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种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兴起和普及,使人们对信息技术追求的欲望空前高涨起来。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课堂,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已经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往往容易被忽视 。学生要想学好信息技术课,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是我根據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理念并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培养学生习惯提出的一些见解和感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正文: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洛克提到: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培根也提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务工,而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和难度的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很困难。在我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往往只会画画、打字、网络小游戏等简单软件的操作,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很缺乏;然而对于这门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原因是认为信息技术课是放松心情、愉悦的一节课,最盼望的就是想玩小游戏或自己喜欢的内容。
二、农村初中学生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
首先,学生自身因素。现在初中生,由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溺爱,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和不爱动手动脑,平时不注意积累的习惯,所以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第二,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有一部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方法与能力教育,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的缺失,以致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三,家庭因素。由于是留守孩子,监护人由于知识上的匮乏,在学习方法上很少教育和指导,以致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让学生懂得这是课堂
让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教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信息技术课
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场
室的要求。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设备,不许携带饮品、食物、磁铁等东西进入
计算机房。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说明原因,这样有助于他们接
受这些规定,并能自觉地遵守。
(二)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要明确学习目的
给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告诉他们要讲究效率的习惯。制定计划和目标时,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定出切实有效的计划和目标,并鼓励学生朝着目标脚踏实地的奋斗,行之有效的完成目标,这样才有成就感。当学生有成就感之后,自然而然的喜欢学习了。
(三)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纠正不正确的习惯
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是学生以后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实基础,要
想让学生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从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计算机,端正坐姿。正确使用输入法,练习指法输入,严禁单手操作。因为,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生因迷恋于网络游戏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只会和计算机进行思想交流,导致最后患上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一)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的习惯。
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样的学习劲头才是可喜的。如果学生都没预习,那么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学生都不理解,课外学生也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当学生不理解的内容积压多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上机练习为主。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让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要把好生和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地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刚接触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1、软件使用方面
软件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但在平时的软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修饰文字格式时,学生经过自学认识了格式菜单中的“字体”按钮。笔者出示打印好的宋体的课题文字,但有些学生喜欢楷体,有些学生喜欢隶书……笔者便让他们自己设计喜欢的字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更为简单的方法——直接单击工具栏“字体”旁的下拉按钮,将课题文字修饰为各种不同的字体。还有的学生不仅设置了字体,而且学会改变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使文字更为漂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我探究的乐趣。
2、网络使用方面
网络的使用,方便了知识的传播,但同样也方便一些有害信息的扩散,如:消极的思想、不负责任的言论、黄色图片或小说、耸人听闻的“新闻”等。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鉴别能力也很差,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危害,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信息技术课,在当前的情况下,除了一般的教学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负责任的使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
3、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
农村现在也有许多网吧,学生们非常喜欢到网吧中玩游戏。这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把学生的智力开发寓教育于课堂游戏之中。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切入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青少年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认知化”计算机教学。 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没碰过电脑,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就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作為教师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我在网上找到了《金山打字通》这个电脑打字学习软件,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通过游戏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练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
(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之前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五) 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会学习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有雷同性,如各种软件的打开和关闭,软件的安装,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用法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无师自通,从而能够避免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教师讲课时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敢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而不是束缚学生想象的枷锁。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一点尝试,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正文: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洛克提到: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培根也提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务工,而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和难度的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很困难。在我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往往只会画画、打字、网络小游戏等简单软件的操作,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很缺乏;然而对于这门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原因是认为信息技术课是放松心情、愉悦的一节课,最盼望的就是想玩小游戏或自己喜欢的内容。
二、农村初中学生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
首先,学生自身因素。现在初中生,由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溺爱,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和不爱动手动脑,平时不注意积累的习惯,所以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第二,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还有一部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方法与能力教育,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的缺失,以致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第三,家庭因素。由于是留守孩子,监护人由于知识上的匮乏,在学习方法上很少教育和指导,以致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让学生懂得这是课堂
让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机房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教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信息技术课
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场
室的要求。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设备,不许携带饮品、食物、磁铁等东西进入
计算机房。在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说明原因,这样有助于他们接
受这些规定,并能自觉地遵守。
(二)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要明确学习目的
给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告诉他们要讲究效率的习惯。制定计划和目标时,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定出切实有效的计划和目标,并鼓励学生朝着目标脚踏实地的奋斗,行之有效的完成目标,这样才有成就感。当学生有成就感之后,自然而然的喜欢学习了。
(三)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纠正不正确的习惯
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是学生以后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实基础,要
想让学生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从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计算机,端正坐姿。正确使用输入法,练习指法输入,严禁单手操作。因为,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生因迷恋于网络游戏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只会和计算机进行思想交流,导致最后患上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一)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的习惯。
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样的学习劲头才是可喜的。如果学生都没预习,那么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学生都不理解,课外学生也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当学生不理解的内容积压多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了。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上机练习为主。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让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要把好生和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地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刚接触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1、软件使用方面
软件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但在平时的软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修饰文字格式时,学生经过自学认识了格式菜单中的“字体”按钮。笔者出示打印好的宋体的课题文字,但有些学生喜欢楷体,有些学生喜欢隶书……笔者便让他们自己设计喜欢的字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更为简单的方法——直接单击工具栏“字体”旁的下拉按钮,将课题文字修饰为各种不同的字体。还有的学生不仅设置了字体,而且学会改变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使文字更为漂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我探究的乐趣。
2、网络使用方面
网络的使用,方便了知识的传播,但同样也方便一些有害信息的扩散,如:消极的思想、不负责任的言论、黄色图片或小说、耸人听闻的“新闻”等。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鉴别能力也很差,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危害,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信息技术课,在当前的情况下,除了一般的教学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负责任的使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
3、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
农村现在也有许多网吧,学生们非常喜欢到网吧中玩游戏。这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把学生的智力开发寓教育于课堂游戏之中。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切入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青少年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认知化”计算机教学。 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没碰过电脑,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就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作為教师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我在网上找到了《金山打字通》这个电脑打字学习软件,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通过游戏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练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
(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之前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五) 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会学习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有雷同性,如各种软件的打开和关闭,软件的安装,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用法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无师自通,从而能够避免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教师讲课时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敢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而不是束缚学生想象的枷锁。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一点尝试,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