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工业革命后生态文明这一永恒话题就一直存在并被提起。到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球,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让一种动态的平衡永远持续下去。
【关键词】: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人类活动中生产是与环境发生作用最直接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 到现在,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让一种动态的平衡永远持续下去。
一、人与自然
地壳破裂,暗流涌动,树木丛生,沧海桑田。万年前的那一株蕨草已经不在;爱琴海中的那一丝波纹也无处可寻;猎人们的火枪早已打响;一座座代表现代文明的高楼此起彼伏……人,所谓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在从猿到人的进化当中不断充实着自身的欲望,不断追求着尽可能多的享受。他们欢呼,他们狂放,殊不知,正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从人类尝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甜头开始,大自然便提高了警惕,展开了与人类漫长而又艰辛的斗争。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每一次的斗争都是损失惨重、两败俱伤。而近百年来人类毫无克制的工业生产,更是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推向高潮。无论是泥石流、酸雨、龙卷风的加剧,还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核废物污染,哪一个不是在大自然的身上割下一道更深的伤疤?又有哪一个不是冲击着人类自己的生活,威胁着人类自己的生命?
二、社会发展到环境污染
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极为低下。人类完全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感,与自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大,人类只得以感恩之心对待自然,与自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大机器的发明与运用、工业产品的出现及普及,不仅加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人类开始不惧自然,以“地球之主宰”自我定义,凭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为所欲为,与自然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对立关系;现如今信息科技时期,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治理与防治相结合,试图弥补以前对待自然的荒唐行径。在理想上本可以达到人与自然高水平平衡关系的,但由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工业时代留下太多严重的问题,自然环境的情况依旧十分严峻。
三、从道家探讨人与自然哲学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最早探讨人与自然哲学问题的非道家莫属。首先,道家提出生态自然的观点。而在此提到的自然带有实体性,既包括物质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也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因此,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庄子的“齐物论”中甚至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由“道”产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人没有理由独立出来,肆意妄为得改造自然。正所谓“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山上没有道路,水上没有船只,世间万物共同生活,百姓与禽兽同居,草木繁盛,万物同一;其次,道家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指出低一层的事物必须以高一层的结构为法则。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切不可将其中任意一物独立开来。当然,这句话中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或是“生态圈”。在对它的众多解释中我个人比较赞成将它解释为“自然而然”也就是“本来”。这样的话,由此得出人应遵循自然界规律的结论也无不可;此外,道家始终相信宇宙万物“各得其所”,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这种自组织的宇宙观更是直接告诫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可违背无形却又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
四、从儒家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儒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与自然联系之紧密。用君主与神的意志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以此来避免上天的惩罚;至于人类应如何达到与自然的协调,儒家大部分观点还是坚持了一贯“积极有为”的方法。无论是隆重壮观的祭祀活动,还是各种与农事相关的民俗节日,无不体现了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导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利用自然。孔子则强调“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理念,將对自然的保护上升为对道德的要求,体现了儒家对保护自然的重视。
正如我们所知,同为先秦时期兴起的思想,儒道两家的精神实质仍然存在本质差别。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自然观上,儒道两家最大的区别也还是在“有为”与“无为”上。但正是因为在自然观上,这“有为”与“无为”好似又有一层说不清的关系。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主张用“有为”的方法来教导人们做“无为”之事,这又该如何断定其是“有为”还是“无为”呢?而道家的“无为”自然观也有着类似的情况:“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然”,从而追求“道”,这样来说,人循道而为也是自然的,也可以追求“道”,应属于高境界的作为,也是可行的。这么一来,道家提倡的“无为”也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
总结
然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首先应该从认识上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认识到与自然的利害关系。针对儒家相对“有为”和道家相对“无为”的思想来说,我认为正如前一段所提到的,它们是相通的。儒家的“有为”更好是运用于对自然环境的治理,而不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而与之对应的道家的“无为”与其说是面对如今严峻的生态形势无所作为或是胡作非为,倒不如说是指在协调中遵循,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改进,使之沿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的“自然”。
作者简介:舒慧琴(1995—),女,民族:土家,籍贯湖南龙山,学历:本科,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指导老师:李仰瑞。
【关键词】: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人类活动中生产是与环境发生作用最直接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 到现在,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让一种动态的平衡永远持续下去。
一、人与自然
地壳破裂,暗流涌动,树木丛生,沧海桑田。万年前的那一株蕨草已经不在;爱琴海中的那一丝波纹也无处可寻;猎人们的火枪早已打响;一座座代表现代文明的高楼此起彼伏……人,所谓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在从猿到人的进化当中不断充实着自身的欲望,不断追求着尽可能多的享受。他们欢呼,他们狂放,殊不知,正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从人类尝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甜头开始,大自然便提高了警惕,展开了与人类漫长而又艰辛的斗争。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每一次的斗争都是损失惨重、两败俱伤。而近百年来人类毫无克制的工业生产,更是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推向高潮。无论是泥石流、酸雨、龙卷风的加剧,还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核废物污染,哪一个不是在大自然的身上割下一道更深的伤疤?又有哪一个不是冲击着人类自己的生活,威胁着人类自己的生命?
