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遭遇“成人病”!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黑眼圈、胃炎、颈椎病等,都是中老年人才会有的疾病,但近年来,这些疾病的发病日益低龄化,甚至恶性肿瘤、心肌梗死、中风等一些“杀手”也会袭击孩子!
  据不完全统计,大城市中6~18岁孩子高脂血症患病率为9.6%,高血压患病率为9.4%,肥胖检出率为11.5%,小胖墩中脂肪肝患病率为43.2%……另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很多成年期的慢性病的高发,也与“儿童成人病”的高发有关。
  所以本期,我们特别对日益严峻的“儿童成人病”状况予以关注,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切实重视起来,从现在开始多加防范!
  高血压也成了儿童常见病
  文/ 毛颂赞
  病例1:威威今年6岁,9月1日是他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可是威威一早起来便说自己头痛,妈妈以为是他不想去幼儿园而找的借口。可是,一到幼儿园门口,威威就开始呕吐起来,妈妈赶紧将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威威的收缩压竟高达140!
  病例2:英英今年8岁,是个“小胖墩”。一天上午她在学校上课时,感觉天旋地转,还伴有头痛、眼花、肢体发麻,被急救车送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儿童高血压。
  病例3:斌斌今年11岁,是个是个“小胖墩”。在暑假期间天天打游戏到深夜。最近几天,斌斌常喊头晕,到医院做了体检,没想到确诊为儿童高血压。
  近年来,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以年均0﹒58%的速度增加。北京儿童医院曾对5000名6~18岁的孩子进行血压普查,发现血压偏高者达到9.4%;贵州贵阳5%中小学生患上高血压;一份来自辽宁的统计更让人惊讶——近一成中小学生患有高血压!
  严重危害
  研究证实,血压水平的发展呈现年龄趋向性和“轨迹”现象,即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原发性高血压起源于儿童时期:比如,一个6岁的学龄前孩子的血压对其30岁时的血压有明显预测意义;而学龄期孩子和青少年的血压,可大致预测其50岁时的血压值。有43%的儿童期高血压孩子最终会发展成为成人高血压病人,是成人高血压的“后备军”。成年人的心血管病,根在儿童少年期,祸及一生。因此,高血压的预防也发生了战略性转移,“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已成为业内共识。
  发病原因
  遗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孩子患高血压的概率为45%;如果父母中只有一方患高血压,孩子患高血压的概率为28%;若父母双方均无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仅为3.8%。
  肥胖:肥胖可诱发高血压。因为肥胖儿的身体体积增大了,使代谢总量及身体耗氧量增加,这就需要心脏泵出更多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由于心脏负担明显加重,血压也就随之上升了。有调查发现,肥胖儿高血压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6倍;肥胖对男孩和女孩都十分不利,对女孩血压的影响大于男孩。患高血压的孩子中,50%以上是肥胖儿。
  饮食: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婴幼儿时期的饮食偏咸;而过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糖类,造成营养过剩,也可诱发高血压;另外,如果长期给孩子服用维生素D制品,会使大量钙沉积在肾脏和大血管,引起肾钙化和大血管钙化,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情绪:研究发现,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患高血压的比率是其他同龄孩子的6~8倍。临床中,已有六七岁孩子因迷恋电子游戏而患上高血压的案例。这是由于电子游戏机噪声大,要求操作快捷,孩子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玩游戏的时间过长、过频,也容易诱发高血压。
  防治措施
  定期检测: 儿童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多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睡眠不好等,轻度者虽然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任何症状,但它能在机体内慢慢地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和大脑,正所谓“小年纪,高血压,祸及一生大问题。”而年龄小的患者即使有以上不适症状,也不会准确表达,因此很容易被家长忽略,在门诊也容易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儿童也要定期测量血压,儿童血压检测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检测才可以及早地把隐匿在正常儿童人群中的儿童高血压病患者都查出来。高血压一级预防应从学龄前孩子就开始。美国心脏学会建议,超过3岁的孩子每年都应该测量血压。而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孩子,最好每半年检测一次。肥胖和超重孩子的家长更要特别重视孩子的血压检测。对于4岁以上且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或发育迟缓、肥胖的孩子,如果经常诉说头昏、头晕、心慌,就需要做相关的健康检测,包括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如果发现孩子有浮肿、尿量少或颜色改变等症状,必须及时到医院检查,让高血压尽早远离孩子。
  合理营养:孩子的膳食贵在平衡合理,吃饭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不任性(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平时应注意少给孩子吃洋快餐、甜食和零食;日常饮食宜清淡,要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还要降低动物脂肪和盐的摄入(盐的每日摄入量最好在3克以下)。
