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碧霞是我国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先后师从邹文琴教授、金铁霖教授和郭淑珍教授,通过多年来系统的声乐训练和对大量声乐作品的学习和探索,使她同时掌握了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成为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于一身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关键词]中西合璧;吴碧霞;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001-03
吴碧霞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突出贡献中青年知识分子,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中国音协理事,历任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担任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文化部文华奖评委。她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融于一身并获得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曾荣获1992年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优秀歌手奖、1993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奖赛”民族组第二名、1996年参加全国声乐比赛获得一等奖等;2000年荣获“中国(广东)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0年荣获“第八届西班牙毕耳巴鄂国际声乐大赛”金奖、2001年荣获第四届“玛纽什科(波兰)国际声乐大赛”第二名, 2002年荣获第十二届 “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等;曾在世界各国举办60余场独唱音乐会,出版15张专辑,两次获得第四届、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参与国外多场歌劇的演出。她演唱的大量声乐作品已成为全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师生演唱示范教材,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歌唱演员和声乐教师。吴碧霞以她极高的音乐天赋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在歌唱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开放思维的歌唱理念
中国声乐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继承中不断融合当代世界声乐文化的精髓,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我们当下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艺术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会进步,声乐艺术亦是如此。“较长时间以来,由于中西方声乐艺术运用的演唱技巧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普遍认为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这两种技能技巧,因此一部分有才华的歌唱者最多也只是蜻蜓点水似地借鉴一下自己熟练掌握(或精通)的一种之外的另一种唱法的技能技巧就罢手,不敢有过多停留。难道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1]她提出了中西方演唱技法差异性的困惑,她决心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打破中西方演唱技法的壁垒。在校学习期间,她同时选修了外国古典作品和河北梆子这两种反差极大的课程,通过艰辛的努力,这两门课程都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使她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她深刻认识到,虽然中西方声乐艺术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只要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掌握两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歌唱方法。从吴碧霞演唱的大量声乐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运用的游刃有余,使两种唱法的契合点高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外声乐作品演唱的思维观念。她演唱的中外声乐作品风格鲜明、语言清晰、情感真挚、气息流畅、声音通透,完美的诠释出中外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她演唱的中国作品《梅花引》《枉凝眉》《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龙船调》《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小河淌水》《长鼓敲起来》《说聊斋》《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共和国之恋》《苗岭的早晨》《玛依拉变奏曲》及歌剧选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五洲人民齐欢笑》等,润腔讲究、声情并茂、韵味独特、意蕴深远;她演唱的外国作品《紫罗兰》《摇篮曲》《舞》《月光》《莉迪亚》《水边》《幸福》《忧郁》《夜莺》《怜悯我,心灵的偶像》《我多么忧愁,优雅的女神》及歌剧咏叹调《笑之歌》《木偶之歌》《我亲爱的爸爸》《主人请听我说》等,无不彰显着她富有艺术修养的灵动声音与作品融为一体,体现出她对外国声乐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她面对中西声乐文化审美的差异,大胆地提出多元唱法的歌唱观念,并付诸于自己演唱的实践之中,这种艺术的创新精神对她后来歌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风格的审美追求
