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面向东盟国家交流传播的流动景观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既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同时又共时性存在。对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进行共时性考察,旨在探究同一时期区域发展的共通性,考察不同时期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交流传播的演进路径。基于阿尔君·阿帕杜莱的全球化流动景观理论分析发现,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表现出人、机械、货币、影像及观念越发各行其道,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就现阶段而言,媒体景观在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全球化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应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以促进其他景观的发展,从而提升与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交流,是目前亟需考察与思考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广西 东盟 流动景观
  广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与外国交流传播的历史悠久。在众多国家当中,东盟国家与广西往来最为频繁。2004年东盟博览会召开以后,广西确立了做好对东盟国家宣传的外宣工作指南,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广西着力成为二者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形成这一格局的过程中,广西应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有效地做好对东盟国家的传播工作。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既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同时又共时性存在。对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进行共时性考察,旨在考察不同时期广西面向东盟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流动景观。
  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流动”来统治的,包括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互动流动,以及图像、声音和符号的流动。这一概念与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全球化理论中的五个维度的“流动”遥相呼应,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人员的流动、技术的流动、金融的流动、媒介的流动以及观念的流动。①阿帕杜莱指出,全球化背景下,这五种流动景观之间持续不断发生着不确定的互动,尤其是以地方性为代表的小型区域共同体,②这种互动更为显著。
  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景观互动”始终贯穿于广西与东盟交流传播的历史脉络之中。本文将以历史分期为主线,分别对各历史时期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作横断面扫描,分析各景观之间的互动情况。通过对各个阶段的共时性考察,窥见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传播的整体样貌。
  一、1949年以前的流动景观:全球化流动初见端倪
  1949年以前,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媒体与技术景观并未成形,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传播集中在渠道建设、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上。
  (一)渠道建设基于经贸需求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陆海渠道建设古已有之。广西地处边陲,历来是内地各省特别是西南腹地通往越南的重要门户。这样的地域特点使得广西自古就开辟了许多水陆口岸,在立体的交通渠道建立以前,口岸作为边境地区的重要门户,其建立更多是基于经商贸易需求。广西与越南广宁、凉山、高平三省毗连,历史上两国人民就有过境互市的习惯。清代,安南国曾多次恳请清政府开放边境口岸,以便边民进行贸易,广西现存的龙州水口口岸乃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
  海上通道亦是如此,广西拥有优越的海运条件,是我国古代海上货运活跃的区域之一。早在隋唐时期,朝廷鼓励外商来华贸易,甚至为此开凿运河,以建立防城港与越南之间的交通捷径。③明清两代,广西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建立起了固定的海上贸易航线,将舶来品由越南等地运回广西的港口。光绪年间,出于通商需求,北海开辟了直达越南海防、苏门答腊等通往东盟国家的海上航线。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渠道建设始终贯穿于经贸往来之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性经济交往的重要支撑。
  (二)经贸往来促使人员迁移
  长期以来,经商贸易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人员往来的首因。在古代,广西就有大批商人“下南洋”经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对到本国经商的中国商人都比较欢迎,因此广西沿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定居国外以经商为业。
  据史书记载,东南亚地区物产丰茂,安南出产的香料、犀、象牙,暹罗的大米、橡胶等货品,在广西较为稀缺,且品质优越,因而深受广西边境及沿海地区人民的欢迎。而广西出产的容县陶瓷、铁锅等货品则常年远销至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对商品的需求加大了广西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除官方对外贸易外,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鼓励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明隆庆元年间,朝廷曾开放海禁,允许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渐为民间贸易所代替。清王朝撤销“迁海令”以后,廉州府(今钦州)允许商民扩大与安南等国的海外贸易,届此,大批商民往来广西与东南亚两地经商,并以此为生计。大批广西商人乘船前往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贸易时,就地定居,成为了当地的华侨。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后不愿再回到广西,在异国继续经商生活,繁衍生息。④
