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饺子歌》:探索诗体小说的可能性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_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古代文学的正宗,处于中国文化文类等级的上层,小说则属稗官野史,假语村言者流,很难想象尊卑观念深入骨髓的士大夫会屈尊纡贵,将二者嫁接为诗体小说,即便是叙事诗,与浩如烟海的抒情诗相比,也是凤毛麟角。
  “叙事诗”与“诗体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偏正短语,叙事诗的中心词是“诗”,即有叙事性成分的诗,而诗体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即以诗歌形式写的小说,它们必须遵循各自的美学规范。诗的本质是言志缘情,是对世界对人生极富主观性的自我抒发,小说的本质是叙述,是通过叙述营造一个客观自足的世界,两者的不兼容性便成为制约诗体小说这一文体发展的瓶颈。然而这一内在的矛盾性往往被人忽略了,每有论者言及诗体小说,常举西方文学中自荷马史诗以下如《失乐园》《唐璜》《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著,而无视从宏观的世界文学史着眼,叙事的功能最终还是归还了小说,所以上述经典之后,便很难开列后续的书目了。诗与小说,各安其位,彼此借鉴可以(诗中的叙事成分和小说中的诗意),越俎代庖的结果常难免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所以当莫言选择诗体小说,这一读者暌违已久,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中绝对是弱项的体裁,其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上世纪90年代先锋作家浪子回头之后,激进的叙事革命和语言实验偃旗息鼓,形式探索的驱动力逐年式微,而莫言余勇可贾,风头不减当年,诺奖之后的重出江湖,几乎每一篇作品都不屑于重复自己,每一篇作品都是对文学新土的试探,使人不得不感佩背后那股持久而强大的驱动力。
  我不知道写作《饺子歌》时的莫言,饺子是否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潜意识的存在,但即时性的因素,却緣于夜晚时分校园的一次散步,此时莫言是这所著名大学的驻校作家。
  按理说,对文学作品的见仁见智是文学鉴赏的常态,“诗无达诂”说明中国古人早就明白其中道理,而弗鲁姆则更为决绝地声言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并将其视为现代阅读的锁钥。所以对莫言作品的批评乃至贬损,不仅是正常现象,而且包括误读在内的多重解读,恰好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而任何一个作家,也都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提供尽量广阔的阐释空间。
  然而中国特色的复杂性在于,对作家其文的误读,常常是和对其人的误解误判相伴随,甚至不读其文并不影响对其人的讨伐的,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古而然。
  自1988年张艺谋改编莫言《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之后,莫言便经电影加持,由小众作家进入大众视野,而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便一举成为公众人物了。与不虞之誉接踵而来的是求全之毁:
  “同学们想想,/这种相貌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好人?/……这样的面相,/必然奸诈、邪恶、怯懦、乡愿……/如果鬼子来了,我敢担保——/他第一个叛变!”
  “他顶多是个不入流的小文人,/那帮老家伙真是瞎了眼!/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啊!/这是在打我们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阴谋!”
