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他们虽跨国界而居,但彼此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历史渊源。他们彼此来往密切,通婚互市。从跨居中缅两国的景颇族的族源、迁徙、称谓、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等各方面来看,他们是同一民族,但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政府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的不同以及所受周围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对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他们共有的目瑙纵歌这一独特的体育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为促进景颇族与克钦族之间的体育文化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中缅两国的友谊。
关键词 景颇族 克钦族 目瑙纵歌 体育文化
一、景颇族与克钦族概况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克钦族是缅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约124万人(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克钦邦、掸邦和实皆省,在印缅边境和中缅边境瑞丽江流域也有分布。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克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人体特征与缅族相近,是一支与占缅人有着渊源关系的缅族亲属民族。“克钦”是他称,自称为“景颇”(意为“人”)或“班阳”。据考,缅甸的克钦族为外来迁徙民族。至今克钦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转省腊崩”(平坦的山顶)的传说。相传,克钦人的祖先大约在7世纪时开始由西藏东部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于高黎贡山一带了。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逐渐迁入今缅甸境内。
二、景颇族的目瑙纵歌
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示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下欢跳目脑舞。在“瑙双”领舞下欢跳“目脑舞”。“目瑙纵歌”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目瑙”的来历传说有多种,但流传盛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是:一次太阳土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赢得了大土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康青阳库”旁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了树上边体息边享用果子,跳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回去报告了族长,族长召集全寨人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景颇族节日中一项重要活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儿种:1.“占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时举行;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立门户时举行;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祈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没有孤立的国家个体,国与国之问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中往往就会有矛盾和冲突。而加强彼此的体育文化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问题的解决。边疆各邻国的人们在体育文化的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可见,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在和谐边疆的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外交作用。而且与传统外交形式(如外交谈判、首脑会晤)相比,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外交具备政治色彩隐性化的特点,这使它成为一个灵活、机动的外交形式。
参考文献:
[1] 朱国权.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 克钦族(缅甸)[Z].南洋资料译丛.2003(3).
[3] 东笋.缅甸的掸族和克钦族[J].世界知识.1957(1).
摘 要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他们虽跨国界而居,但彼此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历史渊源。他们彼此来往密切,通婚互市。从跨居中缅两国的景颇族的族源、迁徙、称谓、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等各方面来看,他们是同一民族,但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政府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的不同以及所受周围其他民族的不同影响,对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体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他们共有的目瑙纵歌这一独特的体育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为促进景颇族与克钦族之间的体育文化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中缅两国的友谊。
关键词 景颇族 克钦族 目瑙纵歌 体育文化
一、景颇族与克钦族概况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克钦族是缅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约124万人(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克钦邦、掸邦和实皆省,在印缅边境和中缅边境瑞丽江流域也有分布。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克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人体特征与缅族相近,是一支与占缅人有着渊源关系的缅族亲属民族。“克钦”是他称,自称为“景颇”(意为“人”)或“班阳”。据考,缅甸的克钦族为外来迁徙民族。至今克钦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转省腊崩”(平坦的山顶)的传说。相传,克钦人的祖先大约在7世纪时开始由西藏东部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于高黎贡山一带了。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逐渐迁入今缅甸境内。
二、景颇族的目瑙纵歌
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示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下欢跳目脑舞。在“瑙双”领舞下欢跳“目脑舞”。“目瑙纵歌”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目瑙”的来历传说有多种,但流传盛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传说是:一次太阳土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赢得了大土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康青阳库”旁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了树上边体息边享用果子,跳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回去报告了族长,族长召集全寨人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景颇族节日中一项重要活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儿种:1.“占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时举行;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立门户时举行;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祈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没有孤立的国家个体,国与国之问存在着相互联系,联系中往往就会有矛盾和冲突。而加强彼此的体育文化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问题的解决。边疆各邻国的人们在体育文化的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可见,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在和谐边疆的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外交作用。而且与传统外交形式(如外交谈判、首脑会晤)相比,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外交具备政治色彩隐性化的特点,这使它成为一个灵活、机动的外交形式。
参考文献:
[1] 朱国权.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 克钦族(缅甸)[Z].南洋资料译丛.2003(3).
[3] 东笋.缅甸的掸族和克钦族[J].世界知识.1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