吴碧霞主张歌唱要追求声音的自然属性,而自然的声音,莫过于建立在科学的准则上,她始终将这一审美追求贯穿于教学和演唱之中。1998年,吴碧霞大学毕业时恰逢美国马里兰大学声乐系教授到中国音乐学院讲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歌唱能力,她想在教授讲学中展示自己的演唱,由于她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原本没有资格参加展示,但她努力说服老师并争取到了展示的机会,她为教授唱了一首《茶花女》的咏叹调,受到教授的称赞,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歌唱艺术追求的理想信念。她认为科学的歌唱观念是研习歌唱艺术的关键,“艺术不是需要科学化才美,但美的艺术一定是科学的。任何美好声音的发出,一定是具有其共同的科学准则。”[2]吴碧霞经常与国际国内杰出乐团及艺术家们合作,参加世界各地的重大演出交流活动,曾出演多部歌剧及大型清唱剧。2001年受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邀请赴马德里参加了GalaLirica音乐节;2001年12月应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ARRIAGA歌剧院的邀请成功出演了威尔弟的歌剧《弄臣》中的女主角吉尔达;2002年受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邀请出演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布鲁汗公主》中的布鲁汗公主;同年于法国首演了陈其刚的歌剧作《蝶恋花》;2003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出演了郭文景的歌剧《狂人日记》和《夜宴》;2004年在慕尼黑国际双年歌剧节上首演了瞿小松的歌剧《试妻》中的扇坟女和田氏;2006年参加新加坡华人艺术节;2009年上海国际音乐节首演了声乐随想曲《蝴蝶双飞》;2009年11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部中国原创歌剧《西施》中饰演郑旦;2010年5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主演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和意大利歌剧《贾尼斯基基》等等。在频繁的演唱实践中,使她的演唱日臻成熟。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歌唱声音的统一性,不用刻意、人为地使声音达到自身所要求的效果,切忌卡、挤、压、喊,一定要以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进行歌唱。她善于从民族的历史中去发现审美的不同标准,从而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技巧的解决不在技巧本身,而在于文化、观念和审美上,将歌唱障碍归结于于自身嗓音的局限,或是人体歌唱机能的局限是不全面的。蒙古族的呼麦唱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学,是由于草原文化、观念、审美与其他文化、观念、审美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吴碧霞认为这种差异性可以去弥补、去缩小。2002年9月,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在新加坡滨海文化中心首演,她所扮演的卜鲁罕公主的大段演唱中,混合了蒙古长调和藏族音调的旋律,于是她找到专业的蒙古族歌手一句句的模仿和学唱。她还将演唱蒙古族的“诺古拉”与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经常碰到的“tr”的唱法进行分析对比,在歌唱总体规律上,用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去观察分析中西歌唱艺术的演唱特征,使她的歌唱艺术形成了立足民族、多元并存的审美品格。 三、中西合璧的理论阐释
唱什么象什么,是吴碧霞在歌唱艺术道路上始终坚守的艺术追求。她认为中西歌唱艺术殊途同归,歌唱的呼吸、咬字以及歌唱情绪是中西歌唱中的不变原则;深呼吸为动力的歌唱要求是世界歌唱艺术的统一性原则,并认为在意大利Be canto的歌唱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是最合理有效的深呼吸方法。中西方歌唱的呼吸方法在时空跨界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一致性,她将多位声乐艺术家提出的腹部呼吸的扩张、收缩与中国的“气沉丹田”联系起来,得出了以“丹田”着力点支持吸气肌肉群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理性认识为她演唱中外声乐作品具有较强呼吸控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她在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选段《木偶之歌》的演唱中,如果没有对呼吸的独到见解,是不可能完美展现这首花腔女高音歌曲,她运用深厚的呼吸及独特的花腔嗓音,准确的诠释了这首咏叹调的华丽之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国歌唱审美的普遍价值标准,她将我国歌唱审美标准创新性地运用到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演唱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又是早春》时,她用含蓄的情感和流畅纯净的声音诠释俄罗斯民族所独有的忧郁而又热情的气质,并以回忆为线索,抒发了对生命、青春、爱情、希望以及阳光、森林、眼泪、幸福的感叹与憧憬。那么,国外美声唱法与国内民族唱法有没有本质冲突呢?她的回答是:“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原来我常常会想,现在我正在唱民歌或者现在我正在唱美声。实际上这种不断在你脑海里强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在捆绑着你,阻碍你往前走。在我看来歌唱方法只有一种,就是通畅、舒服、灵活自如,它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歌还是美声。”她认为,当大家不去谈论什么是民歌什么是美声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歌唱了,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不用考虑是什么,只要语言对、把音乐本义唱出来就可以了。吴碧霞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手、眼、身、 法、步”加入到外国作品的演唱中,在别人的质疑和自身的思考中,她接受了自己这一歌唱情感外化于形的表演方式,大大加强了她的音乐感染力,这也使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她坚信,世界各民族的歌唱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但在呼吸、咬字、情感上却呈现出共同的美学原则。“中西方人民在音乐思想根源上具有极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笼统地讲,我们都已了解中国人在音乐表现中追求含蓄、中庸、虚拟的美,而西方则追求真实、直露的美。思想意识的不同,其音乐表现手法就会迥然各异。”[3]她将中国京剧和外国歌剧这两种不同剧种的舞台效果进行充分比较发现,中外各民族间具有虚实对照的音乐表现差别,在歌曲情感表达上中国歌唱艺术追求含蓄、中庸的审美标准,而西方歌唱艺术中追求真实、直露的审美标准。这一歌唱审美的差异性,无疑为她打开西方歌唱艺术之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碧霞在不断的心理建构中,提升了其歌唱艺术的思辨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她成功之后,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她并没有在别人的质疑中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毅然出国深造,充实和提高自己。对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吴碧霞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确实,在声乐的分类上我更希望用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而一再避讳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通、美通、民美等称呼。唱法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自身的局限性,当时大家也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就这么长期沿用了。