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理论框架 培养目标 教学流程 评价标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2.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掌握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2)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问题的选择。
适当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等。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
八、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理论框架 培养目标 教学流程 评价标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2.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掌握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2)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
四、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问题的选择。
适当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等。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
八、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