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科技、商业等息息相关。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中间,我国的电影事业历经磨难,潮起潮落,但最终仍坚强地屹立在世界的影坛,并以其独特的风格绽放光彩。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
一、中国电影之萌芽时期
1905年《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电影的诞生。自此以后,我国电影开始了它的探索之旅。《定军山》是中国电影的开端,既具有初创性,又具有民族性,成为中国电影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基本形式。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文化事业的领头军是由商务印书馆来担当的,他们在进行戏曲短片摄制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还运用了特写镜头、叠印画面等技术,使影片在摄制水平上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创建于1909年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这部作品的诞生,使中国第一次有了由专人写好剧本并执导且具备情节的故事短片,对于中国的电影事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故事短片的拍摄到故事长片的出现,经历了七年多的时间。1920-1921年间,上海进行了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最早的几部代表作有《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
中国萌芽时期的电影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尽管与世界电影有较长的时间差距和技术差距,但同样都经历了从稚拙到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电影之传统形成时期
20世纪20-5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和思想形态形成基本格局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创造第一个高潮的时期。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都处在转折期,五四运动对社会的巨大冲击,波及了整个传统文化,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无声影片发展、掌握电影规律与艺术技巧的探索期。
中国故事片真正形成规模是从《阎瑞生》等长故事片开始的。随着制片公司的不断增加,电影摄制数量也迅速增加,且电影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有社会片、古装片、战争片、伦理片和爱情片等等,代表作有《呆婿拜寿》、《得头彩》、《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和《火烧红莲寺》等,这些数量之多的创作数量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最繁盛的时代。这一期间,中国电影奠定了基本规则,确立了主要方向,创作迅速且与世界电影潮流缩小距离,民族风格得以形成,也是默片创新、有声片走向成熟、电影语言探索取得出色成就的时期。
1.在电影形态上,中国电影实现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跨越式发展。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发展的时期内,无声电影达到了成熟阶段,出现了《神女》等经典之作;有声电影从萌芽迅速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出现了《马路天使》等经典之作。为此,中国电影第一次与世界电影缩小了距离。
2.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循序渐进地接触社会生活现状,现实主义代替了空想主义,反映现实疾苦,人民压迫的内容得以正面展开。电影呼吁时代精神与民心所向,其艺术创作思想已经占有主流地位。
3.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开始借鉴世界电影的优点,进行艺术创新,探索符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使电影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随后,出现了很多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都相当成熟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4.在创作方法上,中国电影改变了单一的创作思路,采用丰富多彩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使中国电影的整体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5.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树立起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形象,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社会的前沿地带。
(三)第三阶段:抗战时期的创作
抗战时期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时代背景与战争环境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两大阻力。抗战时期电影创作的状况大致分为:
1.抗战爆发的初期。主要以真实记录抗战状况的新闻纪录为主,代表作有《卢沟桥事变》、《抗战特辑》等。
2.武汉时期。中国电影创作了一些故事片,代表作有《八百壮士》等。
3.重庆时期。这期间是故事片比较兴盛的一个时期,代表作有《东亚之光》、《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等。
4.中止与复苏时期。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内形势再度紧张起来,反共浪潮也再度掀起,国民政府下令停止拍片,直到1943年底才开始拍片。
(四)战后的创作
战后的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电影也开始其复苏阶段。30年代的优秀艺术经验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自此,中国电影进入了成熟时期。
成熟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万家灯火》、《艳阳天》、《松花江上》等。它们形成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成熟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电影的创作视野扩大了。影片的创作不局限于狭小的个人悲欢,把民族、时代以及家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创作风格。可以说,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写照。
三、中国电影之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条有成绩但曲折的发展道路。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十七年电影
1.建国初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电影试探摸索时期,电影的新方向才刚刚开始探寻,新的生机在创作尝试中进行着。一批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大胆地开始着自己的创新。代表作有《白毛女》、《新英雄儿女传》、《关连长》、《龙须沟》等。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建国初期的电影在潮落中潮起,电影人谨慎地从低谷中走了出来。1955-1956年的电影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上升,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较好的时期。代表作有《董存瑞》、《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和《鸡毛信》等。