  减压减重:在学习上,不宜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努力纠正沉溺电子游戏、迷恋看电视等不良习惯。此外,要帮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孩子主动参加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建议超重孩子要每天坚持1~2小时的体育活动。
  早发现早干预:儿童期的高血压,有65%~80%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等。通过早期检查发现血压异常之后,如果能积极地配合医生,采取对因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多数患儿的血压可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且预后良好。如果这样的措施达6个月仍然没有效果,应在心内科专家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进行治疗。
  

  Tips: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
  2~4岁〉115/75毫米汞柱
  5~9岁〉125/80毫米汞柱
  10~15岁〉135/80毫米汞柱
  当心孩子吃出高脂血症
  文/毛颂赞
  我国内地成人高脂血症患病率已达18.6%,目前约有1.6亿血脂异常者。如此众多的成人高脂血症也往往是由儿童时期发展而来的。
  在我国华南地区,儿童高脂血症者为5.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的专家日前公布了一项北京市近2万人的血脂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儿童高脂血症患病率为9.6%。由于儿童血脂异常往往是在体检检测血脂时才发现的,因此在平时很容易被忽视。
  


  严重危害
  血脂高孩子的血抽出来,放上3~4个小时,上面就会有厚厚一层油,有的马上就会凝固。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和缺血性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加速,从而对身体造成隐匿、逐渐、进行性、器质性或全身性的损害。
  大量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发现血脂代谢紊乱,等他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而步入30岁后,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与健康的同龄人相比,精力和活力都感不足;等他到了40岁,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危险性都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偶尔来袭也不足为奇。工作中如果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排除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必然会明显增加,也许只能活到40岁,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发病原因
  儿童血脂异常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性的,即有家族史、有遗传基因,治疗起来较为困难,药物效果也不是很好。另一种是后天的,即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脂代谢异常。比如吃得太好,长期过多地吃甜食、含糖饮料及动物脂肪食物,长时间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运动过少等,都可使血液中的脂质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肥胖儿有明显的脂代谢紊乱,最容易患高脂血症。
  防治措施
  儿童高脂血症在早期还可以逆转,但进入后期往往就难以逆转了。研究表明,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在10岁左右出现,此时孩子的血液中就存在着高胆固醇水平。如果在儿童期至青少年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下降25%,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生率就可以减少一半。
  重点筛检:如果能及早发现儿童高脂血症,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做好早期预防和药物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血脂异常。以下孩子要注意重点筛检血脂:父母、祖父母中有动脉硬化者;一、二级亲属中有诊断明确的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者;父母亲有高脂血症者。
  “多动、少吃”:即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控制儿童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措施。家长平时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该将注意力在孩子饮食和运动方面多关注一些。由于孩子一般自制力差,因此家长应注意为孩子的平衡膳食把好关。比如,一块炸鸡腿和一份三明治的热能均可以达到371大卡,胆固醇含量分别约为121毫克和103毫克。经常食用必然会导致体重和血中胆固醇的增加。因此,家长要坚持原则,不要心太软,要让孩子多运动并远离洋快餐、自助餐,这是对孩子健康负责。要知道,现在天天带孩子吃洋快餐、自助餐,就等于让他将来天天去医院。
  Tips:儿童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胆固醇≥5.2毫摩/升
  三酰甘油≥1.76毫摩/升
  低密度脂蛋白≥3.38毫摩/升
  高密度脂蛋白≤1.04毫摩/升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血脂水平上下起伏很大,必须多做几次检查,仅依靠一次检测是无法确诊的。
  警惕蛛丝马迹 及早防控儿童糖尿病
  文/毛颂赞
