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生活是忙碌的,但我们的心不能麻木。在一次次爽朗的日出与含羞的日落中,你有没有放慢过脚步,去聆听自己的心跳,追逐生命的诗意?用你空灵的心诗意地行走于尘世,你会读懂书里一颗颗沉睡的灵魂,你会和我一样冷清地寻觅,一样微笑着憧憬,一样恬静地栖息。
——题 记
生命本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尽管身外南来北往,人潮拥挤,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你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路人总是行色匆匆,天空似乎也疲惫得不见一丝云色,你的心里却静静流淌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曲,它和你一起行走在匆匆的都市,一起淹没在如潮的人群中。
面对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是,只要你清醒而认真地活着,你始终无法抗拒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所以常常聆听到孤独之曲,感应到忧伤的主题。面对喧嚣的繁华,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如置身事外的异客生人,没有属于我的热闹,也没有属于我的忧伤。我的忧伤也曾轻触这同样陌生的红尘,就像一粒渺小的石子投入千古以来安详静默的湖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可那无人能懂的忧伤,就像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在我的灵魂深处如此倔强地生长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遥远的时空,竟传来如此熟悉亲切的呼唤,震颤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俗世里多少男儿肆意狂欢,一醉方休,又有几人能品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无奈之情?俗人在酒里喝出的是放纵或逃避,词人却品出人生“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俗世里多少女子手捧鲜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又有几人能在花谢之时泪眼问花,滋生“憔悴损”的哀怜之意?俗人只见花的娇艳明丽,词人却懂花的落寞悲情。红尘中多少细雨轻洒,惹来抱怨牢骚无数,词人却听出了万千悲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弄湿了俗人的衣裳,却湿透了词人的心,也悄然淋湿了我的心。
李清照真是奇女子,她竟如此懂我。我虽不是奇女子,但我也能懂她。我们有着相似的忧伤,渴盼着寻觅能够超越忧伤的诗意。
这份相似的忧伤并非“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牵强,也无“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颓废,更非“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虚无。反而恰恰是因为把生命看得雅致,看得诗意,才会如此冷清地忧伤。
这份忧伤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分凄美地苏醒,冷香袭人。只有在这一时分,你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负累,倾听到了自己最真切的心跳,也飘逸出一缕缕难以抑制的伤感。你似乎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平淡凡庸,自己的青春也不该在这样的烦琐中悄然而逝。你不愿沦陷却又似乎无力超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打开窗子,凝望着这沉沉的夜色,你的灵魂会生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寒意。
人间“多少事”,无从诉说,欲诉也无人能懂,只能让人“欲说还休”。就这样从忧伤走向了孤独,在孤独中展开了寻觅诗意的旅程。因为只有诗意的生存才能淡化并超脱这份忧伤和孤独,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
诗意给我们的眼睛以灵性,让我们从草长莺飞里看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从夏花秋叶里读出生之灿烂,死之静美。诗意给我们的心灵以豁达,让我们坐观云卷云舒,笑看潮起潮落,把沧海横流的狂暴弹奏成春风化雨的和谐;让我们即使迷失在最荒凉的沙漠,也能驰骋梦想,放飞希望,找到生命的绿洲。
在诗意的生存中,我们的肩上承受着人生的负累,心里却敞开花开花谢的风景;我们遭遇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重创,还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前景;我们的心被刺得伤痕累累,还能点燃一盏心灯,用坚强的微笑缝缝补补,让爱涅槃重生。就如此刻面对尘世纷扰的我,总喜欢踏着心中如歌的行板,顺着龙舟池畔缓缓独行。我常常对着碧波荡漾的一池秋水凝眸远眺,含着微笑相信:有一些美丽正在某个温暖的角落静静地等候着我,像一朵洁净纯美的白莲花,温柔地绽放着……
寻觅诗意的旅途自然是孤独冷清的。正是这份冷清孤独让我聆听到李清照远古的呼唤。她在忧伤孤独中寻觅到诗意,又在诗意中继续美丽地忧伤着、孤独着,而我在这冷清的寻觅中竟不觉冷清了。
后记:我的文字是伤感诗意的,我却是乐观开朗的,所以我能在平淡里感受幸福,品味诗意。在这奇妙的世界里,我也是一个奇妙的作品。
【点评】
本文真切地再现自我,抒写了对生命和灵魂深处的思考。思路清晰,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真实地展现了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文章看似“孤独”“忧伤”,但立意较深刻,融入着自我生活体验和情感,通过诗人化柔弱的思绪,表达了“超越忧伤”的热情。
作者文笔淡雅、宁静,体现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文章末尾用排比的方式组句,吐露心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了一个似忧非忧、似冷清非冷清的淡然、安宁的心灵世界。用“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找到生命的绿洲”等语言,体现出了诗意美和理趣美。
(李宪玲)
点评人简介
