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各地不等,总体呈上升趋势.动脉瘤破裂和再破裂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颅内动脉瘤的预后日趋良好,病死率和致残率已逐步下降.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8水平在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中明显升高,通过趋化因子受体途径诱发和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在动脉
髓鞘相关抑制因子是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的主要障碍,其中Nogo—A是少突胶质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抑制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模型中,Nogo—A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针对Nogo—A及其下游通路的治疗措施,能有效促进轴突再生和改善神经结构可塑性,促进功能恢复,为人类脑血管病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为尽量支持新注册护士的学习,使他们的技术得到很快提高,知识和经验得到很快丰富,从而满足临床日益提高的要求。
Alzheimer病(AD)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近的证据表明,髓鞘形成和随后的脱失与AD有关,因为晚期产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独特易损性使髓鞘脱失在AD早期改变中占据核心位置
目的:评价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进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即刻和24h分别行头颅CT检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采用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状态和功能转归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3例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1例死亡。术后90d时,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法测定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动脉粥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的创伤性颅脑损伤领域。作为研究蛋白质整体水平的重要学科,它以其全面性、高通量等特点,为该病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
由于ICU工作的相对特殊性,工作中职业安全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最常见的足感染呼吸道传染疾病和被血源性传染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感染[1].目前由于实施侵入性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多,且存在执行屏障性防护措施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尤其是工作环境的隔离多为封闭式易导致ICU医护人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中,血管增殖相关因子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与血管增殖有关的CD系列因子、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