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中职教育主要矛盾思考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正确认识中职教育所处环境,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当前,中职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外部竞争环境缺失和内在生源素质的普遍低下。中职教育主要矛盾的演变与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现状密不可分,对中职教育的思想、形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导致了中职教育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要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能力,通过政府在法律、政策、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引导企业更好地参与中职教育产品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开发,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和学校的良性互动。必须促使各类职业学校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内涵建设,完善竞争制度,拓宽招生渠道,调整中职教育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达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教育;主要矛盾
  
  当前,经济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外部大环境有了根本好转,具备了进一步大发展的条件。然而,中职教育也面临着自身的新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分析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什么是中职教育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外部竞争环境缺失和内在生源素质的普遍低下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中职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这一主要矛盾有着密切关系。
  职中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甚至是所谓的“双差生”“问题生”。不少学生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就读职业学校,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学习差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较低,给中职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所谓外部竞争环境缺失,是指政府对每个学生职业教育进行了资助,但仍有不少学生学业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学校对毕业生评价没有形成有效激励,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资格、能力和水平认证缺乏制度约束。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
  
  中职教育这一主要矛盾与我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通过大学源源不断得到满足,社会上出现了人才需求向高一级迁移的心理放大效应。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呈现新特点:一线工人供过于求,高端人才求大于供。如珠三角地区,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低端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劳动用工准入制度,用人不规范,使得低端人才市场竞争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竞争,有没有受中职教育或接受教育的好坏,对就业竞争没有太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职中生相比成本低,更有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和个人对中职教育没有积极性,中职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2.应试教育体制制约了中职教育生源的构成。
  现行教育考试制度下,中职学校只能接受中考落榜生,中职教育实际上成了应试教育的收容所,素质教育缺失出现的各种矛盾都集中到了中职教育,这样一种教育体制格局,决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单一,中职学生呈现出学习弱势群体特征。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境界”,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具有这样一种认同感的传统环境。教育的谋生原则,仍大大超越教育的其它功能。教育首先被当作谋生的工具,谋生的首要问题是就业,如果以就业这个客观尺度来衡量,大学教育培养中高级人才,有利于体面就业,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初级人才,只能满足充分就业需要。中职教育作为“穷人的教育”特征,必然降低人们对中职教育选择的积极性。
  
  三、主要矛盾对中职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1.这一客观矛盾对中职教育办学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中职教育生源结构大体上要经历从优质生源到劣质生源再到多元化生源结构这样一种迁移。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职教育处于这个历史变迁的第一阶段,良好的生源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十分有利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过去人们愿意报考职业学校,一是因为教育机会实在太少,二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分配到一个正式工作单位,三是职业虽然起点低,但当时整个社会人才紧缺,中职生在社会分层中有着较大上向流动空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中职教育是为一线培养初级技术人才,这些初级技术岗位的可替代性强,投资回报率低,人们自愿接受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社会上出现了人才需向高一级迁移的现象,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迅速,中职教育生源市场不断萎缩,进入职业中学的生源大多是学习上的困难生、中考的失败者,导致生源质量急剧下降,中职教育发展进入了历史变迁的第二阶段。2000年前后中职教育的大滑波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中职教育生源的总体质量没有根本好转,生源多元化结构还没有形成,成为制约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这一矛盾对中职教育的思想、形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中职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大规模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中初级人才,为改变学用脱节的现象,中等专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专业教育方向发展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识,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实行中考分流,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考几乎将最大多数学困生集中到了职校,职业学校现行的教材、教法、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普教模式,难以满足现有的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出现教学难、管理难、发展难等种种问题,从而引发了中职教育新一轮改革。
  3.这一矛盾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政策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初级人才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中职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整个应试教育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仍要承担应试教育消化不良的后遗症,由于社会上人们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的强大影响,中职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促使中职教育持续合理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
  中职教育实行政府买单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中职教育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公益性、非竞争性等特征。中职教育为改善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我国工业发展的现阶段,由于初级人才供应市场本身竞争小,一般中小型企业对劳动力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认证约束,抑制了个人和企业对中职教育产品的需求,政府资助就成了中职教育产品供应最大化的先决条件。随着中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低端人才的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进行强制性定向培训,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源素质,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中职教育的公益性还表现在起到“减震器”作用。实行初中普教职教分流,最直接的好处是:高中应试教育效率大为提高,高等教育生源质量更加平衡,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竞争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如果再考虑到人们将来的社会分层,投资中职教育就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一种机会补偿,即便中职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上要比普通高中教育投入更多,但从整个社会的公平性角度而言,中职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最大多数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有效地防止了教育失衡和异化,保证了教育的公共性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和长期利益。因此,政府必须直接配置中职教育资源,这是当下中职教育改革取得的一个重要共识。
  
