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更需要责任意识

来源 :澳门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4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撰文說,是次十號風球(颱風“韋森特”)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和水浸事故,天文臺預警系統發揮功用,讓市民、商戶和公共服務機構做好了準備,令受災程度減至最低;
  7月26日,北京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新聞發言人潘安君通報了“7.21”特大暴雨致77人遇難。
  是颱風“韋森特”的危害大?還是“7.21”特大暴雨危害大?我說不準。不過,嚴酷的事實給人感覺,危害該大的沒有大,怎麼不該大的反而大了呢?
  “韋森特”使我滯留香港,目睹了“韋森特”的肆虐香港時的雨暴風狂、和摧枯拉朽的陣式;也目睹了香港全城、社會各界所建立起來的行之有效的,並且是“心照不宣”的應對方式。據香港媒體同仁介紹,香港電臺、各大電視臺都有工作守則,風暴來臨時候,播音員需要向公眾以每15分鐘一次的頻率播報。內容包括:幾號風球、風速、走向、防風措施、本地當日至第二日的天氣預測、天文臺警報、水浸報告、紫外線、溫度、濕度等。甚至連紙媒都要通過自己所在企業的網站快速及時地向公眾傳遞著災情和天氣資訊。如此一致而有序的行動背後,香港政府到底擔任了怎樣的角色?同仁的話語讓人為之一驚:政府從來不給我們發什麼“指示”,這是一種使命與長期形成的默契。有關部門除了對色情、暴力及粗言穢語的節目進行監管外,一般不會對香港媒體的運營做任何干涉。颱風及自然災害情況播報,是香港電臺、電視臺重要使命之一。這叫守土有責。
  面對自然災害,國內的政府部門、職能機關、公共機構應該向香港學點什麼?我們國家、政府、官員、職員的責任究竟在那裏?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7月20號,北京剛剛發佈了新的《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裏面規定了各部門應該做些什麼,這次的應對理應更加積極。遺憾的是,現實似乎與這個“理應”背道而馳;應急預案明確執行分級預警機制,每提升一級預警,職責部門要做什麼更加清晰。北京市下凹式立交橋排水部門把所有排水能力投入到最有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還是出現了問題,這只能說明他們的能力與這場特大暴雨的需要不匹配。 除了排水能力不夠,那暴雨預警準確發佈呢?這也不難看出,《北京市防汛應急預案》中還存在模糊地帶。龐大的特大都市,遇到這樣的挑戰時,一份預案再詳細也可能不會被執行。這就需要國家、政府部門、職能機關、公共機構,在這個浮躁的風險社會,要有警鐘長鳴的責任意識。
  與其說這77人死於被漠視的特大暴雨中,不如說她死於因細微技術與管理失誤而釀就的巨大風險。我們必須從制度供給的角度,來反思其背後風險的生成與消弭,並加以切實的改進。否則,我們無以告慰一個無辜者之死。77人的逝去,檢驗出了我們社會孱弱的風險抵禦能力。它映射出的既有公職人員尊重生命意識的嚴重缺失,也有當下風險防範、善後制度上的漏洞和不規範。這種孱弱是如此不堪一擊,甚至經受不起一次熱力管道的滲水事故;這種孱弱是如此觸目驚心,轉瞬之間,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就遭遇滅頂之災。
  央視緩緩讀出了每一個個遇難者的名字,無非是讓我們記住這些遇難者。我們不僅要記住遇難者的名字,更要吸取這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教訓,弄清每一個生命的死亡原因,拿出具體措施補救那些沉痛的“意外”。最好的悼念方式是,在災難中警醒,增強社會的防災意識,在城市建設上和衷共濟,補缺制度短板、重整防災體系、集結自救能力。
  風險不僅體現於宏大的“敍事”之中,也隱藏在我們生活的諸多細節過程裏。而應對這些無法預料的風險與災難隱患,唯有建立起完備的監管與職責制度體系。哀悼逝者,起於我們發自內心的悲憫。物傷其類,我們本就在命運共同體中,一起承載著現世的悲歡。他們的不幸,對這個社會是一種喚醒。
其他文献
奥运之前,关于开幕式主火炬手的人选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悬念,直到李宁从国家女子排球队前队长孙晋芳手中接过最后一棒火炬,并凌空飞起踏着渐渐舒展的卷轴将主火炬点燃的时候,这一悬念终于以壮美的形式告慰了所有人的期待,史诗性的夸父追日般的奔跑将一个商者的冠军气质和奥运的超越自我精神有机地镶在了2008年8月8日的天幕上。飞人归来,当点完火炬的李宁在演出后台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喘息甫定地说:“非常开心,因为成
期刊
蒋惟明的笑容很温和,他给人第一个感觉是儒雅,这使得他看起来更像是一名成功的学者而不是跨国企业的老总,或许是因为他拥有丹麦理学硕士和博士的头衔。作为帝斯曼中国的总裁,蒋惟明博士掌控着这个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领先的专业公司在中国的经营。2007年,帝斯曼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为9.5亿美元,“两年之后,我们的目标是15亿的收入”,蒋惟明笑称这个目标并不遥远。他的胸牌的材质与众不同,是一条细细的红蓝相间
期刊
