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我的小屋里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q516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候鸟死在迁徙的途中
  一只候鸟死在迁徙的途中
  它的最后几声鸣叫 悬在浑浊的半空
  疲惫的羽毛如纷扬的雪绒花
  沉入大地 成为不复被人记起的泥土
  它没有安详地过完这个冬日
  没有把远离鸟群的悲凉的孤独
  以飞翔的形式 向飘升的灵魂表达
  它是一个纯粹的旅者 也是一个
  悲壮的殉道者 在反复迁徙的命运中
  它的故乡是寒冷的北方 也是温暖的南方
  它总是年复一年 来回往返
  把家筑在漂泊的途中
  直至把卑微的生命
  拉成一条南北对接的直线
  直至把死亡的天空 推向高远
  也没有寻觅到家的方向 家的所踪
  太阳照在我的小屋里
  此刻,我渐渐被笼罩在太阳的金黄之中
  我躺在阳光照耀的床榻上
  像一尊镀金的卧佛
  现在是早晨八时
  我却俨然进入人生的暮年
  我安然入梦。作着无边的遐想
  想像某些过往的人和事
  想像其中一些无法抹去的细节
  当黎明如期来临
  丝丝缕缕的阳光一点点渗入我的体内
  我内心的黑暗却在太阳的光辉之中
  沉入另一个无边的夜
  从打工者到打工者
  我从来没有好好打量过这个刺耳的词
  打工者,在祖辈传统的眼光里
  它从来不是一个什么
  让人光宗耀祖的词汇
  在都市人群中
  也只能代表卑微和奔忙的身影
  它只能在打工者和打工者之间
  相互珍惜,相互取暖
  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似乎与我无关
  囊中羞涩是我挥不去的痛
  廉租房,我租不起
  廉价房限价房,我买不起
  我还是蜗居在八人一间的集体宿舍
  来得具体和实际
  尽管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
  如一只蚂蚁在木架床上爬上爬下
  尽管我绻缩的身子
  总是与狭小的床抢夺空间
  甚至挤压在城市的边缘
  成为一张随风飘荡的纸屑
  当2008年1月1日。作为一种福音
  成为媒体轮番报道的字眼
  我不知道这是一块维权的界碑
  还是一堵夺命的城墙
  当新劳动合同法成为老板随意摆弄的
  字眼
  工龄归零的圈套一道道地
  套住我微弱的呼吸
  但我不想抗争也无法抗争
  这至少比提前终止合同来得温情和友善
  我只是一个习惯奔波在城市街头
  习惯操劳在流水上和机器 鸣声中的
  卑微的打工者
  从打工者到打工者
  这或许是我一生逃不脱的宿命
  所有滋长的奢望
  只能让人想起西边升不起的太阳
  倾听一种花开的声音
  向阳的山坡上正铺展着万千诗意
  满山遍野撒满心灵的碎银
  好日子从春天的树枝上高挂
  在灿烂的阳光下变得更加灿烂
  穿行在重重的花海之中
  倾听一种花开的声音
  倾听一首激越的花的奏鸣曲
  希冀与想象在春日的山岗一起开放
  完美地完成醉人的表达
  微风中,所有的花丛在摇曳
  像一团晃动的旋风
  在我的眼里搅起漫天风暴
  在色彩与色彩之间
  我看到了春天四处播洒的信息
  也看到了秋天将要献出的最殷实的果实
  一种花,在天空和大地中恣意盛开
  一种花,在生命里飘香
  如音乐一样流淌
  一切从抒情开始吧
  其实,不用等到春暖花开
  所有花开的声音一样温暖心灵
  所有拔节的姿势,完美的造型
  永远都枝繁叶茂在我四季如春的心里
  倾听一种花开的声音
  我是一个观赏的诗人
  更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
  让我把美丽的花仙子带走
  让我给春天插上翅膀
  在这花开的时节
  向着灵魂的高处飞升
其他文献
在小小的村庄里写诗  这是黔东南最小的一个村  比我写下的汉字还要小  比我简历最小的那个村还要小  缩小比例的村庄,我潜伏了一个世纪  在某座荒芜的牛圈里,写诗  贮满希望和粮食  是谁,呼啸着经过村庄  在这里,耕田种地  种下一粒粒发芽的诗歌  选择留下来,无所谓水土不服  每寸土地留下的脚印  便一一押韵了  从春天走来的老黄牛  精神抖擞,像敲响的战鼓  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  这个小小
期刊
历史不可更改。消逝的不可复活。  以追忆为美。以瞩望为美。  ——题记  似乎一生都在寻找。  从孩童时代开始,她就在寻找美好、新奇和刺激。只是那时她不懂。没有更多的玩伴,她常自问自答。玩泥巴,玩水,乐此不疲。  女孩子玩泥巴,有点野。尽管只是简单的捧起一块泥巴,再狠狠地砸向地面,看着瘫成一团的泥巴,她会开心地大笑。那快乐,也是简单到让阳光嫉妒和吃惊。开始,时光是以寸在挪动。屋前的树也一寸一寸地生
期刊
