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可以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内容,并为他们搭建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达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展示。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构建自主和谐课堂,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一、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自主创造学习的氛围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快乐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强烈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平等、轻松、活泼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能够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合作、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且把苹果切掉了一小半,课堂上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来观察,通过不同位置学生的观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看到的是整个苹果,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缺一部分的苹果。于是学生产生了疑惑,最后老师揭开了这个谜底,把苹果一转,学生们才恍然大悟。从学生生活引入新课,简单明了,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燃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并带着这种兴奋投入新的学习。
二、提供开放的学习内容,发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自觉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而要达到这一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读懂学生,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创造学习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例题“某学校把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了五年级两个班,五一班和五二班栽种棵树的比是5﹕4。两个班各应栽种多少棵?”解决此题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1.要求学生审题后,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此题。(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独立列出算式)
2.学生同桌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学生在班内进行学习汇报,同时解释自己的思考方法。
(1)54÷(5+4)=6(棵) 6×5=30(棵) 54-30=24(棵)
想法:先求出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2)54×59 =30(棵) 54-30=24(棵)或54×49 =24(棵)
想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知道把54棵树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五一班植树棵树占5份,五二班植树棵树占4份。即五一班植的棵树占9份中的5份,相当于总棵树的59 ,五二班植树棵树占9份中的4份,相当于总棵树的49 。这种方法是按照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知“1”求几的方法思考的。
(3)54÷(1+45 )=30(棵) 54-30=24(棵)或30×45 =24(棵)
想法:把五一班植树的棵树看做单位“1”,五二班的植树棵树是五一班植树棵树的45 ,已知五一班的(1+ 45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一班的植树棵树,然后再求出五二班的植树棵树。这种方法是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知几求“1”的解题思路。
(4)54÷(1+54 )=24(棵) 54-24=30(棵)或24×54 =30(棵)
想法:把五二班植树的棵树看做单位“1”, 五一班的植树棵树是五二班植树棵树的54 ,已知五二班植树棵树的(1+ 54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二班植树棵树,最后求出五一班植树棵树。
(5)5X+4X=54
想法:用方程解,先设一份数是X棵,那么五一班植树棵树就是5X 棵,五二班植树棵树是4X 棵,一共是54棵。
经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自由地驰骋。
课堂上学生生生互动,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在交流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7,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共汇报了三种解题策略:策略一,通过计算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45°、105°,因此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二,不把三个角的度数都算出来,只是算一个最大角的度数:180°×712 =105°,因为最大角度数为钝角,所以判断为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三,一个角都不算,就知道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因为三个角度数的份数和是12,而最大角占7份,超过了总份数一半,也就是超过了180°的一半,因此判断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从此练习中可知,学生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并能把新旧知识灵活的整合在一起,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锻炼了思维,很好的诠释了“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创建自主创造性的和谐课堂,是生命课堂,是彰显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构建自主和谐课堂,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一、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自主创造学习的氛围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快乐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强烈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平等、轻松、活泼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能够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合作、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且把苹果切掉了一小半,课堂上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来观察,通过不同位置学生的观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看到的是整个苹果,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缺一部分的苹果。于是学生产生了疑惑,最后老师揭开了这个谜底,把苹果一转,学生们才恍然大悟。从学生生活引入新课,简单明了,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燃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并带着这种兴奋投入新的学习。
二、提供开放的学习内容,发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自觉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而要达到这一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读懂学生,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创造学习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例题“某学校把栽种54棵树苗的任务交给了五年级两个班,五一班和五二班栽种棵树的比是5﹕4。两个班各应栽种多少棵?”解决此题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1.要求学生审题后,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此题。(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独立列出算式)
2.学生同桌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学生在班内进行学习汇报,同时解释自己的思考方法。
(1)54÷(5+4)=6(棵) 6×5=30(棵) 54-30=24(棵)
想法:先求出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2)54×59 =30(棵) 54-30=24(棵)或54×49 =24(棵)
想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知道把54棵树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五一班植树棵树占5份,五二班植树棵树占4份。即五一班植的棵树占9份中的5份,相当于总棵树的59 ,五二班植树棵树占9份中的4份,相当于总棵树的49 。这种方法是按照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知“1”求几的方法思考的。
(3)54÷(1+45 )=30(棵) 54-30=24(棵)或30×45 =24(棵)
想法:把五一班植树的棵树看做单位“1”,五二班的植树棵树是五一班植树棵树的45 ,已知五一班的(1+ 45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一班的植树棵树,然后再求出五二班的植树棵树。这种方法是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知几求“1”的解题思路。
(4)54÷(1+54 )=24(棵) 54-24=30(棵)或24×54 =30(棵)
想法:把五二班植树的棵树看做单位“1”, 五一班的植树棵树是五二班植树棵树的54 ,已知五二班植树棵树的(1+ 54 )是54棵,可以求出五二班植树棵树,最后求出五一班植树棵树。
(5)5X+4X=54
想法:用方程解,先设一份数是X棵,那么五一班植树棵树就是5X 棵,五二班植树棵树是4X 棵,一共是54棵。
经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主性。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自由地驰骋。
课堂上学生生生互动,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在交流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2:3:7,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共汇报了三种解题策略:策略一,通过计算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45°、105°,因此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二,不把三个角的度数都算出来,只是算一个最大角的度数:180°×712 =105°,因为最大角度数为钝角,所以判断为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策略三,一个角都不算,就知道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因为三个角度数的份数和是12,而最大角占7份,超过了总份数一半,也就是超过了180°的一半,因此判断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从此练习中可知,学生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并能把新旧知识灵活的整合在一起,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锻炼了思维,很好的诠释了“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创建自主创造性的和谐课堂,是生命课堂,是彰显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