7月27日,是北京 “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後的“頭七”。市委書記郭金龍和他的同事低頭向暴雨死者默哀。閱罷這則新聞和圖片,我的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忽然想起我們的祖先造字。什麼是愁?愁,原來是“心”上之“秋”。我在“愁”:那一夜的暴風雨, 77位無辜而無助的人們離開了我們,興許是我們棲息的這個地方、這座城市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完善與脆弱。  常言道:文人多性情,古人多悲秋。說起“愁”,不只是古
期刊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的举办,整整18年的时间,陆远大走过了一条“上下求索”的艰难的体育健身探索之路;从仅有的7000元起家,到今天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体育产业集团公司;从制造简单的健身器材,到“社区数字化健身”理念的推广,“体之杰”始终处在“竭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倡导者、推广者与实验者的前沿。      坚定不移地经营自己的品牌    在陆远大的经营理念里,品牌是第
期刊
[北京后奥运品牌战略]    当奥运会火炬在2008年8月8日在鸟巢点燃那一刻,在世界充满惊喜的目光中,北京城市的品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奥运会既是一次全球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全球文化创意大会,北京城市品牌建设是要充分利用2008奥运会形成的平台效应、聚集效应、品牌效应,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推动北京城市品牌战略向纵深发展。  首先,奥运“三大理念”决定了北京城市品牌后奥运战略定位的方向。  绿色
期刊
奥运会历史上最长久的赞助商是柯达。在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上,就已经有柯达的的影子,他们提供了一些比赛指南类的节目单。而柯达的第一次,据说是由于其创始人在晚餐后遛弯时邂逅顾拜旦而开始的。用我女同事的话来形容,这是一场长达百年的恋情。    麦当劳的第一次显得更有趣味性。1968年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上,上千个汉堡被空运到美国队的驻地,据说是为了安慰思念家乡的美国运动员们。离家仅仅半月的
期刊
“2008奥运·冠军论坛”在北大开幕   “什么造就了冠军?”这是8月4日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讨论的中心话题。作为北京奥运官方文化活动和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008奥运·冠军论坛”邀请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凯文·高斯帕、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及包括成龙、谭盾、杨扬、罗雪娟在内的数十位中外嘉宾,在两天的时间内
期刊
在北京奥运会火炬跃上地球之巅的同一天,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发布了新商用徽记,并启动了2009-2012年市场开发,4年一度的中国奥委会赞助新周期由此拉开了序幕。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借助中国奥委会的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无论是那些已经成为奥运会的合作企业,还是那些错过往届奥运会合作的企业,想在北京奥运会后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势必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奥运经济将再掀高潮。近日本
期刊
To highlight the obstacle-free facilities at  Swisstel Beijing Hong Kong Macau Center    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从1987年始建无障碍设施以来,20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无障碍经验,是亚洲第一座“无障碍”设施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在建造时,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已将“无障碍”设施理念融于建筑设计之中,以尊重、关心、帮
期刊
7月30日下午4點58分,我收到一則簡信,現敬錄如下:柯建剛:仁伯爵綜合醫院通知閣下:請于明天(7月31日)按檢驗單上時間到醫院大堂樣本收集室,抽血或繳交樣本。  閱罷這則簡信,我對仁伯爵綜合醫院這種“待客真情,為人盡心”的敬業精神所折服。要不是醫院簡信提醒,我早就把抽血化驗這一茬丟入腦後了。  按照檢驗單時間我應該是上午9點30分到;為了不辜負院方的厚愛,司機提前20分鐘把我送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