  阿帕杜莱指出,随着全球流动的到來,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群体加入到迁徙的现实当中(或者是陷入迁徙的幻觉之中)。⑤外贸市场的高度流通构建出人们脑中的异国憧憬,在金融景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广西人加入了出国经商的队伍,留居异国。
  二、1949年以后的流动景观:媒体景观作用显现
  1949年以后,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景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广西媒体的影像塑造对人员和金融流动的作用初步显现。
  (一)媒体影像吸引人员来访
  媒体景观一方面是指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媒介能力的分配,另一方面是指这些媒体所产生出的世界影像。这种影像引发人们对未知生活体验的想象,可能诱发迁移和占有的欲望。⑥对于未知世界而言,这种想象更可能会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1949年以后,东盟国家的领导人频繁到访广西,有趣的是,这些高层官员及访问团体出访广西选择的落脚点多集中于桂林市,而非首府南宁,这与当时广西媒体的对外宣传报道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西的外宣工作基本由国家统一调配,国家级通讯社的广西分社承担了大部分外宣任务,如新华通讯社广西分社。20世纪50年代初期,遵照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要把桂林推向世界”的指示,社内对外、通稿、内参三管齐下,对桂林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作了系统的报道。⑦新华社广西分社的宣传得到了广西其他媒体的积极响应,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桂林成为东盟国家领导人和访问团体途经或到访广西的首选落脚点也就不足为奇。   此后,桂林一直作为广西的旅游名片进行对外传播,城市美誉度持续走高,也令其成为广西第一大旅游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长期位居区内其他城市之首。
  (二)人员往来带动经贸发展
  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来访广西的东盟国家领导人及代表团逐年增多。通过对比发现,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官方人员往来与广西出口东盟的贸易额存在正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在广西与越南之间表现得最为显著。越南独立以后,越南政府一直在努力寻求中国的经济外援,自1955年起,越南几乎每年都派政府要员出访广西,在当时,越南派往广西的访问团体批次和人数可谓东盟国家之最,广西对越南的出口商品总值则常年位居东盟国家前列。
  此外,马来西亚在1970年以后开始大量增派官方人员出访广西,与之相对应的是,广西对马来西亚的出口贸易总额在70年代也发生了量的突变,《广西通志·外经贸志》中的统计数据显示,1964至1969年间广西对马来西亚的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00万美元,1970至1974年则跃升至1257万美元。正如尼维迪·迈恩所言:“移民作为输出国与输入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具体表现在它不但为迁入国在经济上做出贡献,还在于它成为社会关系、国际关系、文化方面发展的动力。”⑧
  三、东盟博览会背景下的流动景观:媒体景观的强势介入
  东盟博览会召开以后,广西的对外传播策略调整为媒体建设以面向东盟、服务经济为导向,媒体强势介入广西与东盟的交流传播当中,对人员流动、技术流动的影响颇大。
  (一)广西影像引发人员流动
  东盟博览会召开以后,广西一方面拓展对东盟国家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上主抓经济建设,同时加大对广西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
  2004年以后,广西持续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首次举办的“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大赛,是广西向东盟、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一个窗口,也是当时广西发动面最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摄影大赛。它以全景式、多侧面、立体式的方式展现出广西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新貌。2005年,第二届“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多个东盟国家举办巡回展。从《广西统计年鉴》中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广西接待的东南亚游客数量每年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2005年增幅最大,由2004年的43万余人次增长到7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63.43%,这一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2010年才逐步放缓。
  (二)媒体助力技术传播
  东盟博览会召开以后,广西对东盟国家的技术援助与项目承包持续进行,这一时期,广西与东盟国家在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上仍存在位差,因此技术交流上仍以广西对东盟国家的技术输出为主导。
  近些年,广西有不少知名企业在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中表现优异。以玉柴机器集团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玉柴集团借助东盟平台,发动机产品出口量节节攀升,目前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众多国家的市场占有量名列前茅,并且其海外销售服务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玉柴集团对东盟国家的技术与设备输出除了依托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以外,企业自身的品牌传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与政府截然不同,企业传播可能达不到政府传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不像社会组织那样能够拥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传播,意识形态色彩较弱,有十分具体的传播内容,无疑也能弥补政府传播和社会组织传播内容的不足。除每年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外,玉柴集团早年还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媒介渠道,针对东盟国家进行广告宣传,以提升品牌在东盟国家的享誉度。
  媒体的助力不仅拓宽了企业打入外国市场的渠道,更有效地对外传播了本国的先进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流动景观:景观互动全面展开