  四、如何解决主要矛盾
  
  1.调整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传统培养目标定位内涵太窄,把培养初级人才等同于培养一线操作工。这种低端人才,专业技能单一,原本只要通过企业上岗前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短期培养,便可以获得初级人才简单技能,中职学校却要用三年时间来进行,学习年限过长,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教育效率下降,没有显示中职教育的优势。这种只掌握单一技能的初级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更多竞争优势,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前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主要是一专多能和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将初级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复合型初级人才,通过扩大初级人才目标内涵和适用范围,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需要。
  2.端正教育理念,提升持续学习能力。
  中职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在学习上、社会资源上大都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因此,中职教育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努力开发出切合岗位实际的特色职业课程,秉承“简单而不是复杂,基本而不是高深”的设计思路,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模块教学、项目教学。要通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训练,重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信心。要大力推进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于无声处接受中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意识。比如:经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有代表性的历届校友来学校作报告,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行业、企业调查、参观和学习活动,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刊定期刊登最新职业动态、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内容;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来锻炼师生技能,开阔视野。
  3.改革教育模式,逐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路子。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
  我市地处经济发达区域,周边遍布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企业不了解中职教育,缺乏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一些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学生直接进厂就业,中职教育变成有职业而无教育,职业学校成了就业中介,从长远看,势必严重影响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改革要慎重初战,选准合作企业,搞好先行试点,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关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只能以新的方式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的训练,而不是取消基础知识教育训练的稳定性和系统性。要主动争取政府在信息、资金、政策的有力支持,以调动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密切学校和企业关系,关键是要有合作项目,可以是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单元,某项技术,通过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项目,来带动政府的跟进,逐步形成政府、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4.完善竞争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目前的职业教育缺少竞争。因此,中职教育必须采取更多的有利于竞争的措施。
  要积极推进发展性评价,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学生毕业合格率可以反映出不同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使办学效益有一个可检验的客观标准。未能毕业的学生就业机会只会下降,学习不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这是促使学生改进学习的外在竞争压力。要进一步严格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课目考试,对学生学习加以约束和指导,学分积累不达标的坚决不予毕业。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奖学金制度,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凡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要强化经济赔偿约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不好不一样,让优秀者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增多就业机会。
  5.拓宽招生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我市中职生和普高生比例大体维持在4:6,因此,要防范职中生源质量下降的风险,就必须克服生源单一性,主动争取生源多元化,使生源结构更趋合理。要大力开展与外省市联合办学,突破学校地域空间限制,要进一步加大中职学校对职后的培训力度,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要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举办“五年连贯制”大专学历班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在师资和专业上的资源优势,来提升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逐步改变生源结构,促使中职教育的主要矛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化。
  6.调整中职教育布局,提高职教办学总体水平。
  一是进一步调整中职教育布局,举全市之力办好10~15所中等职校,每所学校重点打造2~3个专业群。学校资源投入要重点向骨干专业和优势专业倾斜,充分借助“外脑”对骨干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面向社会有偿征集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高起点、高水平打造成我市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尽快形成品牌和特色;二是政府集中财力搞好中心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成立统一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事宜。
  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学校,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办学,而是在市场分工条件下办学,各校总体上接受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在人、财、物上统一调配,在专业建设上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区域内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克服“小而全”的弊端,有利于各校形成专业建设特色,促使我市中等职校尽快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东莞市常平黄水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黄志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2).
  [2]刘瑞平.东莞职业教育亟待跨越式发展[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3).
  [3] 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4] 谈松华.科学发展观与学校现代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30.
  [5]华康清.一个职业学校校长的教改观[N].中国教育报,2007-11-25.
  责任编辑彭琳
其他文献
摘 要:科学掌握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和成因,转变高职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理念、创新党员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完善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机制,是构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途径探析  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党员长期在校外参加顶岗实习,脱离学校直接教育管理
随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单个分散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越来越多,特别是实力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乡镇企业必须联合起来,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上看具有单个
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必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文化渗透,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健康的思潮乘机而入,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阵地,加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风潮"的影响,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帮助青少年树立什么样的成长目标,怎样
摘要: 回顾、梳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不仅体现了他对职业教育的切身领悟,更反映了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承担。他深刻阐明,未来想发展职业教育,就要注重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平民性、包容性、全面性与社会性。  关键词: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先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他的职业
科研课题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课题档案如实记载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条件、过程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素质和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多种艺术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由被动的学习知识转变为主
针对金六二级公路K5+540大桥北岸一厚度最大达48.20m的弃土堆对桥桩及路基的影响,在对该弃土堆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处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
一个夏日的夜晚,热气渐退,同学们早已归寝入睡,皎洁的月光像是给宁静的校园罩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偶尔传来几声蛙鼓虫鸣,像是动听的乐声,我舒展着疲惫的身躯,做着扩胸运动漫步在这静
一、分层教学案例实录与反思[案例1]经过七年级的英语学习,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逐渐出现两极分化。为缩小差距,提高教学实效,我进行了“把脉确诊”,综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