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指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便是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拥有创新能力并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技能科技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符合国家需求、满足时代要求的当代大学生,便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回想当代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德国和日本等国在发展中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重视国家和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完善。
如何加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终极取向的内涵建设,那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学校本体出发,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载体,为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创新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而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特色,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特长与优势。
一、高等職业技术类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特色
专科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与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用两句话来概括:它既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首先,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技术性角度出发来讲,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的学生是研究型、设计型、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型、高级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这种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正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所在。
其次,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角度出发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左右,而且,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中,往往又要面对诸多不可避免却又无法预料的问题,教育功能将大大降低。如何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周期,便是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创新类教育所必须考虑采取的何种必要措施。
二、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科技创新的培育机制
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学生,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创新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对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良的能力,在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地反映和描述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培育机制,并且大力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培育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业技术能力创新的普及与提高以及创新思路和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两个环节。
1.职业技能创新的普及与提高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组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针对高职类学生具有的技能优势和专业特色,开设各具专业特点的如“创新思维与技能”或“CAD/CAM兴趣小组”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环节之中。
学校可对学生进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知识的测评”,吸纳通过测评的优秀学生建设“学生科技科创人才库”。组织力量使其达到定期进行科技创新方面或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并能够参与或组织部分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目标。针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可以充分利用该类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缩短其创新教育的培养周期。
2.创新思路和职业技术能力培养
首先,在培养模式的建立上力求做到结合高等职业技术类教育的特点与长处。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的进步,实际操作中往往一个项目包含许多不同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对于参与人员专业知识面的宽度、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紧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横向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往往因其本身所涵盖的专业、学科数量相对于其他学院更为完整丰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院的本科生更为紧密的优势,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上应更加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在同一个学院管理下便于沟通和交流的特点,做到跨专业不跨学院,从而使完成的项目在专业领域的覆盖上更为全面完整。
其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校级以上科创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对需要进行集训的参赛团队在参赛期间给予相应的补贴。
最后,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完善研究性学习、科技实践、人文社科调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组织好假期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近和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职业技术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对该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时必须有效地利用各类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巧妙地构建起有效的学生科创载体和平台,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等职业技术类创新教育在工作中稳中求进,获得更大的提高,为高等职业技术类学府建设及和谐创新的教育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
如何加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终极取向的内涵建设,那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学校本体出发,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载体,为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创新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而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特色,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特长与优势。
一、高等職业技术类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特色
专科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与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用两句话来概括:它既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首先,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技术性角度出发来讲,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的学生是研究型、设计型、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型、高级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这种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正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所在。
其次,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角度出发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左右,而且,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中,往往又要面对诸多不可避免却又无法预料的问题,教育功能将大大降低。如何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周期,便是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创新类教育所必须考虑采取的何种必要措施。
二、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科技创新的培育机制
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学生,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创新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对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良的能力,在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地反映和描述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培育机制,并且大力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创新教育的培育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业技术能力创新的普及与提高以及创新思路和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两个环节。
1.职业技能创新的普及与提高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科技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组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针对高职类学生具有的技能优势和专业特色,开设各具专业特点的如“创新思维与技能”或“CAD/CAM兴趣小组”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环节之中。
学校可对学生进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知识的测评”,吸纳通过测评的优秀学生建设“学生科技科创人才库”。组织力量使其达到定期进行科技创新方面或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并能够参与或组织部分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目标。针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可以充分利用该类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缩短其创新教育的培养周期。
2.创新思路和职业技术能力培养
首先,在培养模式的建立上力求做到结合高等职业技术类教育的特点与长处。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需求的进步,实际操作中往往一个项目包含许多不同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对于参与人员专业知识面的宽度、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紧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等职业技术类学生横向职业岗位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往往因其本身所涵盖的专业、学科数量相对于其他学院更为完整丰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院的本科生更为紧密的优势,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上应更加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在同一个学院管理下便于沟通和交流的特点,做到跨专业不跨学院,从而使完成的项目在专业领域的覆盖上更为全面完整。
其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校级以上科创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对需要进行集训的参赛团队在参赛期间给予相应的补贴。
最后,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完善研究性学习、科技实践、人文社科调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组织好假期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近和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职业技术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对该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时必须有效地利用各类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巧妙地构建起有效的学生科创载体和平台,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等职业技术类创新教育在工作中稳中求进,获得更大的提高,为高等职业技术类学府建设及和谐创新的教育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