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日本舞台艺术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扩大下的全球,艺术娱乐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舞台相关人员遭遇前所未有的从业危机。舞台艺术具有临场性和即时性的特性,从来就是表演者和观众在某一共有的空间下孕育的产物,而在疫情之下,这种必要的现场性不得不暂且被我们割弃。大部分剧院被迫休业,演出计划推迟或取消,舞台从业者也因收入减少面临失业的可能。
  日本在去年3月开始出现感染的扩大,大阪就曾出现小型音乐会的集体感染事件。3月中旬,我和同学在学校做了一个演出,因为担心感染风险,学校规定禁止校外人员入场,仅限于校内人员,并且必须经过消毒,且全程要佩戴口罩观看。
  进入4月份,病毒感染严重扩大,日本政府发布了紧急事态宣言,要求一切不必要不紧急的公共活动停止。这一时间日本的剧场、电影院、体育场等娱乐场所暂停营业。这其中最不幸的是排练了一两个月正值演出的那些团体,因演出取消导致没有任何收入收回之前的开销。
  虽然5月份紧急事态宣言解除,但艺术娱乐行业并没有恢复正常。很多团体为了规避感染风险不得不减少观众席,而这样的结果也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对于这种状态究竟会持续多久,谁也无法预知,很多艺术家尝试适应当下的状况和限制开始了创作。比如在网络上免费限时播放剧团过去的作品,或者尝试线上连线进行创作排练,通过直播公演。当然这种方式失去了剧场的临场性和即时性,最终作品还原成影像透过荧幕完成交流,需要创作者和观众的重新适应。当中也有不能适应线上戏剧的方式,对网络直播式戏剧无法采取积极态度的团队。对于这些戏剧人来说,这并非说改变就可以马上适应得了的变动。必须要承认剧场的临场性和即时性是无法被取代的。
  而选择重回剧场的团体,须严格执行剧场的防疫工作。除了减少和分隔观众席之外,还需要做到備好消毒液和测温计,工作人员佩戴口罩或防护面罩接待观众,登记观众联系方式以备特殊情况联络,对观众席消毒,禁止演员和观众在演出中接触以及演出后会面等。
  严格实施防疫工作其实还是能极大地规避感染风险,但一旦出现任何的怠慢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在7月份东京的一个小剧场,就曾出现演员及观众超过50人的集体感染事件。新闻说有演员在公演前感到身体不适,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演出,演完后还接触过观众。这一事件给舞台艺术界敲响了警钟。
  在6月疫情几乎被控制之后,7月迎来了第二波感染。到了9月呈现下降趋势,但并没有被完全抑制。大家仍然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到何时,舞台从业者在这种未知的逆境中还是需要靠创作以及观众的拥护来维持自己的职业生命,和新冠缠斗的同时回归剧场,这种与病毒共存的方式看起来是必要的。
  导演野田秀树就把自己的过往作品《赤鬼》翻排再度演出,这部讲排斥异己的作品,在因为新冠病毒导致地域隔离以及国家主义思想蔓延的当下上演,也许再合适不过了。人与人的“隔离”并非因病毒出现后才产生,而在新冠病毒之后,人与人、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的“隔离”会何去何从,舞台艺术又能在这个期间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回应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期待和展望。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有自己特色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照搬成人的观点。”
期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历史课程要“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也要吸收“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1]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及课改成功经验,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趋势。作为课改成果之一的对话教学,进入历史课堂已有十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反观其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大部分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宏观方面的知识结
期刊
二十多年里我似乎一直在熟悉与新鲜感之间斗争。  六年小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个菜市场、数个小卖部和一道长长的上坡,一路非常有趣。放学仍是走这条路,但课业轻松,路上可以和好友吃喝打闹一番。若是碰上有课外班的晚上,则走另一个方向,搭两趟车晃晃悠悠地看上四十分钟街景就到了补习学校,四周坐着和白天完全不同的同学,好生新鲜。然而这样的路走到四年级时我就腻味得不行了,想着“日复一日地走同样的路六个年头,真是一
期刊
启,随便组个词,最先跳出来的大概是“开启”或者“启发”吧。简单的“户”和“口”的组合,应该是会意而成的吧。是不是说门开了一个口子,所以,它的本义就是“开门”,然后引申出“打开,开启”的意思呢?《說文解字》说得极为简单明了:“开也。”  追本溯源,甲骨文的写法,左边是 (户,门),右边是 (又,抓持),合起来就是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来又增加了“口”,变为 。后来的后来又省去“又”而成“启”,现
期刊
仍是这样的雨,催促我们醒来  鞋子们从身旁走过,吱呀地叫:  应当怎样洗净我的城市?  记住太多的雨与湖水,便太易溢出  可我很愿意,记忆被这样浪费。少年  会很乐意,在此用掌声  造自己的音乐。每每鼓掌,城市上空  便惊起一片,音乐的鸟,鸣唱他  透光的童年。哦黄石,湖水之声  水在此间游荡得太久,永远是雨在催促  你的离开,但你将从何处返回?  乌云的养子们,失却了湖光  更情愿成为孤儿,智斗
期刊
新课改序幕已经拉开,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已在部分地区试行。尽管新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重新整合与补充,一线教师仍深感棘手:一方面,教材容量庞大,而现实的课时量少,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都成未知数;另一方面概念繁杂,结论偏多,学生难于理解。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全新的历史术语、陌生的地理概念接踵而至,对没有一定历史功底的同学而言,必然不知所措
期刊
迷离的光线与停摆的钟之间  一扇获得了宁静的窗子变得幽暗  它构成空虚  它在我脸上衰老  旧木上的黄昏  移动着花篮悬浮的影子  我已习惯了  眼前可能掠走的一切  我在墙镜的反光里,看到了  慢慢裂开的起风的树冠  特邀点评|蒋登科  《午后的镜子》是作者凝望一面镜子而生发出的诗意感悟。  镜子是现实的映照,也是心灵的映照,作者看到的是现实镜物,也是心灵镜物。镜子写实,又虚幻,那么作者在午后的
期刊
2017年10月15-16日,“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  本次大赛我选择了研讨课类型(说课),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参赛,虽说有幸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这个角度,自己仍属“菜鸟”级别,此次比赛对我来讲实在是“太难了”。回望和反思无疑是对自己的改进和改善,似乎没有理由不鼓足勇气来剖析这节课。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
期刊
前几日看到微博热搜上浮动的明星八卦消息里穿插着一条“美国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的新闻,震动了我的心。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条新闻里的金斯伯格是谁。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Bader? Ginsburg,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女,德裔犹太人,美国法学家,女权主义者,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195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法学院,曾当法学教师和妇女权益律师,1
期刊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强调高中教育要突出德育时代性,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1]“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2]这是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言中的话语,与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