现在这些提法明显对中国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束缚。”访学回来以后,她更加坚定自己所追求的歌唱境界,无论唱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身体上没有任何别扭的东西。她的体会是,身体从脚到头贯穿起来,没有任何阻拦;与此同时,唇、齿、舌、牙、喉松弛自如地咬字,所有字(中、外)都不妨碍演唱的通畅感,身体在相对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一种上下、左右、前后的对抗,保持兴奋“打开”的状态,非常舒服。无论唱跳音、连音、强音、弱音,无论唱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都能够用这样一种全身“发光”的感觉去完成它,只是不同作品在風格、语言、韵律表现上有所区别。这正是吴碧霞歌唱艺术整体关照理论的最好阐释。她认为,没有哪一个演员可以通过了解器官运动就学会歌唱,因此她更加关注人们在学唱“原生态”民歌的时候,很少谈论技巧,而更多地关注作品产生的环境,需要表现什么样的风格,唱时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如何加入动作表演修饰等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技术就顺带出来了。中外作品的演唱技巧基本是一样的。她认为二者的共同点是呼吸通畅、全身歌唱、咬字轻松自如、字正腔圆。当你做到这一点,就什么都有了。位置也有了,打开也有了,着力点也有了。整个人是通畅的,哪里都没有遮拦,感觉什么都不需要依靠,需要依靠的是整个人。我们不能单独谈论技巧,因为歌唱一定不能脱离语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咬字着力点,发音必须和咬字紧密结合。当你感觉到歌唱达到最佳理想状态的时候,全身紧密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但感觉不到发声器官的存在。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有一切技术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无”的目标———无处不在而又处处不在。这些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观点,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也必将为我国歌唱艺术的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 语
“吴碧霞现象”是我国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她的演唱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使她在中外声乐作品演唱中游刃有余,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著名文化学者李之柔称赞她:“天籁般的歌喉,清纯的心灵、对艺术独到的理念,无不吸引着热爱音乐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我”。西班牙报界称她的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吴碧霞通过多年来不懈的能力和执着的追求,使她同时掌握了中外声乐作品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歌唱思维理念、歌唱审美追求及其理论建树,也必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理性回归。祝愿吴碧霞歌唱艺术之路异彩夺目,艺术青春永驻,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再创辉煌。
注释:
[1]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2.
[2]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3.
[3]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7.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中西合璧;吴碧霞;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001-03
吴碧霞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突出贡献中青年知识分子,繁荣首都文艺事业突出贡献者,中国音协理事,历任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担任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文化部文华奖评委。她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融于一身并获得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曾荣获1992年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优秀歌手奖、1993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奖赛”民族组第二名、1996年参加全国声乐比赛获得一等奖等;2000年荣获“中国(广东)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0年荣获“第八届西班牙毕耳巴鄂国际声乐大赛”金奖、2001年荣获第四届“玛纽什科(波兰)国际声乐大赛”第二名, 2002年荣获第十二届 “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等;曾在世界各国举办60余场独唱音乐会,出版15张专辑,两次获得第四届、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参与国外多场歌劇的演出。她演唱的大量声乐作品已成为全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师生演唱示范教材,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歌唱演员和声乐教师。吴碧霞以她极高的音乐天赋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在歌唱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开放思维的歌唱理念
中国声乐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继承中不断融合当代世界声乐文化的精髓,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我们当下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艺术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会进步,声乐艺术亦是如此。“较长时间以来,由于中西方声乐艺术运用的演唱技巧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普遍认为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这两种技能技巧,因此一部分有才华的歌唱者最多也只是蜻蜓点水似地借鉴一下自己熟练掌握(或精通)的一种之外的另一种唱法的技能技巧就罢手,不敢有过多停留。难道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异吗?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1]她提出了中西方演唱技法差异性的困惑,她决心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打破中西方演唱技法的壁垒。