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指引道个体去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 通过体会与实践,从而实现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美国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开展的生命教育。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让我有机会也能学习到这一先进的思想理念,受益颇深。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位的死因,是十五至三十四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占相应人口总数的19%。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让人寒心的现实,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无数的老年人感慨生不逢时,众多的成年人羡慕不已,可这些本应该快乐成长的孩子们却能为了那些根本不成立的理由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有专家分析,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孩子的最大问题。在孩子承受学校学习、社会适应等压力的同时,不少家长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灌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久而久之,压力冲破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我看来却是少年不知生命滋味。今天的孩子承受了许多在他们的年龄段不该承受的压力,社会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也十分缺乏,因此愈发凸显教育的作用和力量。而生命教育应该是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家长和老师最好能像对朋友那样,从孩子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跟别人沟通,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使孩子能在轻松、快乐、健康中成长。
生命教育与传统教育
教育作为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逐渐从生活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质量。传统教育将知识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施加于生命。课程仅仅被当作一门学科、一些知识的堆积,各门课程分门别类,从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分离出来了。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以应试为目的,过于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被荒废和教育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生命教育的出现,以人们的活动和经验为内容,选材时以改进人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生命的热量和力度,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而且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条铺满鲜花的阳光大路,所有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在未遇挫折之前,形成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是美好的不正确认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殊不知完美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一旦遇到一些正常的瑕疵和不如意,就会体验到挫折,遇到挫折之后又会偏激地否定一切,认为这一事物或这个世界一无可取,从此一蹶不振,消极状态中无法自拔。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要结合生命教育,要注意通过适当讲解、范例的提供及积极的辩论等手段,校正他们不合理的信念,使他们获得和形成关于事物、挫折情境和自我的正确认知结构,使他们逐步迈向成功的道路。
生命教育与我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引用课外英语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我坚信生命教育一定会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
生命教育对我的启示
俄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设》一书里介绍,俄国有一位长达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课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记”的课。有人问他这堂课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位历史课教师答道“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位教师的回答发人深省。它说明了一堂具有“磁性”的课,必须是科学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俄国这位历史课老师之所以能把那节课讲得如此精彩动人,正是由于他以一辈子的心血作基础。提高讲课磁力,从课程内容上要满足学员要求,使他们感到“需要学”。
生命教育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求学者具备基本智力因素条件下,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对促进他们的成功不无重要作用。教育理论中有一条至理名言:亲其师,信其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求学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他们,使之在心理上对教师有亲切感、责任感。
当然,每个生命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全面地评价他们,尤其要清除对一些人思想上的误区。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其经过努力最终也能成功。让每个生命对成功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奋斗终身的目标。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是智慧和情感的沟通。和孩子沟通的失败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时间和空间,需要老师、家长的精心呵护。作为教师的我就要学会宽容,善于用爱心包容孩子的失误,对他们多一些微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尊重,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的心灵之门才会向我敞开。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让我有机会也能学习到这一先进的思想理念,受益颇深。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位的死因,是十五至三十四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占相应人口总数的19%。
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让人寒心的现实,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无数的老年人感慨生不逢时,众多的成年人羡慕不已,可这些本应该快乐成长的孩子们却能为了那些根本不成立的理由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有专家分析,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孩子的最大问题。在孩子承受学校学习、社会适应等压力的同时,不少家长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灌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久而久之,压力冲破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我看来却是少年不知生命滋味。今天的孩子承受了许多在他们的年龄段不该承受的压力,社会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也十分缺乏,因此愈发凸显教育的作用和力量。而生命教育应该是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家长和老师最好能像对朋友那样,从孩子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跟别人沟通,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使孩子能在轻松、快乐、健康中成长。
生命教育与传统教育
教育作为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逐渐从生活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质量。传统教育将知识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施加于生命。课程仅仅被当作一门学科、一些知识的堆积,各门课程分门别类,从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分离出来了。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以应试为目的,过于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被荒废和教育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生命教育的出现,以人们的活动和经验为内容,选材时以改进人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生命的热量和力度,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而且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条铺满鲜花的阳光大路,所有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在未遇挫折之前,形成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该是美好的不正确认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殊不知完美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一旦遇到一些正常的瑕疵和不如意,就会体验到挫折,遇到挫折之后又会偏激地否定一切,认为这一事物或这个世界一无可取,从此一蹶不振,消极状态中无法自拔。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要结合生命教育,要注意通过适当讲解、范例的提供及积极的辩论等手段,校正他们不合理的信念,使他们获得和形成关于事物、挫折情境和自我的正确认知结构,使他们逐步迈向成功的道路。
生命教育与我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引用课外英语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我坚信生命教育一定会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
生命教育对我的启示
俄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设》一书里介绍,俄国有一位长达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课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记”的课。有人问他这堂课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位历史课教师答道“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位教师的回答发人深省。它说明了一堂具有“磁性”的课,必须是科学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俄国这位历史课老师之所以能把那节课讲得如此精彩动人,正是由于他以一辈子的心血作基础。提高讲课磁力,从课程内容上要满足学员要求,使他们感到“需要学”。
生命教育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求学者具备基本智力因素条件下,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对促进他们的成功不无重要作用。教育理论中有一条至理名言:亲其师,信其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求学者,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他们,使之在心理上对教师有亲切感、责任感。
当然,每个生命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全面地评价他们,尤其要清除对一些人思想上的误区。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其经过努力最终也能成功。让每个生命对成功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奋斗终身的目标。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是智慧和情感的沟通。和孩子沟通的失败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时间和空间,需要老师、家长的精心呵护。作为教师的我就要学会宽容,善于用爱心包容孩子的失误,对他们多一些微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尊重,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的心灵之门才会向我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