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思维的浪花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sds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学习,这样更容易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由情入境,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激起思维的层层浪花,提升质的飞越。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教学设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借助各种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课堂不应是沉默的,而是师生畅谈的自由天地,我希望在这样的天地中过得轻松,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更多期待“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以情激趣”这个话题,我想借此谈谈我的创设。
   一、设置悬念,激起思维的浪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是设疑的一种重要方式,悬念能引起人们对某一事物关注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如果我们把这种教学手段使用到语文课堂中,则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习的情趣,这不是我们正希望看到的吗?每天每一堂语文课都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最多的机会是一节课的开端,设悬念于课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把精力引向教学中心。在上白居易《长恨歌》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一开篇我就抛给同学们一连串的问题:“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同学们一下子可热闹了,赶紧投入课本寻找答案,同学之间开始讨论了。这一情境创设,没想到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急切地想知道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二、以课题诱其入境
   文章的题目,是每篇文章的主旨,你可别小看它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或是一个词,它却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思维的浪花激开了,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创设与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能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冲动,有了学习的冲动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就觉得有了无限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如唐代“诗圣”杜甫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描绘的春色,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描绘的春色。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花、草、树、鸟,等等。这一切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快的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所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你们都注意到了吗?仔细阅读课文,领略大好风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距离,从而激起我们热爱大自然。
   三、以情境指导朗读
   所谓“琅琅读书声”,就是指出声、流利地读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能准确、清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运用多媒体播放录音,视频范读等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境,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来。在上《春》时,我先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可惜读不出感情,体会不出那种美的享受。正当孩子们不知所措之时,我立即播放这篇散文的录音和视频,录音朗读者读得恰到好处,声情并茂,甜甜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他们一下子被吸引了,静静地竖起了耳朵。一遍完了,孩子们还希望再来一遍,不过瘾嘛!听着听着,他们也齐声跟着大声朗读起来了,有模有样,这说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读出了春色带来的喜悦和激动。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帮助他们学会了品味语言,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巧妙话题感知课文内容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话充分表明思维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導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感情和发现,主动地和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能力。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知道很多人对吕蒙不了解,所以我先请同学介绍他们所知道的吕蒙,个别学生看课外书较多,对吕蒙有些了解,于是他们互相补充,说:吕蒙是三国东吴的一名大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的吕蒙仅仅只是一介武夫,勇武过人之外,别无他长,你们知道他后来是怎样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这个问题一下子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寻求结果,准确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较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使课堂学习既有效,又富有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心灵鸡汤”的定义:浸透着关爱与挚诚的文字,犹如香浓滚热的鸡汤滋养着饥肠一般。如此解释可谓诱惑十足,然而,当初那个“心灵鸡汤”风靡横行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而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出现的是越来越多“反鸡汤”的言论和文章。一部分人毫不掩饰对于“心灵鸡汤”的厌恶和反感,但这仍然不妨碍部分人对于“鸡汤文”的热烈追捧。   一位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但是
期刊
为期两周的桐乡市“基于文体差异实施文本解读及教学应用的策略研究(初级)”培训结束了,这两周的培训既是疲劳的又是充实、幸福的。因为每天都能让参训老师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此次培训专家队伍阵容强大:有浙江小语理论研究领衔人汪潮教授,有资深教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施燕红,有特级教师陆虹等。从理论层面阐述小学语文文体及文本解读的要义,让参训老
期刊
信息不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当下如何挖掘信息最大应用潜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板书教学,它能成功地将教学课堂转移到课前、课后,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运用熟练度做良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现在很多信息课教学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
期刊
对语文教学,我有过姿态不一的理解。   曾经,我们只把创意当语文。课堂就是奔着不一样的感觉去的,怎么新奇怎么教,怎么有趣怎么来。教学说明文《看云识天气》,让几个学生站上讲台,衣襟上贴着云彩的图案,笑脸盈盈地说着“我是一朵云”。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变成辩论会,“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唇枪舌剑中,学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是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
期刊
不知,易安居士一句潜藏着淡淡忧伤的“绿肥红瘦”,是否撩拨了海棠的心弦?寥寥四字,却将园中海棠被骤雨摧残后叶多花少、绿浓红残的情状描摹得如此通透,直将腐朽化了神奇。   这便是诗人的语言。   她一定知晓海棠不堪一夜风雨的蹂损而残红狼藉,又不忍亲见此景象,于是忐忑着问卷帘之人,一位细腻敏感、简单纯粹的女子跃然于眼前。这般惜花爱花的心事,可有人知否?不禁想到那位红楼惜花人,宁可多费些精力将花埋入花
期刊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运转,而我们中国大地,则在这运转不息中灿然生华:从在翱翔宇宙的“墨子”,到穿梭深海的“蛟龙”;从堪称世界巅峰的珠港澳大桥,到驰骋原野的“复兴号”;从时髦前沿的支付方式,到方便快捷的共享单车;从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到四通八达的物流通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大国的风范。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国能有今日这般辉煌灿烂,离不开勇立潮头、攻坚克难的高科技英雄。为何称他们为英雄?
期刊
眼界有限,然而人的心界无限。譬如自国门打开,国人眼界大开,西学而东渐。民国以后,社会风俗也渐趋文明,磕头改成了作揖,男子头上那油亮的大辫子,今天也只能在鲁夫子的杂文中见个大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蓝灰色的海洋变成了如今五彩缤纷的时装,一座座楼宇“欲与天公试比高”,时代的变化不难看出。   不得不承认,眼界宽了,确实有了些进步。但这几十年的发展,让我愈发疑惑,这是中国吗?是,她仍是我们的母亲,
期刊
一盏台灯,一本心爱的书,便能陪我度過一个美妙神奇的夜晚,读书最有滋味。   读书的滋味很美,一篇清新飘逸的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悟起来意境深远,评起来击掌叫绝,忆起来回味无穷,真是美不胜收。这种美感决不亚于欣赏一幅名画,聆听一首名曲,品尝一道佳肴,享受一场酣梦。书中的字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炫目的光华,实在令人爱不释手。总想再多读一遍,再多看一眼,直至熟读成诵,倒背
期刊
别师妹  欲问归来日,其期不可知。  朝听折柳曲,暮涨蜀山池。  影像难堪忆,音书幸未迷。  奈何长苦闷,清泪满青衣。  与君长袂处,青草亦萋萋。  将语长亭畔,却折杨柳枝。  言归唯恨晚,相送已忧迟。  拭去相思泪,君输妾两滴。  丁酉九月初六黃昏思师妹  红豆何人采,相思总为君。  日出啼新鸟,日落是黄昏。  雁信随风至,鱼书逐水沉。  思人应睹物,睹物便思人。
期刊
春风化雨,夏月蝉歌,秋知落叶,冬去春来。世界看似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但芸芸众生自有其精彩而独特的幕戏上演。活出多样,活得精彩,便可绽放。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机械地重复着一天的生活,只是一天天成果的简单加法,人们容易在不经意间缩短了自己人生的长度,褪去了生活应有的激情与色彩。反观那些把每一天活成花样的人们,笑看人间世态,乐从起起伏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