在校学习期间,她同时选修了外国古典作品和河北梆子这两种反差极大的课程,通过艰辛的努力,这两门课程都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使她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她深刻认识到,虽然中西方声乐艺术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只要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掌握两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歌唱方法。从吴碧霞演唱的大量声乐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运用的游刃有余,使两种唱法的契合点高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外声乐作品演唱的思维观念。她演唱的中外声乐作品风格鲜明、语言清晰、情感真挚、气息流畅、声音通透,完美的诠释出中外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她演唱的中国作品《梅花引》《枉凝眉》《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龙船调》《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小河淌水》《长鼓敲起来》《说聊斋》《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共和国之恋》《苗岭的早晨》《玛依拉变奏曲》及歌剧选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五洲人民齐欢笑》等,润腔讲究、声情并茂、韵味独特、意蕴深远;她演唱的外国作品《紫罗兰》《摇篮曲》《舞》《月光》《莉迪亚》《水边》《幸福》《忧郁》《夜莺》《怜悯我,心灵的偶像》《我多么忧愁,优雅的女神》及歌剧咏叹调《笑之歌》《木偶之歌》《我亲爱的爸爸》《主人请听我说》等,无不彰显着她富有艺术修养的灵动声音与作品融为一体,体现出她对外国声乐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她面对中西声乐文化审美的差异,大胆地提出多元唱法的歌唱观念,并付诸于自己演唱的实践之中,这种艺术的创新精神对她后来歌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风格的审美追求
吴碧霞主张歌唱要追求声音的自然属性,而自然的声音,莫过于建立在科学的准则上,她始终将这一审美追求贯穿于教学和演唱之中。1998年,吴碧霞大学毕业时恰逢美国马里兰大学声乐系教授到中国音乐学院讲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歌唱能力,她想在教授讲学中展示自己的演唱,由于她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原本没有资格参加展示,但她努力说服老师并争取到了展示的机会,她为教授唱了一首《茶花女》的咏叹调,受到教授的称赞,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歌唱艺术追求的理想信念。她认为科学的歌唱观念是研习歌唱艺术的关键,“艺术不是需要科学化才美,但美的艺术一定是科学的。任何美好声音的发出,一定是具有其共同的科学准则。”[2]吴碧霞经常与国际国内杰出乐团及艺术家们合作,参加世界各地的重大演出交流活动,曾出演多部歌剧及大型清唱剧。2001年受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邀请赴马德里参加了GalaLirica音乐节;2001年12月应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ARRIAGA歌剧院的邀请成功出演了威尔弟的歌剧《弄臣》中的女主角吉尔达;2002年受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邀请出演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布鲁汗公主》中的布鲁汗公主;同年于法国首演了陈其刚的歌剧作《蝶恋花》;2003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出演了郭文景的歌剧《狂人日记》和《夜宴》;2004年在慕尼黑国际双年歌剧节上首演了瞿小松的歌剧《试妻》中的扇坟女和田氏;2006年参加新加坡华人艺术节;2009年上海国际音乐节首演了声乐随想曲《蝴蝶双飞》;2009年11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部中国原创歌剧《西施》中饰演郑旦;2010年5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主演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和意大利歌剧《贾尼斯基基》等等。在频繁的演唱实践中,使她的演唱日臻成熟。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歌唱声音的统一性,不用刻意、人为地使声音达到自身所要求的效果,切忌卡、挤、压、喊,一定要以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进行歌唱。她善于从民族的历史中去发现审美的不同标准,从而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技巧的解决不在技巧本身,而在于文化、观念和审美上,将歌唱障碍归结于于自身嗓音的局限,或是人体歌唱机能的局限是不全面的。蒙古族的呼麦唱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学,是由于草原文化、观念、审美与其他文化、观念、审美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吴碧霞认为这种差异性可以去弥补、去缩小。2002年9月,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在新加坡滨海文化中心首演,她所扮演的卜鲁罕公主的大段演唱中,混合了蒙古长调和藏族音调的旋律,于是她找到专业的蒙古族歌手一句句的模仿和学唱。她还将演唱蒙古族的“诺古拉”与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经常碰到的“tr”的唱法进行分析对比,在歌唱总体规律上,用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去观察分析中西歌唱艺术的演唱特征,使她的歌唱艺术形成了立足民族、多元并存的审美品格。 三、中西合璧的理论阐释
唱什么象什么,是吴碧霞在歌唱艺术道路上始终坚守的艺术追求。她认为中西歌唱艺术殊途同归,歌唱的呼吸、咬字以及歌唱情绪是中西歌唱中的不变原则;深呼吸为动力的歌唱要求是世界歌唱艺术的统一性原则,并认为在意大利Be canto的歌唱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是最合理有效的深呼吸方法。中西方歌唱的呼吸方法在时空跨界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一致性,她将多位声乐艺术家提出的腹部呼吸的扩张、收缩与中国的“气沉丹田”联系起来,得出了以“丹田”着力点支持吸气肌肉群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理性认识为她演唱中外声乐作品具有较强呼吸控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她在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选段《木偶之歌》的演唱中,如果没有对呼吸的独到见解,是不可能完美展现这首花腔女高音歌曲,她运用深厚的呼吸及独特的花腔嗓音,准确的诠释了这首咏叹调的华丽之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国歌唱审美的普遍价值标准,她将我国歌唱审美标准创新性地运用到外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演唱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又是早春》时,她用含蓄的情感和流畅纯净的声音诠释俄罗斯民族所独有的忧郁而又热情的气质,并以回忆为线索,抒发了对生命、青春、爱情、希望以及阳光、森林、眼泪、幸福的感叹与憧憬。