审定后在拓片上题跋。(圖3)
  吴小如先生题跋:“小孤桐轩主人藏雷峰塔砖砚。今已成文化遗产矣!”题跋是在2009年,那年他88岁,也是硕果仅存的学界老辈了。抚今追昔,老人不胜苍桑感慨。所以他题的砚铭,看似题砚,实则也是夫子自道。个中深意,又有几人能体会得到呢?
  如今,阎家宪先生也归了道山。他一生痴迷砚台收藏,晚年出了两大本藏砚集,数十年甘苦总算有了交待。他对我教益很多,教会我很多鉴赏古砚的方法,也为我收藏的几方砚台题过铭文。我对砚台保持兴趣并坚持寻觅收藏,与他的鼓励教导是分不开的。我一直很感激他,怀念他。所以,我要好好的研究收藏砚台,以期对砚文化的传承尽一点儿绵薄之力,也算是对他的一份告慰吧。阎家宪先生为此砖砚的题跋是:“来燕堂藏吴越雷峰砖砚。塔以评弹而名,又因鲁迅文而著。今塔已不存,砖尤不可得。此砖又经辛亥元老、武学大师黄元秀居士所琢并铭,可谓名人品题价重十城也!”每读到此段铭文时,阎家宪先生当时对这方砖砚品评赞美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令人难忘!
  好友许宏泉有前后两题。前题于2009年,抄录吴昌硕咏雷峰塔砖的诗:“黄妃千年一朝仆,雷峰之名等烟雾。华严佛说难劫逃,片石流传禅一悟。” 2015年初秋再题:“湖光塔影堪流连,残砖片瓦足可珍。”又为绘墨笔《雷峰塔影》小图于上,水影山光,一塔如衲,精彩殊胜。图右有好友周栗题诗一首日:“湖上烟雨看迷濛,塔影斜阳有无中。拾得千年砖作砚,清歌艳曲谱玲珑。凤桥社长先生雅命。仙客周幼鹤谨题。”与许宏泉所绘之图恰成连璧。   吴香洲兄题日:“年年湖上老衲团,芳草夕照笼烟寒。逢人休说西关塔,楼外楼与山外山。”画家本色,词人风流,数语尽矣!韩戾军兄亦两题。前题引用的是王学仲先生的两句诗:“遮眼诵经缘底事,牛皮看破万般非。”着眼的是拓片上的佛像。乙未再题“雷峰塔作砖,听雪轩眠云。”仍是天机一片,禅意连绵。
  吴笠谷兄题跋是在酒后,引的是俞平伯《雷峰塔圮甲子一周》诗:“隔湖丹翠望迢迢,六十年前梦影娇。临别秋波刚一转,西关残塔已全消。”醉酒作书,笔走龙蛇,阳刚之气与俞平伯的婉约诗风恰成对比,一阴一阳谓之道。亦颇有趣好玩,是笠谷兄的风格。赵胥兄书法赵朴老,潇散俊逸,录的是宋人陈允中《扫花游》词的一段:“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李吉人兄善影拓,诗词也颇可观。口占俚句题云:“湖上夕阳山外雨,早知雷峰故事长。瓦甓有心磨依镜,照取刘郎是许郎。”罗振玉孙女罗琳题的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好友周同祥也对这方砖砚极为推崇,赞赏不已,2020年夏,我请他在这件拓片上方题写了“来燕堂藏雷峰塔砖砚”几个大字作题目。
  我和唐存刚兄于2020年冬相识,但一见如故。他题的是:“昔云: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盖明时雷峰历倭劫,通体转苍赤状耳。今观元秀先生之制雷峰砖砚也,老衲图形神兼备,真遁世之老尼矣。因叹先辈文不妄作而图亦不妄绘耳!较今无病呻吟之辈固多胜矣!”此题笔墨文章皆善。唐存刚这几年主持“砚林”工作,为砚文化的传播发展做了很多事情,在砚界颇有影响。人也坦率真诚,不偕流俗,是我的益友之一。
  这张拓片上也有我题的一段:“此雷峰塔砖砚。乃清末民初佛学大师黄元秀居士所制,今归余来燕堂。传说得此砖者,平安吉祥,子孙发达。余因拓裱装池,请诸师友题跋共赏,以寓佛光普照之意云尔。”我字、文极丑,题完后即非常后悔,几次想请裱画师傅挖掉,又怕破坏拓片整体效果,前功尽废。无奈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佛头着粪,贻笑大方了。
  四
  老话说,砚无匣不暖。今年夏天,我又请良工给砖砚配了一副红木天地盖(图5),请同岑女史将吴小如、阎家宪两位先生在砚拓上的题跋摹刻于砚盖上。同时,我也写了“朱孔阳先生曾以此砖制砚,现藏杭州博物馆,与此砚可称双壁”几句话,请同岑一并刻上。既然丢过丑,也就不怕再丑一次了。
  此后,仍感意犹未尽,又请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杨天石、著名文化学者赵珩两位先生分别题了砚铭,同样刻在砚盖上。杨天石的题铭:“传说雷峰塔砖可驱害辟邪,又利生育,故盗者众。久之塔圮矣”。与杨天石含而不露的文风相反,赵珩则单刀直入一语中的,题了“危亡之渐”四个字。两位先生都不愧是通晓历史的文化大家,虽然是笔墨游戏,仍不忘以物傳史,以史明理,发挥历史的警示作用。据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的一次常委会上,在谈到作风建设时,曾拿雷峰塔倒掉的原因做分析。大意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并深刻指出,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儿,但过程是渐进的。非常发人警省!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劫不磨,数千载仍能兴旺发达,正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匡正时弊,防微杜渐的结果!这方砖砚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意义而弥足珍贵,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了。受此启发,我又不揣浅陋,写了一首诗,请同祥兄写好后令同岑摹刻在砚盖上。诗日:“塔影悠悠越千年,存亡只在刹那间。曾经多少风流事,劝君冷眼看此砖!”