  门诊时有一个姓王的6岁男孩来就诊,近日总是感觉咽喉部干渴,爱喝水,晚上还会尿床。急得家长不知怎么办,到医院求治,医生检查后,确诊孩子得了糖尿病。这下可好了,孩子的爷爷是老糖尿病,结果爸爸妈妈自作聪明,老人孩子同服一种降糖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病不但没有好,反而出现“酮症酸中毒”,幸亏及时抢救,才没有出现生命危险。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都是1型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0~14岁时达到高峰。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1.0~1.6/10万,全球15岁以下孩子每年新增7万名1型糖尿病患儿。目前,儿童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人数的5%,并且每年以3%的幅度上升。儿童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哮喘的儿童第二慢性疾病。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以往14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基本上都是1型糖尿病,而今,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遗传倾向的小胖墩2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尤为明显,发病有逐年急剧上升趋势,这与孩子肥胖、进食过多、运动太少、营养过剩等有关。肥胖是导致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肥胖病史,最小的才6岁!
  严重危害
  糖尿病如果不好好控制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孩子血糖超过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限度,会造成不少葡萄糖随尿液排出。有的重症患儿每天经尿液丢失的葡萄糖可达250克,相当于摄入能量的50%都丢失了。所以,虽然孩子吃得不少,还是会营养不良和发育不良,甚至形成“糖尿病侏儒”。
  另外据统计,目前,儿童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确诊时,已有65.8%有了并发症,例如可并发酮症酸中毒,表明家长们对此病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警觉。酮症酸中毒常表现为多尿、呕吐、腹痛、严重脱水、神情呆滞,甚至发生昏迷(约有1/3孩子因昏迷首次就诊)。由于目前还不能治愈,久病常伴有心脑血管、肾脏、眼睛、足部及神经系统病变,必须靠打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发病原因
  一般来说,儿童糖尿病是由遗传基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生活方式及某些营养素缺乏等)共同作用引起的。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5%,但糖尿病患者子女的患病概率则为8%~10%。另外有研究指出,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47.9/10万,而且也有随年龄增大而上升的趋势。
  防治措施
  及早发现蛛丝马迹:如发现孩子出现突然发热、伴有咳嗽、咽痛、呕吐、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体形消瘦、血压较高、血脂异常、脂肪肝、身材矮小、常有饥饿感、食量增大、原因不明的腹痛、尿有异味且泡沫很多等各种异常时,就要注意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筛查,以便早作诊断、治疗。幼儿园体检时应检查尿糖,尿糖阳性的孩子,或者父母有糖尿病者,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药物治疗:孩子得了1型糖尿病,需要一年365天每天注射胰岛素,终身依赖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儿其体内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偏高,但其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降糖作用(即胰岛素抵抗),可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欠佳时最好采用“口服+注射”联合治疗。
  饮食+运动: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要严格控制饮食,吃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限制高糖食品和含糖饮料,做到定时进食,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粗细粮搭配,牛奶与麦片混合食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生活要规律,经常在上午进行适量运动可促使人体对胰岛素更敏感,对降低血糖更有帮助;平时要加强户外锻炼,以增强孩子免疫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病,因为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制定规范化的随访检测方案:对患儿每天要作2~3次手指头的毛糖测试。医生要每3个月给患儿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检查1次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每年查1次甲状腺功能。每半年或1年检查一次肝功能、肾功能,以了解有无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以利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治疗中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低血糖休克:如果孩子有饥饿、嗳气、呕吐、不安、面色苍白、出汗、胸闷、神志不清、昏倒等,就是低血糖休克。因此,如要外出,应将自制的“糖尿病儿童卡片”放在孩子的衣袋里,上面写有“因糖尿病而丧失意识,发现者请尽快与医生联系,并请在孩子意识尚未完全丧失时,给他服用些糖水”。
  小小年纪就有了黑眼圈
  文/ 时毓民
  近来不少家长询问,为何孩子的眼圈也会发黑(俗称“熊猫眼”)?这种常发生在成人的病态现象为何小孩子身上也会发生呢?
