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位老师的提问再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性问题的一些关注。
问:赵老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上《神奇的磁力》的时候,我想突出磁铁的吸引力,想用胶棒的吸引力来跟磁铁的吸引力作个比较。
答:胶棒是静电的吸引力,与磁铁的磁力不一样。
问:您看,大头针可以被胶棒(那种固体胶)粘住,磁铁也能,但是大头针是被磁铁吸过来粘住的,这样对比,突出磁铁的“吸力”可不可取?我们学校赛课时,上这个内容的人很多,我想跟原来的上法略有一点变化,但我不确定这样上行不行,算不算亮点,所以向您请教。
答:不建议作此比较,可比性不强。胶棒粘大头针,不是它有吸引力;磁铁则有吸引力,还是非接触力。从吸引力的这个根本角度看,胶棒与磁铁不可比。如果一定要放在一起比,反而搞混了。
问:我就是想作一个对比,一个是吸一个不是,从而突出磁铁的吸引力。
答:这个想法不错。在一般意义上,可能会成为亮点;但经不起细致推敲。因为本质上,胶棒粘大头针,不是它吸引大头针。想作一个对比,一个是吸、一个不是。这个角度的想法还是好的,但学生如何知道胶棒是粘大头针,不是吸引大头针?
问:那就做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过程。
答:胶棒粘住大头针,与磁铁吸住大头针,两者机制、原理完全不同,无可比性。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可能有“胶棒吸住了大头针”,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以此错误的说法,来对比“磁铁吸住大头针”,是犯了科学性的错误。小学阶段,不能理解“胶棒吸住了大头针”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所以,搞不清的还是不要搞。
问:假如有学生说固体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所以也有磁性,咋办?实验时用胶棒慢慢靠近大头针,它是不会被吸过来的,两者一下子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了。
答:学生说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教师不应该拿这个不成立的说法来作对比。教师将这个不成立的说法摆出来,意味着承认“学生说固体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是正确的。这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从上面的案例看,这位老师为了想在赛课中出彩,还是动了脑筋的。但他把胶棒粘起大头针(表面上看,用生活中不严谨的语言也可说成“吸”起大头针)来与磁铁吸铁作比较,就在根本上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然而仔细一想,我们的老师们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确实容易犯一些科学错误或者科学性不严谨的毛病。或者自己靈机一动,又或者从他人的教学设计中借鉴,再或者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中搜集而来……却往往忘记了对资料的考证,忽略了科学的严谨。
以上案例是比较明显的科学性问题,下面再说说一些比较隐性的科学性问题。
例如,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在研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抓住了物体的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来说事,殊不知这些“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只是一个表象,却忽略了“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背后的根本原因——振动的频率!下面是“尺子的振动与音高的关系”教学的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如表1、表2)。
容易看出,如表1处理,学生得到的是音高与长度有关;如表2处理,学生得到的是音高与频率有关(学生可以说,由于尺子伸出的长度有了改变,引起了尺子振动频率的改变;尺子振动频率的改变,引起了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的改变)。
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见微知著,浅谈隐科学性错误的危害——对<小车的运动>一课的思考》,也是论述现象和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非常容易导致科学性的错误。
总之,科学性的问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注意。那么,如何减少犯科学性的错误呢?
其一,要树立高度的敏感性,多问问为什么。前文有过举例,有些老师海量搜索,拿来主义思想严重。而搜索拿来的东西是需要推敲的,这个推敲就包括了科学性问题的审核。
其二,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当然,谁也不可能生而知之,“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遇到一个科学性的问题,多想多问,多方查找资料,认真验证。这样的过程多了,你的科学敏感性和知识积累,都将成为你的财富!
湖南科技出版社(410008)
问:赵老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上《神奇的磁力》的时候,我想突出磁铁的吸引力,想用胶棒的吸引力来跟磁铁的吸引力作个比较。
答:胶棒是静电的吸引力,与磁铁的磁力不一样。
问:您看,大头针可以被胶棒(那种固体胶)粘住,磁铁也能,但是大头针是被磁铁吸过来粘住的,这样对比,突出磁铁的“吸力”可不可取?我们学校赛课时,上这个内容的人很多,我想跟原来的上法略有一点变化,但我不确定这样上行不行,算不算亮点,所以向您请教。
答:不建议作此比较,可比性不强。胶棒粘大头针,不是它有吸引力;磁铁则有吸引力,还是非接触力。从吸引力的这个根本角度看,胶棒与磁铁不可比。如果一定要放在一起比,反而搞混了。
问:我就是想作一个对比,一个是吸一个不是,从而突出磁铁的吸引力。
答:这个想法不错。在一般意义上,可能会成为亮点;但经不起细致推敲。因为本质上,胶棒粘大头针,不是它吸引大头针。想作一个对比,一个是吸、一个不是。这个角度的想法还是好的,但学生如何知道胶棒是粘大头针,不是吸引大头针?
问:那就做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过程。
答:胶棒粘住大头针,与磁铁吸住大头针,两者机制、原理完全不同,无可比性。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可能有“胶棒吸住了大头针”,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以此错误的说法,来对比“磁铁吸住大头针”,是犯了科学性的错误。小学阶段,不能理解“胶棒吸住了大头针”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所以,搞不清的还是不要搞。
问:假如有学生说固体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所以也有磁性,咋办?实验时用胶棒慢慢靠近大头针,它是不会被吸过来的,两者一下子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了。
答:学生说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教师不应该拿这个不成立的说法来作对比。教师将这个不成立的说法摆出来,意味着承认“学生说固体胶棒也能吸住大头针”是正确的。这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从上面的案例看,这位老师为了想在赛课中出彩,还是动了脑筋的。但他把胶棒粘起大头针(表面上看,用生活中不严谨的语言也可说成“吸”起大头针)来与磁铁吸铁作比较,就在根本上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然而仔细一想,我们的老师们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确实容易犯一些科学错误或者科学性不严谨的毛病。或者自己靈机一动,又或者从他人的教学设计中借鉴,再或者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中搜集而来……却往往忘记了对资料的考证,忽略了科学的严谨。
以上案例是比较明显的科学性问题,下面再说说一些比较隐性的科学性问题。
例如,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在研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抓住了物体的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来说事,殊不知这些“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只是一个表象,却忽略了“材质、粗细、大小、长短等”背后的根本原因——振动的频率!下面是“尺子的振动与音高的关系”教学的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如表1、表2)。
容易看出,如表1处理,学生得到的是音高与长度有关;如表2处理,学生得到的是音高与频率有关(学生可以说,由于尺子伸出的长度有了改变,引起了尺子振动频率的改变;尺子振动频率的改变,引起了发出的声音的高低的改变)。
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见微知著,浅谈隐科学性错误的危害——对<小车的运动>一课的思考》,也是论述现象和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非常容易导致科学性的错误。
总之,科学性的问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注意。那么,如何减少犯科学性的错误呢?
其一,要树立高度的敏感性,多问问为什么。前文有过举例,有些老师海量搜索,拿来主义思想严重。而搜索拿来的东西是需要推敲的,这个推敲就包括了科学性问题的审核。
其二,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当然,谁也不可能生而知之,“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遇到一个科学性的问题,多想多问,多方查找资料,认真验证。这样的过程多了,你的科学敏感性和知识积累,都将成为你的财富!
湖南科技出版社(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