  虽然建立在想象力之上的虚构是作家的看家本领,而莫言尤擅此道,但读者诸君若环顾周遭或上网查查,会发现这番言语却是有相当“写实”成分的,而且迁延日久,它早已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畴,不但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而且上纲上线,让人记起那个并不遥远的十年了。更有甚者,“应当联名请愿,/把这家伙驱逐出境,/或者流放边关”,“你再敢写诗就要找人——咔嚓了你!”兹事体大,步步升级,自大秦帝国“咔嚓”文人开了个头,悠悠两千年,咔嚓声基本上就没有断过,怎不让舞文弄墨的人细思极恐。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大概也是民族劣根性的一种。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我推想这部诗体小说的直接驱动力即在于此。这股驱动力导致的是作者以老莫的身份直接出场,从而保证了诗体小说的主观性一面,亦即“诗”的本质属性。
  《饺子歌》开篇,不加修饰,纯为白话。谈话内容是学生视为心中偶像的老师侯教授,如何在课堂上用刻薄语言贬损老莫,这个“一举一动都是民国范儿”的侯教授,却是一个十足的蝇营狗苟的小人,哪有一星半点民国文人的风范,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心灵的反差,言语与行动的悖谬,使人想起西方喜剧中的伪君子来。而此时此刻,老莫恰好尾随其后,心中自然升起不平之气,此情此景,人物呼之欲出,而喜剧趣味则跃然纸上。试想假如依循这一思路写下来,以莫言手笔,也会是一篇不错的“诗体小说”,但依然未脱窠臼,是在用诗的形式,以“男生·女生——男生·女生——老莫”的结构,讲述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故事。这是一种建立在以典型人物(侯教授)的书写,来求得代表性、普遍性的传统现实主义的美学路径,莫言显然无意走这条老路,我们看到莫言毅然切断了这一叙事链条,确切地说是让神鸦、校猫、文鼠、夜游神的次第登场,人、动物、神灵共处于大学校园这一方天地之中,一夜时间之内,从而切断了写实的链条,涂抹了全文的魔幻色彩。
  以动物(自然物)入诗入文,就切断了写实性吗?当然不是。撇开通常以动物为主角的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寓言不论,西方文学中让娜·阿莱的《列那狐的故事》,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各种动物皆是其中主人公。不言而喻,文学是人学,所以形形色色的动物,对应的,或者说象征的,无非是形形色色的人而已。更令人费解的夜游神,以及反复出现的饺子和郁金香呢?与传统的象征手法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饺子歌》描写了两场“战争”:乌鸦国中的战争,属于内战;猫鼠之间的战争,属于外战。两场战争都打得“尸横遍地”“腥风血雨”,极为惨烈。乌鸦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一个头发,使人想起斯威夫特笔下的两个小人国,为了吃鸡蛋应该先磕大头还是先磕小头,挑起战端打了36个月;猫鼠本为天敌,老鼠获变形加持,与猫势均力敌,则两相恶语攻讦,为争夺生存空间,为守护各自“尊严”,直至亡命厮杀,自有其必然,耐人寻味的是,猫与鼠之势不两立,必赶尽杀绝,乃是为了“保护校园里的一切,/包括郁金香的鳞茎”,而“黑色郁金香”,却正是“鼠国的图腾”,“谁咬啮郁金香的鳞茎,/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两场战争的荒诞悖谬,令人扼腕唏嘘,其影射的历史与现实启发性,令人深长思之。天下乌鸦一般黑,尽人皆知,可是乌鸦国“历史上有过一只白乌鸦,/但它很快就自杀”,于是“谁也不想成为另类”,如同尤奈斯库笔下,当人人都变成了犀牛,不愿从众的那个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不难看出,一旦另辟蹊径,多意性便取代了单意性,模糊性便取代了明晰性,陌生化效果增强了阅读难度,一言以蔽之,现代性取代了传统性,《饺子歌》便以丰赡驳杂的颜色,覆盖了最初的单一色泽,给读者营造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去追逐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狂欢化的文本风格,是莫言小说鲜明的个人印记,《饺子歌》中的呈现,一是人、物、神的发言或内心独白,均具有强烈的宣泄性;二是语言的混杂,即书面语与口语,俚语与谚语、官方的时政语与小青年时髦的网语,文雅语与粗俗语,统统熔于一炉——当然,比起莫言小说,粗俗的语言使用十分节制,这既是诗的文体规范使然,也是表现对象为士林中人所决定,象牙塔显然有别于乡野市井;三是修辞格的繁多,在诸如夸张、变形、反讽、讽刺、幽默、调侃、反诘,用典等等手法中自由跳动。如此这般,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再次焕发了莫言入道之初那种汪洋恣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式的驳杂传达了世相的荒诞,实现了尺幅之内内容的增值,它不再拘囿于学校一隅之地而拓宽了社会覆盖面,它不再仅注目当下而获取了历史的纵深感。