3.20世纪50年代末期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高潮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当的切合点,在政治意识与艺术尺度、风格样式与时代主题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时代精品。代表作有《老兵新传》、《林家铺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等。
4.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中国电影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作品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变化。代表作有《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等。
(二)第二阶段: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悲剧时期。这一阶段的电影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整个文革时期的影片共有93部作品。其中,1966年到1972年间的故事片电影的创作处于空白阶段。从1970年开始出现了9部样板戏电影,代表作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从1973年到1976年,出现了不同形态的电影约84部。像样板戏电影、重拍故事片、斗争故事片和一些舞台艺术片等。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作品是时代政治的传声筒,但就时代作品而言,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中国电影之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开始向艺术、向世界潮流、向人民群众转变,并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1.复苏时期
1976-1978年,《大河奔流》、《青春》等影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2.转折时期
1978-1980年,电影人为了摆脱文革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手法,进而探索转折时期电影的基本状态,出现了《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影片,开启了新时期新电影观念的先河。
3.艺术恢复时期
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探索,80年代的中国电影逐渐意识到了经验与思想的重要性,对追求真理的世界电影进行了探索,并使中国电影的理念得到确定,出现了《沙鸥》、《邻居》、《乡情》等作品。
4.艺术收获期
1984-1987年是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中国电影少有的辉煌局面。许多代电影人齐聚一堂,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创了中国电影创新的新局面。
5.多风格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进入多元文化撞击的时期。电影的变化眼花缭乱,社会生活的改变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对电影的审美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元化状况是中国电影显现出趣味不一的创作格局。
中国电影的近百年发展是在西方理论与民族文化理论的交叉中展开的,既有借鉴也有创造,走过了多样化的变迁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方略。
参考文献:
[1]齐伟.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D].上海大学,2013.
[2]张建珍,吴海清.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电影艺术,2013,03:5-13.
[3]王玉芳.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J].文艺研究,2005,09:100-106+160.
[5]刘双印.对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4.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
一、中国电影之萌芽时期
1905年《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电影的诞生。自此以后,我国电影开始了它的探索之旅。《定军山》是中国电影的开端,既具有初创性,又具有民族性,成为中国电影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基本形式。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文化事业的领头军是由商务印书馆来担当的,他们在进行戏曲短片摄制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还运用了特写镜头、叠印画面等技术,使影片在摄制水平上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创建于1909年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这部作品的诞生,使中国第一次有了由专人写好剧本并执导且具备情节的故事短片,对于中国的电影事业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故事短片的拍摄到故事长片的出现,经历了七年多的时间。1920-1921年间,上海进行了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最早的几部代表作有《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
中国萌芽时期的电影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尽管与世界电影有较长的时间差距和技术差距,但同样都经历了从稚拙到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电影之传统形成时期
20世纪20-5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和思想形态形成基本格局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创造第一个高潮的时期。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都处在转折期,五四运动对社会的巨大冲击,波及了整个传统文化,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无声影片发展、掌握电影规律与艺术技巧的探索期。
中国故事片真正形成规模是从《阎瑞生》等长故事片开始的。随着制片公司的不断增加,电影摄制数量也迅速增加,且电影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有社会片、古装片、战争片、伦理片和爱情片等等,代表作有《呆婿拜寿》、《得头彩》、《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和《火烧红莲寺》等,这些数量之多的创作数量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最繁盛的时代。这一期间,中国电影奠定了基本规则,确立了主要方向,创作迅速且与世界电影潮流缩小距离,民族风格得以形成,也是默片创新、有声片走向成熟、电影语言探索取得出色成就的时期。
1.在电影形态上,中国电影实现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跨越式发展。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发展的时期内,无声电影达到了成熟阶段,出现了《神女》等经典之作;有声电影从萌芽迅速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出现了《马路天使》等经典之作。为此,中国电影第一次与世界电影缩小了距离。
2.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循序渐进地接触社会生活现状,现实主义代替了空想主义,反映现实疾苦,人民压迫的内容得以正面展开。电影呼吁时代精神与民心所向,其艺术创作思想已经占有主流地位。