  诗不足存。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我是懂的。正好借这方砖砚聊申鄙意吧!
  (责任编辑:尹翌)
其他文献
见到廖姐之前,我已看了她的博客,她写女儿和老栗,写恩师和朋友,写艺术家艺术事,大都是生活感受,大都写于宋庄……文笔蕴藉而畅达,平白而有致,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情、才情和豪情。廖姐说,人过中年,越来越觉得“伟大”的命题都有虚假性,累人累己,而动人的记忆往往在平凡的人和事中。有情所以动人,人始于情,最终要归于情,艺术、生活、人生同理。2012年仲夏的一个午后,在西安曲江见到廖姐的第一眼,我就感觉到,这样的
期刊
新近出版的刘跃进主编《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影印了一部明乔缙刻本《贾长沙集>,该本有傅增湘题跋,称其与“宋本同珍可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傅增湘是从此乔缙本存世稀见的角度立论,重在文物层面的版本价值。其实,不惟版本价值之珍贵,文献价值亦足可相颉颃,甚至具有印证学术史的标本意义。因为,该本虽名为“集”,实际正文十卷是贾谊的《新书》,故而是现存最早的《新书》版本,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表现在两方面
期刊
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纹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考察方面,它不仅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于纹饰的认识,不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战汉时期玉器纹饰丰富,纹饰命名不统一、同名不同纹、同纹不同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在多数早期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中都没有足够清晰的图片,容易造成对器物本身信息的误读。下面,笔者将五组战汉时期常用的有关联而易混淆、同纹不同名的纹饰
期刊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一位富有革新精神和独特风格的人物,其绘画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以其独立不倚的高古奇骇格调,冲破形式,突起于晚明至清代以后的画坛,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上,立起一座里程碑。陈洪绶所创作的人物画图式,经明清画家的承续,“海派”著名画家的发扬光大,渐成为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轉型的杰出代表。徐悲鸿、齐白石等现代国画大师也深受其影响。  陈洪绶(1598 - 1652)
期刊
我们往往通过一些经典佳作可窥见古人游玩的场景,那么,古时候的孩子都是怎样欢乐地玩耍呢?中国美术史上将描绘孩童玩耍、嬉戏的绘画作品称为“婴戏图”或“戏婴图”,“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泛指初生儿和幼儿,这里指“孩童”。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奇,世界上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都想去探索和尝试。游戏和玩具不仅能启发少年儿童们的心智,也能锻练和强健体魄,是他们
期刊
“吞吐大荒——傅抱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绘画展”展出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晚年作品近50余件,是傅抱石晚年绘画的一次集中展示。傅抱石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里,爆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取得的艺术成就无与伦比。傅抱石在这一时期不断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和自我鲜明个性特色的绘画题材和绘画创作主题,带动了“新金陵画派”的整体性崛起,将江苏乃至我国的美术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将他的绘画艺术与浪漫而充满生命力的大时代紧密地联系
期刊
《谁在忽悠中国》绝不仅仅是一本“揭秘”意义的书,它的价值在于走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通过各种不同层次视角获得的信息来重新审视收藏,拷问社会以及每个人的心灵。  本刊从2012年1期开始,每期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转载,本期为选载内容之八。  相信一个个真实的调查将带给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  全民收藏运动聚集了数千万富人与穷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一轮旷世聚赌,必然会“造就”一部分社会新富。随着经
期刊
任何艺术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纵观历朝历代的中国古玉,战国玉器那种犀利、道劲、强势和张扬的气韵,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和仿效的。这种特色鲜明的时代风格,一方面固然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与这一时期烽火连连、战乱不断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倡导的社会思潮,同样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尚武”精神,便是这一时期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  自春秋始,各路诸侯出于称霸争雄的需要
期刊
编者按:最近一个月,艺术圈关注最多、热度不断的展览莫过于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此展览由嘉德艺术中心与故宫博物院联袂推出,从2020年12月16日持续至2021年5月14日,展期长达三个月,此次展览是继2019年“故宫博物院藏宫廷器座展”之后,嘉德艺术中心与故宫的再度合作。法器类文物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这些法器大多深藏宫中,极少展出,因而不为外界所知
期刊
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以绘画传晶记录亲身游览所见景致的纪游图是实景山水画中独具特色的一大类别。纪游图溢觞于宗炳,明代吴门画派发展到高峰,成为个引人注目的门类。画家趁兴而游,归而作画,或罗列地景,或貌写名胜,并加以题咏,记录旅行、雅集与交友活动。谢时臣长期生活在苏州,又师法沈周,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同样也延续并践行着这种文人风尚,将游历山水付请笔端,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纪游图,龙以其晚年状写名山雪意的作品最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