  如前所言,如何通过叙述向读者呈现一个小说世界,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根本,其方法多多,叙述角度则是基础性一环,而今中国作家都已操持得十分娴熟,在作為诗体小说的《饺子歌》中,多种视角的选择与转换,其作用却是独特的。全诗在男生、女生、校猫、文鼠(皆次知观点)、神鸦(旁知观点)、夜游神(全知观点)之间平移,而老莫则侧身其间,既是叙述学所谓的“见事眼睛”,又是可与神灵对话的一个特殊角色,每一角色的或独白或对话,完全摒除了其间的过渡性和交代性文字,甚至类似于戏剧剧本必不可少的提示语也不着一字,于是困扰诗体小说的老大难的技术性问题——缺乏必要的过渡和交代情节难以连贯,保留必要的过渡和交代则冲淡了诗味且使行文拖沓——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夜游神的全知视角,是其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存在”获取的,这不仅使他与老莫沟通有了逻辑意义的合理性,而且“无所不知”,洞悉一切,能窥见老莫和“诗坛大佬”的梦境。夜游神明白“梦中梦就是镜中镜”,深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堂奥,而两面镜之神奇,在一面镜中“自惭形秽”,在另一面镜中“自我陶醉”,则凸显出荒诞世界中老莫内心的矛盾和分裂,显然得之于《红楼梦》风月宝鉴的启发。“有时表态就是表演,/或是投靠,或是犯罪,/人经常变成/自己厌恶的那种人”,这几句寻常话语,却凝聚了难以言说的生命体验,非过来人,没有在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旋涡里几经沉浮的人,无法体会其深刻性。而“诗坛大佬”之梦,则无非金钱美女,却偏偏要以“比神圣还要神圣的诗坛”的卫道士,以“诗的尊严”的捍卫者自居,其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土谷祠里的阿Q相比,并无多大长进,不过多了些虚伪性和和学阀气罢了。想想放言要“咔嚓”自己的,竟是这般屑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进退失据,老莫只能兀自去体味那份荒诞感了。
  对荒诞的感受,是必须以自身的利害和疼痛为代价的,它包围着你,刺激着你,你不可能再像古典的审美那样,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距离,采取凝神静观的态度,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月亮已经偏西,/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分,一夜不眠的老莫徘徊校园,内心的郁闷、纠结、痛苦、愤懑,就像岩浆冲破地壳那样喷薄而出了,这有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子行吟泽畔,书《离骚》而发《天问》。不同于《天问》问“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老莫连珠炮一般“为什么”的诘问,由个人情感始,升华到公共情感中,如溪流之汇入江海,怨刺的是荒诞的世相,而情感的热烈,又是以理性思考的冷静为底里的。从广义修辞的角度看,“老莫”的设置是有双重功能的,“我也许是老莫,/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老莫”,老莫当然可以等同于莫言,正是作者的在场并直抒胸臆,维系了诗之为诗的本体属性;老莫又不能与莫言简单地划上等号,他毕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不是生活中莫言照相式的复制品。于是乎,诗与小说内在的难以兼容性的鸿沟,便得到了有效的填充。
  当这无数个“为什么”,九九归一,试图从人性的善恶寻求答案时,莫言又遭遇到一个千古难题:性善(孟子)?性恶(荀子)?无善无恶(告子)?有善有恶(董仲舒)?还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实在比“黑洞能不能填满?/时空可不可扭曲?”更令人费解,悠悠两千年,大贤智者无数,谁能说出个标准答案来。“在无序的遐想中,/太阳升起,霞光万道,/新的一天开始”。一张海报拯救了莫言,那是迎接毕业季,“学校准备了20万只饺子”的告示。料想此时此刻,跃上心头的,是夜游神“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告诫。
  幽默是一种化解,犹如太极高手的以静制动;吃饺子去则是一种和解,或者说是不解之解,与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异曲同工——这一禅林法语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以莫言之慧根佛相,应该是不难证得涅槃大道的。
其他文献
吉狄马加,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了八十余种版本的翻译诗集。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罗马尼亚《当代人》杂志卓越诗歌奖、布加勒斯特城市诗歌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波兰塔德乌什·米钦斯基表现主义凤凰奖、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奖章。  奎多·奥尔达尼(G
期刊
2020年2月5日凌晨两点半,乘坐东方航空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等待,再一番奔波,到驻地房间已是六点。累,饿,冷,睡不着,抱着身体望着窗外发呆。天亮了,布满阴霾。我把桌上的瓶花移到窗台,才发现花是真的,也是干枯的。米黄、紫色的小花,细碎的叶片,以标本的形式报送春天。一朵花掉了,我小心放回它的身体。一滴泪掉在它身上。武汉,我来了。此前,网上那么多求救的花朵,我还来得及把掉落的你,还给你吗?你听见了吗