托格拉艾日克  不测会降临于我们。  譬如沙尘暴,可以吹破草缮的屋顶,令葡萄树停止生长。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白昼是如何度过的。身体里犹如装着炉子,必须忍受它的烧灼。也没有人知道我们的黑夜该如何度过。  蚊虫轰鸣。  而明月,恰好悬在思乡的位置,如镜。三亩枣园是我尘世的生命。在五月,它长出绿胳膊,高举甜蜜的花朵,歌唱晨露,照耀我们黝黑的皮肤。和朴实的脸颊,沾满尘土。  哦,在卷起的尘土中。  看不出我们
期刊
真正的写作是灵魂的一种陪伴  李 菁:很多读者拜读过您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一书,感动于您文中呈现的性情。那么,可否请您谈一谈您所理解的“薄情”与“深情”呢?  雪小禅:薄情与深情都是对于生活的感知,对世间情分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一件绝对的事情,很多看似深情的人,其实也薄情,但有时薄情的人其实也深情,薄情与深情不是两者对立的关系。它的存在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某段时间、某件事情来说的。那些
期刊
曹文轩,著名作家、学者,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天瓢》《青铜葵花》《火印》《蜻蜓眼》等,出版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
期刊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读完很久了,却一直放在床头。因为觉得意犹未尽,有许多内容——沉痛的往事、悲惨的经历、浓重的情感、纯粹的诗学、深湛的思想、广博的爱……所有这些,都需要心(而不是脑),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平抚。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文学纪念碑”丛书中之一种的著作,和该丛书中其他许多著作一样,确乎具有“纪念
期刊
迄今为止,世世代代的作家们都在运用各自的秘技为世界磨镜,建立有关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各种隐喻;与此同时,时代风尚如同帕拉图洞穴中石壁上的幻影,负责提供镜中世界和隐喻的食材。依此推断,生在当代中国的作家是幸运的——此刻的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怪象乱象、腥味儿辣味儿、各色调料颠鸾倒凤。然而,与启发并肩而至的是迷惑、更深的迷惑。五色调料终乃伤身伐命之物,抓不住时代的原生原味,作家的幸运会轻易被迷惑耗散殆尽。
期刊
一  谁也说不清究竟是怎么了,反正这些天,时间有时候过得白驹过隙,有时候过得度日如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究竟是时间背离了轨道还是人的认知悖逆了思维。一切在暗处默默进行着。春天还是哪天的事情,黄风刮过来又刮过去,旧老师还觉得很可笑呢,怎么春天就走得遥遥无期了;夏天,只记得自己穿过一次那套脏兮兮的短袖衫上课,穿了又脱了,脱了又穿了,怎么夏天也跑的无影无踪了;你看,秋天都变形了。大肆的绿色不见了,花不
期刊
戴潍娜,诗人、译者。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参加诗刊社第30届青春诗会,获2014中国·星星诗歌奖年度大学生诗人、现代青年杂志2014年度十大青年诗人。出版诗集《灵魂体操》《面盾》《瘦江南》;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译米克洛什论文集《天鹅绒监狱》《组合与反组合》《格诺二题》《乌力波简史》等。2016年自编自导意象戏剧《侵犯》。  挨 着  神女眠着  像一所栈房,黑话进去住一阵
期刊
姜丰,1970年出生,现任中央电视台欧洲中心站记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温柔尘缘》《西部故事》,小说集《爱情错觉》,诗集《秋水伊人》,选集《情人假日酒店》等。  戴潍娜是谁?一位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哲学系双学位的才女,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研究中世纪到现代语言学专业的硕士,一位写童话、诗歌的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许多社会身份之外,她似乎只是一位有着醇厚知识分子情怀的美丽高知女性,时而在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