  其实黑眼圈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也不少见,最常见于过敏性疾病、遗传、睡眠不佳等。根据我的观察,儿童哮喘患者中有70%以上有典型的“熊猫眼”。
  发病原因
  遗传:如果孩子的父母或亲属有黑眼圈,那么孩子很可能被遗传哦。由于遗传而导致的黑眼圈,眼圈周围的肌肤天生就比其他部位的皮肤色素深暗,一般呈现暗灰色。
  阳光暴晒:孩子在阳光下玩耍暴晒,也会造成眼部皮肤过量的色素沉着。因为强烈的紫外线会让皮肤的色素移向表层,眼部的皮肤自然也不例外。
  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及湿疹是形成黑眼圈的常见原因。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七八成有黑眼圈,远远超出普通小孩1~2成的黑眼圈比例,且鼻敏感愈严重、鼻炎病史愈长,其黑眼圈会愈大、愈深。因为过敏性鼻炎会造成孩子鼻塞,导致鼻黏膜肿胀,血液循环不良,静脉血液回堵在眼睛周围,加上鼻泪管上下相通,所以过敏性鼻炎的孩子通常也有过敏性结膜炎,如果孩子长期患病,会经常揉鼻子、揉眼睛,黑眼圈颜色因此会越深,面积也越大;慢性鼻炎也会形成黑眼圈,这是因为鼻腔阻塞,导致泪水无法正常地从泪腺流入鼻腔内,致使在夜里睡觉时,眼泪都累积在双眼周围的软组织内,造成黑眼圈现象出现。
  营养不良:如果食物中缺乏营养,或者营养摄入不平衡,也会导致眼周皮肤变暗。
  睡眠:孩子睡眠姿势不正、睡眠不足及过度疲劳也会造成皮肤苍白,致使皮下血液流动看起来更明显,使皮肤色泽变暗。
  防治措施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每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适当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牛奶、禽蛋、水产等;还应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对眼球和眼肌有滋养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含铁食品的摄入,因为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摄入含铁食物的同时应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酸枣、橘子、番茄和绿色蔬菜等,因为维生素C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此外,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嚼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孩子视力的发育,增加眼周围血液循环。目前已证实,常吃细面条、粥一类软食的孩子由于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这是造成视力异常及黑眼圈的一个重要祸根,而常吃硬食者,黑眼圈及视力差的人较少。
  充足的睡眠: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作业,晚9时前要入睡,睡前不要过度兴奋,睡觉要将床头那端抬高10厘米,这样能改变眼底的血液循环,并改善血液的引流,可逐渐减轻黑眼圈的程度。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趴着睡觉,容易使体液流向眼睛。
  多补水:补水应不仅止于面部,眼睛也同样需要水的滋润,保持眼部皮肤的滋润可以减轻黑眼圈。
  眼部按摩:黑眼圈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而造成的,穴位按摩有助于打通血脉:可在孩子的眼周皮肤涂上眼部按摩霜或眼部营养霜,用无名指按四白(下眼眶中内1/3处)、睛明(内眦角内上方)、鱼腰(眉正中)、迎香(鼻翼外侧),每个穴位按压10秒后放松,连续做10次。用中指和无名指(中指放在上眼睑,无名指放在下眼睑)轻轻地由内眦向外眦轻拉按摩,连续10次。
  中药调理:如果只是单纯的黑眼圈,可采用中药调理一下。取赤小豆30克,丹参10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加入红糖,吃豆喝汤;也可用菊花10克,赤芍10克,桑叶10克,生地10克,夏枯草10克,薄荷3克,丹参15克,水煎后,用此汤先熏蒸眼部,再擦洗眼眶。   外敷:苹果含丰富铁质,为眼睛提供大量养分。以两片多汁苹果敷眼约15分钟(也可用毛巾包煮热鸡蛋按摩眼部四周;或用土豆切成薄片,敷在黑眼圈处),可美白黑眼圈处肌肤,改善黑眼圈的状况。
  


  肿瘤袭向孩子