期刊
“花瓶打破之后,把碎片拼凑起来时付出的一片爱要比它完好时把它的完整视为当然的爱更强烈。”1992年,沃尔科特凭借《西印度群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演说中他如是说道。二十年后,他的诗集《白鹭》获得了艾略特诗歌奖。在这部终结之作中,他努力弥合着破碎的伤痛。  破碎根源于曾被殖民的历史,《白鹭》出版时,他的祖国圣卢西亚独立了不到半个世纪,因而在这部诗集中,沃尔科特依然在书写这段伤痕。他亲眼见证了殖民
期刊
我对女性诗歌的概念长时间感到隔膜,对怎么理解女性诗歌存有疑惑,作为女诗人,我对自己也一直没有这样的归类意识。  这里所指的女性诗歌应该是一种以女性写作为主体,带有特定美学指向、并且具有了社会学意义的诗歌写作。  很多年,常有人提出这个概念,我最初的理解是:“女性诗歌”或许是容易对女诗人写作产生局限解读的一个概念。通常,女诗人们都会说:没有,我不是女性诗歌写作,诗就是诗,如果要区分,那就是好诗与差诗
期刊
在春节的前十天,我就患了重感冒,开始只是咳嗽,咽喉有些疼痛,但没有发烧,以为吃点药就会有好转。没想到过几天,咳嗽更加严重了,到了腊月二十七,武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已经扩散开来,每个人都很紧张。我看到自己的症状,加上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担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于是,老婆陪我到医院做了CT检查,所幸确诊为普通肺炎。医生说本来要我住院治疗的,但医院没有床位安排了,只給我开了几天的药,吩咐我吃了
期刊
沈天鸿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美学建构,除了体现在他的《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这本现代诗歌理论专著中,相当一部分还散轶在他的序跋之中。我认为,两者相加才能构成沈氏现代诗歌理论的完整体系。也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出发,才能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把盏”他现代诗歌理论的整个链条即完整谱系。  陌生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认为,“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
期刊
2020一开年,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人就进入了一种惊恐、彷徨和无助的境地,就像一列正常行驶的火车突然开进了不知所往的黑洞,也像一架正在巡航的飞机一下掉入了黑色的山谷。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并十分无奈,数以万计的人呆在家中,数以亿计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中断了所有的工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也不得不受到严重的制约,让我们不断地感知像是世界末日的景像。在中国五千多
期刊
听到声音驳船来  听到声音驳船来  带着厚皮的鼓  和一面小布旗  顺着古闽江上流  听到声音驳船来  没有眼睛  也没有乌黑的大烟  也没有自己的螺旋桨  泛起高高的浪花  听到声音驳船来  像盲子那样慢慢地来  他看不见你  也看不见前面的水  还装着一百年也这样地过去  聽到声音驳船来  ——原刊于《作家》2018年第7期  推荐语  “听到声音驳船来”在整首诗里反复出现,富有质感地铺展在字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父亲在花园里忙活——  除草,翻地,搭建花架,修理管线  他清空所有的杂物  为春天腾出位置  他觉得自己也是多余的  但却有足够的耐心  偶尔停下来  跟母亲说两句话  最后,他给柿子树  澆水  仿佛一瞬间  柿子便挂满了枝头  而他并不知道  我曾想把母亲的骨灰  在柿子树的根部  安  放  ——原刊于《封面新闻—名家方阵》2020年3月11日  推荐语  《根部》是一首写
期刊
女性诗歌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后来也被一再提起、引发广泛的讨论。我在数个场合下被问及对女性诗歌的看法。在听到了关于女性诗歌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我不禁生出疑问(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当我们在谈论女性诗歌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我看来,对女性诗歌的“女性”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其一,显然是一种性别(意识),也就是突出女性和男性在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二,是女性作为一种社会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