二、社会发展到环境污染
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极为低下。人类完全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感,与自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大,人类只得以感恩之心对待自然,与自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大机器的发明与运用、工业产品的出现及普及,不仅加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人类开始不惧自然,以“地球之主宰”自我定义,凭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为所欲为,与自然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对立关系;现如今信息科技时期,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治理与防治相结合,试图弥补以前对待自然的荒唐行径。在理想上本可以达到人与自然高水平平衡关系的,但由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工业时代留下太多严重的问题,自然环境的情况依旧十分严峻。
三、从道家探讨人与自然哲学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最早探讨人与自然哲学问题的非道家莫属。首先,道家提出生态自然的观点。而在此提到的自然带有实体性,既包括物质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也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因此,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庄子的“齐物论”中甚至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由“道”产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人没有理由独立出来,肆意妄为得改造自然。正所谓“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山上没有道路,水上没有船只,世间万物共同生活,百姓与禽兽同居,草木繁盛,万物同一;其次,道家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指出低一层的事物必须以高一层的结构为法则。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切不可将其中任意一物独立开来。当然,这句话中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或是“生态圈”。在对它的众多解释中我个人比较赞成将它解释为“自然而然”也就是“本来”。这样的话,由此得出人应遵循自然界规律的结论也无不可;此外,道家始终相信宇宙万物“各得其所”,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这种自组织的宇宙观更是直接告诫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可违背无形却又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
四、从儒家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儒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与自然联系之紧密。用君主与神的意志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以此来避免上天的惩罚;至于人类应如何达到与自然的协调,儒家大部分观点还是坚持了一贯“积极有为”的方法。无论是隆重壮观的祭祀活动,还是各种与农事相关的民俗节日,无不体现了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导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利用自然。孔子则强调“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的理念,將对自然的保护上升为对道德的要求,体现了儒家对保护自然的重视。
正如我们所知,同为先秦时期兴起的思想,儒道两家的精神实质仍然存在本质差别。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自然观上,儒道两家最大的区别也还是在“有为”与“无为”上。但正是因为在自然观上,这“有为”与“无为”好似又有一层说不清的关系。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主张用“有为”的方法来教导人们做“无为”之事,这又该如何断定其是“有为”还是“无为”呢?而道家的“无为”自然观也有着类似的情况:“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然”,从而追求“道”,这样来说,人循道而为也是自然的,也可以追求“道”,应属于高境界的作为,也是可行的。这么一来,道家提倡的“无为”也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
总结
然而,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首先应该从认识上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认识到与自然的利害关系。针对儒家相对“有为”和道家相对“无为”的思想来说,我认为正如前一段所提到的,它们是相通的。儒家的“有为”更好是运用于对自然环境的治理,而不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而与之对应的道家的“无为”与其说是面对如今严峻的生态形势无所作为或是胡作非为,倒不如说是指在协调中遵循,朝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改进,使之沿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的“自然”。
作者简介:舒慧琴(1995—),女,民族:土家,籍贯湖南龙山,学历:本科,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指导老师:李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