  文/ 时毓民
  肿瘤是成人的病,但近十年来,儿童肿瘤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上升了近10倍。肿瘤已经成为继意外伤害死亡之后,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儿童总死亡率的10.7%! 5岁之前是儿童肿瘤的发病高峰。和成人一样,儿童身体的各系统都能患癌。
  发病原因
  先天因素:许多婴幼儿恶性肿瘤属于先天性和胚胎性的,即父母生育前或母亲怀孕时患有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激素或其他药品,这些感染、刺激均会使母体内的生殖细胞基因突变而发生肿瘤。此外,孕妇腹部如果曾接受放射线照射,如进行X光、同位素、CT检查等,都可能使胎儿的基因发生变异,埋下肿瘤的隐患。
  饮食不当:饮食中脂肪摄入过多,纤维摄入过少;经常摄入腌制食品如咸肉、咸鱼、咸菜,喜食重盐;少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三餐不按时,进食快,喜食烫食;进食含有黄曲霉素的发霉食物;进食发酵的酸菜易引起小儿消化道肿瘤。近年“小胖墩”越来越多,他们喜欢吃洋快餐、膨化食品,喝碳酸饮料,缺乏运动,这容易使体内热量过剩,脂肪堆积,引发多种肿瘤。
  环境污染:孩子长期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是患肿瘤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受着二手烟的危害,烟草本就是多种肿瘤的重要诱因,而孩子的支气管比较直,烟雾更容易直接进入肺泡,再加上孩子自身免疫功能不健全,毒素容易积蓄在体内,因此更容易导致癌症。还有,近些年家庭买房、换房情况较多,家庭装修材料中含有过量的甲醛、苯等化学物质,很容易使敏感的孩子罹患肿瘤。有的父母工作时常要与汽油、橡胶、油漆、化肥、杀虫剂等致癌物质打交道,这些物质就很可能在他们的工作服甚至是体内积聚到一定浓度,再经过亲子间的亲密接触或哺乳转移到孩子身上,大大增加孩子患上肿瘤的概率。
  防治措施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现在不少孩子偏食现象严重,只吃大鱼大肉,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这类孩子今后患肿瘤概率会大大增加。要鼓励孩子吃各类食物,包括谷物与薯类、动物性食品、豆类及其制品、蔬菜与水果及纯热量食品等5大类。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我国膳食中钙普遍缺乏,仅为推荐供应量的一半。而奶类食品含钙量高,并与豆类食品一样,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此外,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与荤油。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防肿瘤的作用。饭菜的比例要适当,避免进食过多脂肪,少吃膨化食品,少喝碳酸饮料,并要养成口味清淡的习惯。
  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应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电离辐射、重金属和装修材料中的苯、甲醛等有毒气体;刚装修完的房子千万不要急于入住,最好在装修完至少3个月以后入住。吸烟的家长应避免在室内吸烟 ,最好的办法是戒烟。
  另外需要警惕的“儿童成人病”
  * 颈椎病
  现状:颈椎病多是因为长期伏案姿势不正确,以致颈椎小关节紊乱,多见于上班族。孩子因为爱动、可塑性强,一般不会患此病。但如今的孩子上网和学习常常过度,致使颈椎病出现了低龄化。
  专家指点:对小年龄孩子多采取保守治疗,要坚持做颈部体操,否则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加重。上网、写作业要定时,持续1个多小时后就要运动运动。
  * 关节炎
  现状:许多人以为关节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寒湿的影响以及遗传等原因,近年来儿童关节炎患者不断攀升。如果孩子在未受外伤的情况下,早晨起床时肢体僵直,平时突然叫膝盖痛,不愿意站立、走路和玩耍,或手指、脚趾、手腕等关节处出现肿胀、疼痛以及有不明原因的扁桃腺发炎、发热或出皮疹等,爸爸妈妈都需引起注意。
