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创新课堂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可谓风格各异。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了,即学习方式、学习所得等;更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学习、收获、提升,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节奏,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当前的任务。
  感知和体验
  感知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概念性的事物的基本认识。信息技术以技术为主,但是基本概念也不可忽视,IT、3G、计算机安全、搜索引擎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概念,那么何谈信息素养。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感知非常必要,如何让学生感知这些信息技术概念,既不感觉枯燥、又能引起兴趣并将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实物配合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如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介绍;可以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如对信息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的应用等;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
  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以前,信息技术课堂通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操作老师灌输的操作内容,最终以是否会操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新课标精神的,大家也觉得单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体验是了解、领悟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是自己体验中发现的,那样的记忆会更牢固,且可以延伸。
  实践、收获与提升
  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听到一片惨叫声,什么情况?原来这种状况通常出现在老师控制学生电脑来讲解的时候,这说明什么?笔者认为,学生需要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实践可以是围绕书本,也可以是自己摸索,有时候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学习。当然,学生层次不同,教师要允许学生之间的差异存在,不要太苛求。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分层自主实践也是必须的。
  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比较活跃的,学生之间有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合作探究。“这个怎么做?”“你怎么做到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之间的分享合作。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所谓教学相长,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教师也会有“落伍”的时候,学生中也有计算机高手。当学生被同学膜拜、肯定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收获是一个让人感觉幸福的词语,信息技术课堂能让学生收获什么?以往,教师们总是以学生是否会操作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的评价标准,但这样的课堂不免让大家陷入“为技术而技术,为教而教”的误区,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绝不仅是会操作某个软件了。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简单地讲,信息素养即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理解的信息素养是,不仅包括学生要适应信息时代所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信息技术道德素养,更包括学习知识中的迁移能力、整合应用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感知、体验、实践、收获、提升,是信息技术创新课堂的五部曲,教师们要随时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感知、对信息技术事物的体验、信息技术的实践,最终让学生收获知识和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五部曲的设计可以针对一节课,例如《数据库基础》一课,从感知数据库基本概念,到体验数据库应用,再到实践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最后收获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升数据库这部分知识的整体认知。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完整、丰满,也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热度始终保持,最终收获满满。
  这就是笔者的信息技术创新课堂设计五部曲:感知、体验、实践、收获、提升。当教师们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如果总是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体验、实践,最终让学生收获、提升,那样的课堂会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真正提升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学本领、展身手的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参与者、观察者、辅导者,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不断学习和开拓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收获知识和技能,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为将来信息化社会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其他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参加新课标改革已经有5年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喜欢多多讲解,学生课上练习量极少,教学效率不高。笔者实施了“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这个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多说多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问题引领式”的内涵  “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是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根据,依托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根据设计的问题串,将课程内容串连起来,利用设计好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主
玉米自交系郑1142的花粉在-196℃保存1~2年后,田间授粉于原自交系郑1142,获得的后代植株,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属正常 The pollen of Zheng 1142 was preserved at -196
公倍数与公因数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公倍数与公因数教学相对单调、枯燥,教师采取单纯的理论灌输、概念讲解以及做题演练等战术,这样的教学课堂通常沉闷不堪,特别是当繁琐、复杂又生涩的理论概念出现,无疑是对学生原本有限的思维能力的极大挑战,影响学生的听课热情及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的平铺直叙、直接深入主题的教学模式,通过兴趣引导、创新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情境引导,形象引导  以往的数学
会议
1992~1993年在辽宁省沈阳地区的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个大豆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适应性分析,比较了几种大豆种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法、
会议
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设计科学、技巧高超,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灵活提问,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