3.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开始借鉴世界电影的优点,进行艺术创新,探索符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使电影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随后,出现了很多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都相当成熟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4.在创作方法上,中国电影改变了单一的创作思路,采用丰富多彩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使中国电影的整体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5.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树立起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形象,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社会的前沿地带。
(三)第三阶段:抗战时期的创作
抗战时期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时代背景与战争环境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两大阻力。抗战时期电影创作的状况大致分为:
1.抗战爆发的初期。主要以真实记录抗战状况的新闻纪录为主,代表作有《卢沟桥事变》、《抗战特辑》等。
2.武汉时期。中国电影创作了一些故事片,代表作有《八百壮士》等。
3.重庆时期。这期间是故事片比较兴盛的一个时期,代表作有《东亚之光》、《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等。
4.中止与复苏时期。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内形势再度紧张起来,反共浪潮也再度掀起,国民政府下令停止拍片,直到1943年底才开始拍片。
(四)战后的创作
战后的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电影也开始其复苏阶段。30年代的优秀艺术经验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自此,中国电影进入了成熟时期。
成熟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万家灯火》、《艳阳天》、《松花江上》等。它们形成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成熟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电影的创作视野扩大了。影片的创作不局限于狭小的个人悲欢,把民族、时代以及家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创作风格。可以说,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写照。
三、中国电影之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条有成绩但曲折的发展道路。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十七年电影
1.建国初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电影试探摸索时期,电影的新方向才刚刚开始探寻,新的生机在创作尝试中进行着。一批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大胆地开始着自己的创新。代表作有《白毛女》、《新英雄儿女传》、《关连长》、《龙须沟》等。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建国初期的电影在潮落中潮起,电影人谨慎地从低谷中走了出来。1955-1956年的电影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上升,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较好的时期。代表作有《董存瑞》、《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和《鸡毛信》等。
3.20世纪50年代末期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高潮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当的切合点,在政治意识与艺术尺度、风格样式与时代主题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时代精品。代表作有《老兵新传》、《林家铺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等。
4.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中国电影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作品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变化。代表作有《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等。
(二)第二阶段: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悲剧时期。这一阶段的电影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整个文革时期的影片共有93部作品。其中,1966年到1972年间的故事片电影的创作处于空白阶段。从1970年开始出现了9部样板戏电影,代表作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从1973年到1976年,出现了不同形态的电影约84部。像样板戏电影、重拍故事片、斗争故事片和一些舞台艺术片等。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作品是时代政治的传声筒,但就时代作品而言,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中国电影之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开始向艺术、向世界潮流、向人民群众转变,并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1.复苏时期
1976-1978年,《大河奔流》、《青春》等影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2.转折时期
1978-1980年,电影人为了摆脱文革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手法,进而探索转折时期电影的基本状态,出现了《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影片,开启了新时期新电影观念的先河。
3.艺术恢复时期
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探索,80年代的中国电影逐渐意识到了经验与思想的重要性,对追求真理的世界电影进行了探索,并使中国电影的理念得到确定,出现了《沙鸥》、《邻居》、《乡情》等作品。
4.艺术收获期
1984-1987年是中国电影最为丰盛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中国电影少有的辉煌局面。许多代电影人齐聚一堂,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创了中国电影创新的新局面。
5.多风格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进入多元文化撞击的时期。电影的变化眼花缭乱,社会生活的改变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对电影的审美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元化状况是中国电影显现出趣味不一的创作格局。
中国电影的近百年发展是在西方理论与民族文化理论的交叉中展开的,既有借鉴也有创造,走过了多样化的变迁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方略。
参考文献:
[1]齐伟.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D].上海大学,2013.
[2]张建珍,吴海清.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电影艺术,2013,03:5-13.
[3]王玉芳.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J].文艺研究,2005,09:100-106+160.
[5]刘双印.对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