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段”的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段落的教学并没有明确的训练要求;另一方面,目前的语文教材对段落训练的安排只是零星出现,于是,不少语文老师误认为段落的训练已不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了。作为衔接低、高年级的中年级阶段,加强段落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
一、总分式段落教学
三年级的重点是抓好自然段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做好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年级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在训练中,要特别关注这个段落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某个主题(或事物、景物)按一定顺序具体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
例如,《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自然段(总分段式)的教学。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把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那句话画出来。学生找到后,我又追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接着我让学生去发现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有的说:“像队长与队员一样。”有的说:“第一句就像个QQ群的管理员,后面都是群里的成员。”……接着我总结:第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板书)。围绕中心句作者又从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五个方面,具体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第一句与后面的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板书),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叫它为“总分段式”。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下课了,操场真热闹啊”说一段话。一开始,学生受二年级写话的影响,说得较为简单:“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啊!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赛跑,有的跳远、还有的打球……”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你能给大家具体描述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这一提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不断补充完善,再现快乐的活动情景。
这样,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物”,学生对“总分”段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这种自然段的教学方法也了然于心。熟悉了“总分”结构,还可以告诉学生,中心句可以放在前面,还可以放在后面,如果放在后面就变成分总结构,还有的段落是总分总的结构。我们可以找几个类似的片段给学生读,也可以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去发现这样的段式,加深印象。
二、过渡式段落的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赵州桥》一课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典型的过渡句式,将前后内容清楚地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过渡句,将其掌握,对全文的理解与把握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就通过对过渡句的剖析来组织语言训练,第一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哪几个方面;第二步,找出过渡句并分析这句话有几个意,思考这两层意思与上下文的关系;第三步,根据过渡句双向扩展。学习上文,讨论“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这个问题;细读下文,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的美观”;最后朗读全文,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一般老师这么教学就结束了,我却发现还有不少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找不出过渡句,或者不会利用过渡句来概括段落或文章的内容。于是,我设计这样两种巩固练习:一是出示一个过渡句,让学生先根据这个句子,推测上下文的内容,再出示原文,对照验证推测,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出示内容并列、递进或转折的两个段落,请学生根据意思补写一个过渡句。通过以上练习,既充分发挥教材是“例子”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过渡句的规律,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了过渡句的运用。
《白鹅》一文在段落的结构与关系上也尤为典型。作者围绕“高傲”,着重写了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是全文的过渡段,整篇文章显示出明显的总分结构,所以,《白鹅》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学习“总分关系”意义段的结构方式;学习过渡句的特征与作用。这样学生可以迁移运用这些操作性强的有关语文学习的知识、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品析感悟构段方式,再进行相应的随文练笔,进行构段方式的迁移,培养片段的构思能力,把段落写得更有条理。此外,对课文中规范、生动、丰富的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再及时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使表达更具体生动。这样聚焦经典语段,搭建从学到用的阶梯,既关注形式,又重视内容,使中年级的语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营造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氛围。
一、总分式段落教学
三年级的重点是抓好自然段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做好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年级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在训练中,要特别关注这个段落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某个主题(或事物、景物)按一定顺序具体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
例如,《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自然段(总分段式)的教学。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把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那句话画出来。学生找到后,我又追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接着我让学生去发现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有的说:“像队长与队员一样。”有的说:“第一句就像个QQ群的管理员,后面都是群里的成员。”……接着我总结:第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板书)。围绕中心句作者又从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五个方面,具体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第一句与后面的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板书),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叫它为“总分段式”。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下课了,操场真热闹啊”说一段话。一开始,学生受二年级写话的影响,说得较为简单:“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啊!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赛跑,有的跳远、还有的打球……”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你能给大家具体描述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这一提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不断补充完善,再现快乐的活动情景。
这样,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物”,学生对“总分”段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这种自然段的教学方法也了然于心。熟悉了“总分”结构,还可以告诉学生,中心句可以放在前面,还可以放在后面,如果放在后面就变成分总结构,还有的段落是总分总的结构。我们可以找几个类似的片段给学生读,也可以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去发现这样的段式,加深印象。
二、过渡式段落的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赵州桥》一课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典型的过渡句式,将前后内容清楚地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过渡句,将其掌握,对全文的理解与把握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就通过对过渡句的剖析来组织语言训练,第一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哪几个方面;第二步,找出过渡句并分析这句话有几个意,思考这两层意思与上下文的关系;第三步,根据过渡句双向扩展。学习上文,讨论“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这个问题;细读下文,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的美观”;最后朗读全文,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一般老师这么教学就结束了,我却发现还有不少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找不出过渡句,或者不会利用过渡句来概括段落或文章的内容。于是,我设计这样两种巩固练习:一是出示一个过渡句,让学生先根据这个句子,推测上下文的内容,再出示原文,对照验证推测,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出示内容并列、递进或转折的两个段落,请学生根据意思补写一个过渡句。通过以上练习,既充分发挥教材是“例子”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过渡句的规律,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了过渡句的运用。
《白鹅》一文在段落的结构与关系上也尤为典型。作者围绕“高傲”,着重写了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是全文的过渡段,整篇文章显示出明显的总分结构,所以,《白鹅》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学习“总分关系”意义段的结构方式;学习过渡句的特征与作用。这样学生可以迁移运用这些操作性强的有关语文学习的知识、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品析感悟构段方式,再进行相应的随文练笔,进行构段方式的迁移,培养片段的构思能力,把段落写得更有条理。此外,对课文中规范、生动、丰富的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再及时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使表达更具体生动。这样聚焦经典语段,搭建从学到用的阶梯,既关注形式,又重视内容,使中年级的语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营造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