那么,国外美声唱法与国内民族唱法有没有本质冲突呢?她的回答是:“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原来我常常会想,现在我正在唱民歌或者现在我正在唱美声。实际上这种不断在你脑海里强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在捆绑着你,阻碍你往前走。在我看来歌唱方法只有一种,就是通畅、舒服、灵活自如,它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歌还是美声。”她认为,当大家不去谈论什么是民歌什么是美声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歌唱了,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不用考虑是什么,只要语言对、把音乐本义唱出来就可以了。吴碧霞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手、眼、身、 法、步”加入到外国作品的演唱中,在别人的质疑和自身的思考中,她接受了自己这一歌唱情感外化于形的表演方式,大大加强了她的音乐感染力,这也使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她坚信,世界各民族的歌唱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但在呼吸、咬字、情感上却呈现出共同的美学原则。“中西方人民在音乐思想根源上具有极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笼统地讲,我们都已了解中国人在音乐表现中追求含蓄、中庸、虚拟的美,而西方则追求真实、直露的美。思想意识的不同,其音乐表现手法就会迥然各异。”[3]她将中国京剧和外国歌剧这两种不同剧种的舞台效果进行充分比较发现,中外各民族间具有虚实对照的音乐表现差别,在歌曲情感表达上中国歌唱艺术追求含蓄、中庸的审美标准,而西方歌唱艺术中追求真实、直露的审美标准。这一歌唱审美的差异性,无疑为她打开西方歌唱艺术之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碧霞在不断的心理建构中,提升了其歌唱艺术的思辨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她成功之后,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她并没有在别人的质疑中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毅然出国深造,充实和提高自己。对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吴碧霞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确实,在声乐的分类上我更希望用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而一再避讳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通、美通、民美等称呼。唱法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自身的局限性,当时大家也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就这么长期沿用了。现在这些提法明显对中国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束缚。”访学回来以后,她更加坚定自己所追求的歌唱境界,无论唱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身体上没有任何别扭的东西。她的体会是,身体从脚到头贯穿起来,没有任何阻拦;与此同时,唇、齿、舌、牙、喉松弛自如地咬字,所有字(中、外)都不妨碍演唱的通畅感,身体在相对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一种上下、左右、前后的对抗,保持兴奋“打开”的状态,非常舒服。无论唱跳音、连音、强音、弱音,无论唱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都能够用这样一种全身“发光”的感觉去完成它,只是不同作品在風格、语言、韵律表现上有所区别。这正是吴碧霞歌唱艺术整体关照理论的最好阐释。她认为,没有哪一个演员可以通过了解器官运动就学会歌唱,因此她更加关注人们在学唱“原生态”民歌的时候,很少谈论技巧,而更多地关注作品产生的环境,需要表现什么样的风格,唱时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如何加入动作表演修饰等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技术就顺带出来了。中外作品的演唱技巧基本是一样的。她认为二者的共同点是呼吸通畅、全身歌唱、咬字轻松自如、字正腔圆。当你做到这一点,就什么都有了。位置也有了,打开也有了,着力点也有了。整个人是通畅的,哪里都没有遮拦,感觉什么都不需要依靠,需要依靠的是整个人。我们不能单独谈论技巧,因为歌唱一定不能脱离语言,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咬字着力点,发音必须和咬字紧密结合。当你感觉到歌唱达到最佳理想状态的时候,全身紧密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但感觉不到发声器官的存在。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有一切技术都是为了全身歌唱这个“无”的目标———无处不在而又处处不在。这些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观点,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也必将为我国歌唱艺术的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 语
“吴碧霞现象”是我国声乐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她的演唱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使她在中外声乐作品演唱中游刃有余,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著名文化学者李之柔称赞她:“天籁般的歌喉,清纯的心灵、对艺术独到的理念,无不吸引着热爱音乐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我”。西班牙报界称她的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吴碧霞通过多年来不懈的能力和执着的追求,使她同时掌握了中外声乐作品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歌唱思维理念、歌唱审美追求及其理论建树,也必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理性回归。祝愿吴碧霞歌唱艺术之路异彩夺目,艺术青春永驻,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再创辉煌。
注释:
[1]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2.
[2]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3.
[3]吴碧霞.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02):107.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