  2014年以后,中国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媒体景观与渠道建设对人员流动与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对外传播增进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广西多家媒体联合向东盟国家推广广西的特色民族文化。平面媒体方面,《广西日报》东盟专版与《荷花》杂志均设有大量介绍广西民族文化的栏目。电视方面,广西卫视于2016年3月19日起播出百集电视专题片《广西故事》,每周六晚21:20在广西卫视首播,同时在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国际频道、新闻频道滚动重播。《广西故事》以广西歷史文化和旅游事业为主线,宣传和展现广西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另外,依托新媒体技术,广西媒体还开设了众多面向东盟介绍广西的网站,如专注于对东盟国家进行传播的“北部湾在线”,该网站采用中、英、越、泰四种语言,全面介绍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资讯。广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以及与东盟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依托自身地理位置及多元民族文化的优势,传播广西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东盟国家的人们认识到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共性。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从政府的一枝独秀,到政府、民间、企业交往的多路并举,双方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广西媒体的对外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了东盟留学生赴桂留学。东盟博览会召开以后,东盟国家来桂留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东盟在华的留学生有1/5在广西就学。文化的共通和地缘、族群的亲近,使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产生认同与共鸣。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人文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民意支撑。
  (二)黄金大通道促进外贸繁荣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5年开始,广西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总值大幅增长,相较于2014年,增幅超过50%。2016年增长幅度更为明显,是2015年的6倍之多。   外贸繁荣的背后离不开渠道的拓建。广西“十三五”的发展目标之一即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北部湾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航空)应运而生。北部湾航空立足广西,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发展,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颗棋子。成立之初,北部湾航空就制定了“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立体交通枢纽,形成覆盖西北亚、东北亚至东南亚的双扇形航线网络,其目标是成为中国对东南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空中枢纽。北部湾航空的加入让广西的空中运力大幅提升,更有效地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往来。
  五、结语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表现出人、机械、货币、影像及观念越发各行其道,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现阶段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全球化流动景观层面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金融景观居于五大景观的中心;其二是媒体景观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对金融景观和人员景观的影响上。阿帕杜莱认为,媒体总是倾向于“以形象为中心,以叙事为基础来描绘现实世界”,媒体描绘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本形式正是异国他乡的人们脑海中的想象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这些原料有助于构造有关他者的叙事,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占有和流动的欲望。⑨媒体景观在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全球化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间的合作与发展不仅需要渠道建设、经贸技术交流等带来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员交流、媒体与观念传播在其中所发挥的“软”助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应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以促进其他景观的发展,从而提升与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互动与交流,是目前亟需考察与思考的重要议题。
  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外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BS16039)的阶段性成果。
  刘晓慧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樊荣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杨姣:《1949-1990:云南对东南亚的传播交流史》,《文化与传播》2015年第3期。
  ②郁青:《阿帕杜萊的全球化理论初探》,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外经贸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侨务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周娟:《阿帕杜莱的全球文化景观论》,《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⑥游婷婷:《阿尔君·阿帕杜莱“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维度”初探——以鄂尔多斯为案例分析》,《美与时代(上)》2014年第2期。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广播电视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⑧Menon N,“Book Reviews : Arjun Appadurai,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Indian Economic & Social History Review, Vol.36, No.2,1999.
  ⑨Appadurai A,Modernity al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p. 36.
