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应该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确也是万紫千红诗意盎然。但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课堂老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弊端又不断暴露。现仅以阅读课为例,说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
2.肢解教材。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几年下来,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二)应试主义的功利色彩太浓
1.考点练习式。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机械的练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的情况。
2.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三)形式上的表面繁荣冲淡了学科色彩
1.课堂设计取悦于听众而“荒于嬉”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有些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把猜谜、唱歌、画画、表演……都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一节语文课完全成了班会课、活动课,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
2.教学互动作秀于表面而失于假
比如,课前规定每人要举手几次,小组长负责统计;什么样的问题由哪些人回答;怕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让学生过于充分地预习,结果学生课外时间遍查资料,照搬答案等等。结果有的课上老师提问,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已经回答3次了”、“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是李毛毛回答的”……事先安排的“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的表面活跃,完全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关闭了学生的心窗,他们不再去思考,去质疑,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3.课堂评价定位于表面而“毁于随”
如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并不稀罕。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因而意义不大。小奖牌小奖品也悄然进入课堂,色彩艳丽、种类繁多,既打断教学思路、破坏教学氛围、污染教室环境,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
(四)师生阅读量少,严重影响了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刻
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的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虽然新课标明确推荐了初中生必读书目,但许多学生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
教师的课外阅读不够。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所以常常有的老师不给教参就读不懂文章,不给参考答案就不敢评讲试卷。
二.让语文阅读教学归真返朴
(一)念好“真”经,认清“真”容
所谓“真”经,就是新课程标准,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而认清“真”容,就是认清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新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目标,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实践这些要求,教师就不会“独霸讲台”;领会“以人为本”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就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极强的实践性,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追求既“实”且“简”的课堂教学
1.“朴”就是“实”
读得实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确,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能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语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然,“让学生自己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要学生去读,而是实实在在地读,这个“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每次“读”都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归纳,允许学生对一篇文章多元地、多义地理解,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
练得扎实。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就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就要主动讲解。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性才能彰显出来。课堂上,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朴”也就是“简”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不必每一节课都刻意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动辄罗列三条四条。目标要相对单一,且容易达成。
教学环节简洁自然。体现板块意识,各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层递性,循序渐进,衔接自然。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自学质疑、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形式,力求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教师的讲解点拨,务必精练准确,不要重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的问题。
教学手段简化实用。一张嘴、一支笔的课堂教学最原始,也最有生命力,照样可以体现、落实新课标。教学媒体要简单方便,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锦上添花,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作秀。不要一拿到课文就动不动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影响课堂教学,成为累赘。
教学语言简练明确。教师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简练,有启发性,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提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在“求真”、“务实”、“倡简”上下功夫,做好语文课堂“咬文嚼字、培养语感、揣摩写法、领悟神韵”的本职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
王锦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
2.肢解教材。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几年下来,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二)应试主义的功利色彩太浓
1.考点练习式。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机械的练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的情况。
2.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三)形式上的表面繁荣冲淡了学科色彩
1.课堂设计取悦于听众而“荒于嬉”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有些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把猜谜、唱歌、画画、表演……都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一节语文课完全成了班会课、活动课,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
2.教学互动作秀于表面而失于假
比如,课前规定每人要举手几次,小组长负责统计;什么样的问题由哪些人回答;怕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让学生过于充分地预习,结果学生课外时间遍查资料,照搬答案等等。结果有的课上老师提问,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已经回答3次了”、“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是李毛毛回答的”……事先安排的“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的表面活跃,完全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关闭了学生的心窗,他们不再去思考,去质疑,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3.课堂评价定位于表面而“毁于随”
如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并不稀罕。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因而意义不大。小奖牌小奖品也悄然进入课堂,色彩艳丽、种类繁多,既打断教学思路、破坏教学氛围、污染教室环境,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
(四)师生阅读量少,严重影响了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刻
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的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虽然新课标明确推荐了初中生必读书目,但许多学生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
教师的课外阅读不够。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所以常常有的老师不给教参就读不懂文章,不给参考答案就不敢评讲试卷。
二.让语文阅读教学归真返朴
(一)念好“真”经,认清“真”容
所谓“真”经,就是新课程标准,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而认清“真”容,就是认清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新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目标,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实践这些要求,教师就不会“独霸讲台”;领会“以人为本”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就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极强的实践性,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追求既“实”且“简”的课堂教学
1.“朴”就是“实”
读得实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确,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能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语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然,“让学生自己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要学生去读,而是实实在在地读,这个“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每次“读”都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归纳,允许学生对一篇文章多元地、多义地理解,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
练得扎实。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就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就要主动讲解。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性才能彰显出来。课堂上,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朴”也就是“简”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不必每一节课都刻意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动辄罗列三条四条。目标要相对单一,且容易达成。
教学环节简洁自然。体现板块意识,各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层递性,循序渐进,衔接自然。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自学质疑、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形式,力求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教师的讲解点拨,务必精练准确,不要重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的问题。
教学手段简化实用。一张嘴、一支笔的课堂教学最原始,也最有生命力,照样可以体现、落实新课标。教学媒体要简单方便,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锦上添花,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作秀。不要一拿到课文就动不动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影响课堂教学,成为累赘。
教学语言简练明确。教师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简练,有启发性,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提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在“求真”、“务实”、“倡简”上下功夫,做好语文课堂“咬文嚼字、培养语感、揣摩写法、领悟神韵”的本职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
王锦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