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69号(原“合记春号”药店),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基因的党史遗址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当人们走到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正门口时,一眼就能看到正门上悬挂的黑色牌匾,上面一行“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镏金大字在鲜艳的党旗映照下熠熠生辉。而在这馆名题写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红色基因的特殊传承
屯溪作为皖南重镇,扼皖浙赣3省要冲,历来是皖南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屯溪既是赣东北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秘密交通线上的要点,又是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的基地和后方。当时这里赤白交错,斗争非常激烈。中共临时中央局、赣东北省委(后为闽浙赣省委)先后派多人到皖南,组建和重建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加强皖南党的工作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特别是1933年冬在“合记春号”药店重建的中共皖南特委,一度成为皖南和皖浙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在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皖南特委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策应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行动,牵制和打击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特委领导开辟的皖南苏区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重点区域。皖南特委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皖浙闽赣边区历史的辉煌篇章,成为皖南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更好发挥党史教育基地教育启迪后人的作用,中共屯溪区委决定于2017年底对皖南特委旧址进行修缮和改陈布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改陈布展工作圆满完成。
为扩大纪念馆影响力,在考虑馆名题写人选时,先拟出了几个方案,比如:请现任领导来写,这样便于日后取得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或请书法家题写,因为屯溪是徽州文化中心,不乏书法名人,关系多、造诣深、特色浓,很容易完成。然而,屯溪区委主要领导在决策时,则提出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红二代题写馆名,认为这样才更具意义。
经过比较和研究,区委认为由曾经在皖南战斗并与皖南特委有着密切关系的陈毅元帅后人题写馆名较为合适。陈毅的长子陈昊苏曾任军委办公厅秘书、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作为红色后代,他不仅在国内影响力巨大,而且对皖南怀有特殊的情感,请他题写馆名是非常合适的。于是,区委决定通过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會副秘书长张怀旗牵线,争取邀请陈昊苏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2018年冬,在取得陈昊苏同意后,屯溪区委正式向他发出邀请函,请求其题写馆名。2019年1月13日,陈昊苏在宣纸上认真书就两幅“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大字,供纪念馆选用,并郑重署上自己的名字。正在改陈布展的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建设单位依照陈昊苏所书精心设计制作馆名牌匾,悬挂在纪念馆正门上方。6月11日,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复馆当日,黄山市主要领导与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领导共同为其揭牌,由陈昊苏题写的黑底镏金馆名牌匾正式亮相。红色基因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传承。
如今,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纪念皖南和皖浙赣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纪念场所,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红色经典旅游重要景区。先后获评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
陈毅元帅在皖南的足迹
在了解了题写皖南特委纪念馆馆名的故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对陈毅在皖南地区的革命经历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在革命战争年代,陈毅曾在祁门舍会山、屯溪、岩寺及黄山活动和战斗过,在皖赣边留下光辉的足迹,与皖南特委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1937年12月中旬,陈毅来到祁门县舍会山,当晚就召开皖赣特委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第二天又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陈毅离开后,皖赣特委立即派人联络各地游击队。不久,350多名指战员先后集中舍会山地区进行学习,后开赴江西瑶里改编,合编为江西抗日义勇队第一支队。
1938年2月春节期间,陈毅专程到瑶里看望下山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召开大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的指示。同时,陈毅还在瑶里程家祠堂约见当地保长、地主、资本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向他们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道理。2月,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在瑶里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告别乡亲,开赴安徽歙县岩寺集中。
抗日战争开始后,屯溪成为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皖南党政机关驻地。1938年3月初,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和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为筹划新四军由南昌迁至岩寺集中事宜,提前率作战科科长李志高、电台台长廖昌林、机要员何凤山等10余人来屯溪,住在由歙县汪惟一开设的新安江畔的六路饭店。陈毅住在这家饭店二楼临江的一间房里,并设电台随时与南昌新四军军部联系。
陈毅在屯溪除忙于筹划新四军集结事项外,还到各个抗日团体、学校做报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经常去国民党驻屯的各级首脑机关商谈抗日大事。他利用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第三战区参谋长鲁自诚的关系,向驻在歙县的刘湘部川军官兵做报告。同时,深入屯溪的瑶溪、草市,歙县深渡等地的伤兵医院看望在作战中负伤的国民党军官兵,勉励他们好好养伤,争取早日重返前线,再立新功。
陈毅在屯溪的这段时间,这里成为皖南乃至东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心。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屯溪及皖南地区中共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8年3月14日,叶挺等从南昌起程,3月17日到达屯溪。4月4日,新四军军部机关移驻岩寺。军部移驻岩寺后,随即在歙县潜口(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召开会议,决定撤销皖赣特委,成立中共皖南特委,属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领导,由李步新任书记,统一领导皖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不久,经陈毅批准,特委统战部部长余纪一(原名余华)到屯溪建立中共徽州中心县委,直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
同年5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皖南办事处在屯溪成立,余纪一、范治农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分别在动委会以及各种抗敌协会中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2月,中共屯溪工委成立。同时,各个中学和抗日救亡团体也先后成立党组织。5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屯溪考察,并作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之要义及其发展》演讲,推动安徽第一个“工合”屯溪事务所和“工合”浙皖办事处在屯溪成立。“工合”讲习班的开办,使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转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可以借“工合”学员身份,深入皖南各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限制“异党”活动和“溶共”“防共”“限共”方针后,徽州政治形势逆转。9月,屯溪地区党组织和部分党员开始转移,余下人员转入秘密状态。