  责编:李倩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全球舆论的新格局、新变化,为国际传播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问题。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力图“在全球发现中国”,《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一书作出了创新努力。该书以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创新和跨语际传播为线索,基于国别、区域和全球的交叉视野和量化实证方法,对中国思想的当代国际传播、媒介话语建构、观念表达、传播效果和实践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基于理论语境,为当代国际传播研究奠定了两种基调: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主流媒体围绕“一带一路”的传播行为,是中国通过区域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话语实践。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短视频为例,主流媒体以概念聚合与复合型的叙述者实现宏大叙事,以概念分解与具象化的叙事场景实现微叙事,二者共同完成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通过收编“拼贴”与“戏仿”两种大众文化和亚文化表征手段,主流媒体分别完成丝路文化的视听符号意指实践,以及跨文化符号表征的丝路想象
期刊
【内容提要】在国际传播中,主流媒体对于他国主题的报道与主要受众群体态度相互交织影响,形成舆论场。中韩虽为友好近邻,但因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国际政治等种种原因,韩国媒体中的涉华负面报道常在新媒体舆论场中成为热点话题。准确了解韩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进一步研究和剖析韩国媒体对韩国大众认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将为我国对外传播、特别是对韩国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从对韩国三大主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除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成熟,还有海外读者与中国网络文学读者通过互联网的共享资源。互联网以快捷的文化交流使国内外网络文学读者共享同一个资源成为了可能,在如此共享下,中国网络文学的“走出去”日益加快,呈现出了加强机器翻译、IP改编输出等新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 全球化 共享 标签  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
期刊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新型全球治理观念从被提出至今,已经实现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型世界观、内化为中国的自有观念两大跃升,正处于成为国际共有观念的演化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有观念的主要困难在于关键少数国家的态度含糊和普遍多数国家的内化程度不够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成为国际共有观念,必须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打通国际传播中阻梗的关键环节,拓展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
期刊
【内容提要】构建中央-地方各级联动,多主体、立体式国际传播格局,是全面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实效的关键一环。考虑到基层媒体创新与地方国际传播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应从中央-地方国际传播主体格局的优化、地方主体的角色定位、地方传播系统的自我调适以及经验总结和路径构建等方面,全面审视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的现状、趋势和路径,为国家整体外宣战略贡献地方媒体力量。  【关键词】国际传播 基层媒体 地方传播主体 格局优
期刊
【内容提要】每年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是新闻领域一场“年度报道大戏”。媒体可在会前加强策划、嫁接热点;会中通过“散装”变“拼盘”、提高站位、观察新气象等方式写就特色创意稿件;会后延伸热点,为全国两会做铺垫和预热。通过发力“台前幕后”三个阶段,做好地方两会报道。  【关键词】地方两会 新闻报道 台前幕后  地方两会报道是一座新闻富矿,对于各媒体尤其是全国性媒体的地方分支机构而言,是易出精品力作、投入产出
期刊
【内容提要】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在实现顶层总体设计的同时,需要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外传播实践,展现中国抗疫行动的不同面向。基于对2020年抗疫报道经验的反思,以及对官方媒体、留学生自媒体和专业媒体海外版抗疫报道的话语分析发现,不同媒介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能够与主流政治话语实现接合,同时基于自身特点对“话语包裹”进行建构,但总体仍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缺乏协同传播。对外传播的过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新时代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日渐显露并得到重视。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更新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北京坊是北京城市更新项目中比较成功的一例。它以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为指引,汇聚各类文创内容,顺应文创街区消费升级需求,充分挖掘业态特色,用文化和创意提升街区品质,将项目建设成为文化元素与商业氛围
期刊
讨论人:  肖 珺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跨文化传播研究》副主编  张 磊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传播》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唐佳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跨文化传播研究》编辑  【内容提要】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更多地立足人类自由交往的需要与实践,通过经验研究揭示不同跨文化情境中保持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可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