  专家指点:虽然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尚未知晓,但爱护关节、预防关节炎也并非没有办法。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可以减少患骨关节炎的危险;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让关节受长期压力也可减少患关节炎的概率。
  * 失眠症
  现状:据了解,现在有将近1/3的孩子有成人“夜生活综合征”的症状。其中,孩子的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儿童健康咨询问题中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主要原因是成人夜生活过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作息。
  专家指点:家长要提高儿童健康睡眠意识。孩子临睡前不能过于兴奋,不要让孩子跟父母一起熬夜,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孩子的智能发育和体格生长。
  * 性早熟
  男童9岁前、女童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即可诊断为性早熟。近年来,性早熟患儿发病率直线上升,女孩居多,超过60%。
  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疾病方面的原因,但饮食和环境因素不可小觑。营养过剩会刺激性发育,研究已经证实中度肥胖儿童就容易出现性早熟。其次,在一些食品、保健品和水果中,可能含有性激素或类似激素的物质,还有少部分孩子由于误服避孕药引起性早熟。另外,如今的环境使孩子有较多的机会目睹有关情爱的场面、画面和书籍,这对性发育也有促进作用。
  性早熟的孩子很多成年后身高偏矮小,而且可能因为自己在体形、外表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情绪,心理负担加重,学习兴趣和成绩下降,认知能力落后于同龄学生,对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心理发育与身体发育极不匹配,生理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自控能力差,发生早恋、早孕、早婚的风险增大,受性侵害的风险也增加。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征象,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平时要注意平衡饮食,荤菜、素菜合理搭配,粗粮、细粮均衡摄入,尤其是已经偏胖、营养过剩的孩子。建议吃天然食物;不吃反季节食物;不喝或少喝饮料;尽量少吃蜂蜜、黄鳝、甲鱼以及催熟的鸡肉等。另外要注意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和适当有氧运动,每天看电视、电脑、玩手机游戏的总体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下。
  新知:儿童用抗生素,成年后心脏遭殃!
  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3~9岁孩子的最新研究表明,成年后心脏代谢指标异常风险增加的程度与儿童期接受抗感染治疗时的年龄有关。儿童期(特别是5岁以下)因病毒性感染住院,或因为其他原因曾接受过量抗生素治疗的话,成年后心脏代谢指标会出现异常,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56%。
  此外,脂肪肝、冠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成人疾病在孩子身上也都时有发生,并有发病率增高的趋势。
  综观这些“儿童成人病”,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大多都是不良生活习惯惹的祸。先天的因素可能暂时无法改变,但是后天养成的生活习惯却是控制在我们手里的。
  寒假马上就要到了,而长假也正是儿童成人病的高发时期。许多孩子因缺少监管,生活愈发失去规律:晚上熬夜,早上睡到中午醒,早餐不吃,主食应付了事,把肚子留着“海吃”零食、饮料……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哦!
其他文献
小姐妹俩洗漱完毕,准备上床。  姐姐问:“妈妈,我今天能抱小栏杆睡觉吗?”  小栏杆是姐姐很喜欢的一个布娃娃。我想都没想就说:“可以啊!”  话音刚落,妹妹尖叫起来:“这是我的小栏杆!给我抱!”  姐姐对妹妹说:“你已经送给我了呀!”  “没有,我没有送给你!”妹妹说。  “你明明送给我了,你说话不算话!”姐姐生气极了。  妹妹说:“这是我的,我没有送给你!我不要送给你!”  “小栏杆到底是谁的?