而在1938年5月,陈毅已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离开了皖南地区,向苏南挺进,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徐嘉)
红色基因的特殊传承
屯溪作为皖南重镇,扼皖浙赣3省要冲,历来是皖南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屯溪既是赣东北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秘密交通线上的要点,又是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的基地和后方。当时这里赤白交错,斗争非常激烈。中共临时中央局、赣东北省委(后为闽浙赣省委)先后派多人到皖南,组建和重建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加强皖南党的工作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特别是1933年冬在“合记春号”药店重建的中共皖南特委,一度成为皖南和皖浙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在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皖南特委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策应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行动,牵制和打击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特委领导开辟的皖南苏区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重点区域。皖南特委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皖浙闽赣边区历史的辉煌篇章,成为皖南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信仰,更好发挥党史教育基地教育启迪后人的作用,中共屯溪区委决定于2017年底对皖南特委旧址进行修缮和改陈布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改陈布展工作圆满完成。
为扩大纪念馆影响力,在考虑馆名题写人选时,先拟出了几个方案,比如:请现任领导来写,这样便于日后取得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或请书法家题写,因为屯溪是徽州文化中心,不乏书法名人,关系多、造诣深、特色浓,很容易完成。然而,屯溪区委主要领导在决策时,则提出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红二代题写馆名,认为这样才更具意义。
经过比较和研究,区委认为由曾经在皖南战斗并与皖南特委有着密切关系的陈毅元帅后人题写馆名较为合适。陈毅的长子陈昊苏曾任军委办公厅秘书、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作为红色后代,他不仅在国内影响力巨大,而且对皖南怀有特殊的情感,请他题写馆名是非常合适的。于是,区委决定通过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會副秘书长张怀旗牵线,争取邀请陈昊苏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2018年冬,在取得陈昊苏同意后,屯溪区委正式向他发出邀请函,请求其题写馆名。2019年1月13日,陈昊苏在宣纸上认真书就两幅“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大字,供纪念馆选用,并郑重署上自己的名字。正在改陈布展的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建设单位依照陈昊苏所书精心设计制作馆名牌匾,悬挂在纪念馆正门上方。6月11日,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复馆当日,黄山市主要领导与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领导共同为其揭牌,由陈昊苏题写的黑底镏金馆名牌匾正式亮相。红色基因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传承。
如今,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纪念皖南和皖浙赣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纪念场所,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红色经典旅游重要景区。先后获评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
陈毅元帅在皖南的足迹
在了解了题写皖南特委纪念馆馆名的故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对陈毅在皖南地区的革命经历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在革命战争年代,陈毅曾在祁门舍会山、屯溪、岩寺及黄山活动和战斗过,在皖赣边留下光辉的足迹,与皖南特委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1937年12月中旬,陈毅来到祁门县舍会山,当晚就召开皖赣特委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第二天又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陈毅离开后,皖赣特委立即派人联络各地游击队。不久,350多名指战员先后集中舍会山地区进行学习,后开赴江西瑶里改编,合编为江西抗日义勇队第一支队。
1938年2月春节期间,陈毅专程到瑶里看望下山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召开大会传达党中央关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的指示。同时,陈毅还在瑶里程家祠堂约见当地保长、地主、资本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向他们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道理。2月,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在瑶里召开抗日誓师大会,告别乡亲,开赴安徽歙县岩寺集中。
抗日战争开始后,屯溪成为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皖南党政机关驻地。1938年3月初,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和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为筹划新四军由南昌迁至岩寺集中事宜,提前率作战科科长李志高、电台台长廖昌林、机要员何凤山等10余人来屯溪,住在由歙县汪惟一开设的新安江畔的六路饭店。陈毅住在这家饭店二楼临江的一间房里,并设电台随时与南昌新四军军部联系。
陈毅在屯溪除忙于筹划新四军集结事项外,还到各个抗日团体、学校做报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经常去国民党驻屯的各级首脑机关商谈抗日大事。他利用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第三战区参谋长鲁自诚的关系,向驻在歙县的刘湘部川军官兵做报告。同时,深入屯溪的瑶溪、草市,歙县深渡等地的伤兵医院看望在作战中负伤的国民党军官兵,勉励他们好好养伤,争取早日重返前线,再立新功。
陈毅在屯溪的这段时间,这里成为皖南乃至东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心。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屯溪及皖南地区中共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8年3月14日,叶挺等从南昌起程,3月17日到达屯溪。4月4日,新四军军部机关移驻岩寺。军部移驻岩寺后,随即在歙县潜口(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召开会议,决定撤销皖赣特委,成立中共皖南特委,属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领导,由李步新任书记,统一领导皖南地区的党组织活动。不久,经陈毅批准,特委统战部部长余纪一(原名余华)到屯溪建立中共徽州中心县委,直属中共皖南特委领导。
同年5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皖南办事处在屯溪成立,余纪一、范治农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分别在动委会以及各种抗敌协会中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2月,中共屯溪工委成立。同时,各个中学和抗日救亡团体也先后成立党组织。5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屯溪考察,并作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之要义及其发展》演讲,推动安徽第一个“工合”屯溪事务所和“工合”浙皖办事处在屯溪成立。“工合”讲习班的开办,使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转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可以借“工合”学员身份,深入皖南各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限制“异党”活动和“溶共”“防共”“限共”方针后,徽州政治形势逆转。9月,屯溪地区党组织和部分党员开始转移,余下人员转入秘密状态。
而在1938年5月,陈毅已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离开了皖南地区,向苏南挺进,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