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归真返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应该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确也是万紫千红诗意盎然。但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课堂老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弊端又不断暴露。现仅以阅读课为例,说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
  2.肢解教材。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几年下来,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二)应试主义的功利色彩太浓
  1.考点练习式。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机械的练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的情况。
  2.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三)形式上的表面繁荣冲淡了学科色彩
  1.课堂设计取悦于听众而“荒于嬉”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有些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把猜谜、唱歌、画画、表演……都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一节语文课完全成了班会课、活动课,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
  2.教学互动作秀于表面而失于假
  比如,课前规定每人要举手几次,小组长负责统计;什么样的问题由哪些人回答;怕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让学生过于充分地预习,结果学生课外时间遍查资料,照搬答案等等。结果有的课上老师提问,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已经回答3次了”、“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是李毛毛回答的”……事先安排的“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的表面活跃,完全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关闭了学生的心窗,他们不再去思考,去质疑,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3.课堂评价定位于表面而“毁于随”
  如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并不稀罕。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因而意义不大。小奖牌小奖品也悄然进入课堂,色彩艳丽、种类繁多,既打断教学思路、破坏教学氛围、污染教室环境,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
  (四)师生阅读量少,严重影响了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刻
  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的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虽然新课标明确推荐了初中生必读书目,但许多学生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
  教师的课外阅读不够。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所以常常有的老师不给教参就读不懂文章,不给参考答案就不敢评讲试卷。
  二.让语文阅读教学归真返朴
  (一)念好“真”经,认清“真”容
  所谓“真”经,就是新课程标准,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而认清“真”容,就是认清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新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目标,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实践这些要求,教师就不会“独霸讲台”;领会“以人为本”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就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极强的实践性,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追求既“实”且“简”的课堂教学
  1.“朴”就是“实”
  读得实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确,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能感受课文的意境,感受语言,感受思想,感受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然,“让学生自己读”,并不是随随便便地要学生去读,而是实实在在地读,这个“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每次“读”都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归纳,允许学生对一篇文章多元地、多义地理解,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
  练得扎实。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就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就要主动讲解。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性才能彰显出来。课堂上,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朴”也就是“简”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不必每一节课都刻意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动辄罗列三条四条。目标要相对单一,且容易达成。
  教学环节简洁自然。体现板块意识,各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层递性,循序渐进,衔接自然。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自学质疑、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形式,力求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教师的讲解点拨,务必精练准确,不要重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的问题。
  教学手段简化实用。一张嘴、一支笔的课堂教学最原始,也最有生命力,照样可以体现、落实新课标。教学媒体要简单方便,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锦上添花,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作秀。不要一拿到课文就动不动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影响课堂教学,成为累赘。
  教学语言简练明确。教师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简练,有启发性,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提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在“求真”、“务实”、“倡简”上下功夫,做好语文课堂“咬文嚼字、培养语感、揣摩写法、领悟神韵”的本职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
  
  王锦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文以意为先”,一篇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徒有躯壳而已。在写作过程中,文章所写的内容甚至谋篇布局、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与立意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中考作文对立意有什么样的要求?又该掌握哪些立意的方法呢?  一.从《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立意的等级要求谈立意技巧  立意技巧从等级要求谈有二:(1)立足基础等级即符合命题意图,立意要明确、集中。既要披沙拣金,选准立意角度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无从下手,看着题目不知如何落笔,对着作文本一二十分钟写不出一个字的大有人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重评讲、轻指导”的现象。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产品”,作文指导课基本就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写,批阅作文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进行一番评讲,把存在的问题说一下,把写得好的作文读一读。长此以往,作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尤其农村中学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课堂的“创新”与新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建议是“随文讲解”,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
语文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即“文化”,从其功能的角度可理解为“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则是“本真语文”倡导的语文教育的文化力。  文化力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在强化语文教育的陶冶性情、引领价值、濡染精神的功能中,在升华学习者的生命意识和文化人格间形成的学力。  一.“文化”的语文学释义是“以文化人”  “文化”是什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编了杨子先生的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原文共有五部分,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编者对该文第四节“恋爱”部分作了删节处理。删掉的文字原文如下:  恋 爱  听说你有了一位还谈得来的“女朋友”了。十八岁正是做彩色梦的年龄。我完全了解十八岁男孩对初恋的憧憬。可是,我也知道十八岁的年龄,对于爱情,会有非常简单的定义。想起感情的生活
目标是行为达成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否具有适切性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预期过高,达成有难度,会做成“夹生饭”,学生吃不下;预期过低,很容易达成,会做成“汤稀饭”,学生吃不饱。因此,如何确定具有较高适切性或较高质量的语文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使语文教学目标具有较高适切性或高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
如何用好例证法?须弄清以下问题:    一、一段完整的例证包括哪些内容?    例如:①1952年,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黑色电扇卖不出去,三万多职工一筹莫展。有一天,一位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并在第二年夏天推出一批淡蓝色的电风扇。市场上立即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  ②电扇的颜色由黑到蓝,看来简单,实际却是一种经营策略的变通。乔治·伊斯曼说过,“色彩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
今天的演讲是在规定的题目之下,题目是“桥梁与窗口”。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在我心中和文学有关的桥。  一.山谷山槽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我在德国的时候,一位汉堡大学的华人老教授送给我一本他的回忆录,其中他写取了一座“桥”,留给我深刻印象。这位教授出身于中国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生在北京长在上海,之后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优越的让人羡慕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一场大面积的政治运动中,他和许多中国知识分
针对中学生目前的写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扰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真的没有米吗?我认为作文之米无处不在。  这里,笔者就以本班级学生两次作文练习《坚守内心的美丽》和《倾听》为例来谈谈如何找到可以下锅的米。  到生活中抓米。生活的写作空间很大,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来自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在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有学生选材于自己的邻居,写一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