期刊
在儿童画中,不仅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他们对周围人的一些关系的情绪感受。这些情绪,孩子不一定会在平时对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倾诉,但在绘画中,由于他们在绘画时拥有更加自由的情感表达世界,所以平时不知道用语言怎么表达或者在孩子潜意识里面自己都不太清楚的事情,都会不经意间表达出来。  在儿童画中,有些孩子对自己的情感诉求是很显性地表达在画纸上的,但是有些孩子对家庭、对亲情的情感诉求却是用一种更加隐性的
期刊
大人常用奖励来表达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认同和赞扬,但是什么样的奖励既能带给孩子惊喜和期待,又不让爸爸妈妈大费脑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幼儿园老师、同时也是一位6岁男孩妈妈的分享吧!   贴纸是幼儿园里常用来奖励孩子们的小物品。但大大小小的商店也有各种可爱、精致的卡通贴纸,孩子们很容易让爸爸妈妈帮忙买到。幼儿园的贴纸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受欢迎的程度也大大降低了,甚至有的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奖励贴纸时,还会说
期刊
爸爸时间  爸爸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尤其在3岁以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爸爸更擅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探索广阔、多元的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发明富有创造性的玩法,培养多种技能与能力。爸爸能给予孩子的,是创造力、想象力与行动力。  莫莫最近爱上了出去找小朋友玩。他们一起在小区的游乐场里,疯狂地奔跑、跳跃、爬树……然后,每天都会带伤回来,或摔跤磕破了,或被树枝划伤手,诸如此类。在外面他倒也不哭,回到家我
期刊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每次孩子拿到新的玩具都比较感兴趣,但是玩了没多久就不要玩了,家里的好多旧玩具都闲置着。别怪孩子“喜新厌旧”,他们只是爱探索新鲜的事物而已。那么怎样才能在旧的玩具上发现新的玩法?这就需要动动脑筋,思考怎样“一物多玩”。  比如说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报纸,家里都有一大堆,除了每个月定期回收之外,其实它也可以变身成为孩子的新玩具!报纸有什么好玩的呢?有!只要动动脑筋,能玩出很多新花
期刊
我家有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墙壁上贴了各种充满童趣的画,这些都是儿子跳跳的“大作”。孩子8岁了,年龄不大,但画龄不短,转眼快七个年头了。  涂色:画画的起点  也许是受跳跳爸学画的影响,孩子一岁多时,很喜欢看爸爸像魔术师般变出许多画来。看到孩子喜欢抓笔,我就拿来彩笔、画纸和图画书,先照着卡通人物描出轮廓,然后和他玩“给小动物穿衣裳”的涂色游戏。后来,我给孩子买了个涂色本让他玩。孩子的世界真奇妙,他基
期刊
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修行的过程。孩子的纯净,映照出我们的污浊。孩子的真诚,映照出我们的世故。  最近,先生在微信上陆续加入了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的群,一大帮即将迈入中年的男生,开始大肆回忆少年和童年时期的斑斑劣迹,比如,把深度近视的老师的眼镜藏起来嘲笑他的囧态;自习课无聊地把一根蜡烛燃尽后,再重新捏成一根稍短一点的蜡烛;把小说包上语文课本的书皮在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不做作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
期刊
编者按:每年的11月,西方的感恩节都会如期而至。即使在西方,这个节日也不会像其他节日一样带来蜂拥的商业热潮,而往往是一张寄往远方的卡片,写着满满的祝福,然后烤一个塞满馅料的大火鸡……就是这样简单,却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Melinda有两个孩子,平时,他们家简直就是“谢”不离口,而且绝对是发自肺腑的。   要知道,能发自内心地感谢所有得到的一切,并且将这份感谢表达出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美好
期刊
儿子7岁了,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想要一个小小的生日派对:一个“小黄人”主题的迷你派对,一共只有4个小男生参加……回想他之前的生日,我想到了更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点滴。  儿子1~4岁的生日,都是家人自己庆祝的。为了给他留下独特的记忆,1岁生日时去了水族馆,2岁生日时去了动物园,3岁生日时去了野生动物园,4岁生日时去了北京旅行。而且每次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量争取全部到场。5岁生日,是第一次在加
期刊
我们是小班,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天天,是班级里最小的,因为真的太小了,没什么集体意识,行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也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好玩、好动、好奇心极强,总是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可爱极了!   下面我讲是发生在我和天天之间的故事,或许会对家里有这样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有一些帮助……  “这个太简单了, 我不想做。”  早晨,我带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操场上开展户外活动。当“玩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