李宪玲,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现为华中师大音乐学院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助教。
——题 记
生命本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尽管身外南来北往,人潮拥挤,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你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路人总是行色匆匆,天空似乎也疲惫得不见一丝云色,你的心里却静静流淌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曲,它和你一起行走在匆匆的都市,一起淹没在如潮的人群中。
面对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悲观的权利;但是,只要你清醒而认真地活着,你始终无法抗拒这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所以常常聆听到孤独之曲,感应到忧伤的主题。面对喧嚣的繁华,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如置身事外的异客生人,没有属于我的热闹,也没有属于我的忧伤。我的忧伤也曾轻触这同样陌生的红尘,就像一粒渺小的石子投入千古以来安详静默的湖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可那无人能懂的忧伤,就像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种子,在我的灵魂深处如此倔强地生长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遥远的时空,竟传来如此熟悉亲切的呼唤,震颤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俗世里多少男儿肆意狂欢,一醉方休,又有几人能品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无奈之情?俗人在酒里喝出的是放纵或逃避,词人却品出人生“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俗世里多少女子手捧鲜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又有几人能在花谢之时泪眼问花,滋生“憔悴损”的哀怜之意?俗人只见花的娇艳明丽,词人却懂花的落寞悲情。红尘中多少细雨轻洒,惹来抱怨牢骚无数,词人却听出了万千悲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弄湿了俗人的衣裳,却湿透了词人的心,也悄然淋湿了我的心。
李清照真是奇女子,她竟如此懂我。我虽不是奇女子,但我也能懂她。我们有着相似的忧伤,渴盼着寻觅能够超越忧伤的诗意。
这份相似的忧伤并非“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牵强,也无“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颓废,更非“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虚无。反而恰恰是因为把生命看得雅致,看得诗意,才会如此冷清地忧伤。
这份忧伤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分凄美地苏醒,冷香袭人。只有在这一时分,你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负累,倾听到了自己最真切的心跳,也飘逸出一缕缕难以抑制的伤感。你似乎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平淡凡庸,自己的青春也不该在这样的烦琐中悄然而逝。你不愿沦陷却又似乎无力超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打开窗子,凝望着这沉沉的夜色,你的灵魂会生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寒意。
人间“多少事”,无从诉说,欲诉也无人能懂,只能让人“欲说还休”。就这样从忧伤走向了孤独,在孤独中展开了寻觅诗意的旅程。因为只有诗意的生存才能淡化并超脱这份忧伤和孤独,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
诗意给我们的眼睛以灵性,让我们从草长莺飞里看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从夏花秋叶里读出生之灿烂,死之静美。诗意给我们的心灵以豁达,让我们坐观云卷云舒,笑看潮起潮落,把沧海横流的狂暴弹奏成春风化雨的和谐;让我们即使迷失在最荒凉的沙漠,也能驰骋梦想,放飞希望,找到生命的绿洲。
在诗意的生存中,我们的肩上承受着人生的负累,心里却敞开花开花谢的风景;我们遭遇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重创,还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前景;我们的心被刺得伤痕累累,还能点燃一盏心灯,用坚强的微笑缝缝补补,让爱涅槃重生。就如此刻面对尘世纷扰的我,总喜欢踏着心中如歌的行板,顺着龙舟池畔缓缓独行。我常常对着碧波荡漾的一池秋水凝眸远眺,含着微笑相信:有一些美丽正在某个温暖的角落静静地等候着我,像一朵洁净纯美的白莲花,温柔地绽放着……
寻觅诗意的旅途自然是孤独冷清的。正是这份冷清孤独让我聆听到李清照远古的呼唤。她在忧伤孤独中寻觅到诗意,又在诗意中继续美丽地忧伤着、孤独着,而我在这冷清的寻觅中竟不觉冷清了。
后记:我的文字是伤感诗意的,我却是乐观开朗的,所以我能在平淡里感受幸福,品味诗意。在这奇妙的世界里,我也是一个奇妙的作品。
【点评】
本文真切地再现自我,抒写了对生命和灵魂深处的思考。思路清晰,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真实地展现了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文章看似“孤独”“忧伤”,但立意较深刻,融入着自我生活体验和情感,通过诗人化柔弱的思绪,表达了“超越忧伤”的热情。
作者文笔淡雅、宁静,体现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文章末尾用排比的方式组句,吐露心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了一个似忧非忧、似冷清非冷清的淡然、安宁的心灵世界。用“给灵魂一个安稳宁静的家园”“找到生命的绿洲”等语言,体现出了诗意美和理趣美。
(李宪玲)
点评人简介
李宪玲,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现为华中师大音乐学院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