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2
摘 要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宗旨。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提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大学生中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文章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素质 关系 途径
一、引言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心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同样十分重要,本身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以前要提高的很多,换言之,我们可以说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1]。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坚毅不拔的性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基础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显示,新时期在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各指标中,心理素质的权重越来越大,包括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善于言谈、丰富的情感等心理特征,都不同程度的决定了每个人未来的家庭、事业幸福与成功与否,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期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实践表明,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或者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心理素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丰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新的思路。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
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关系的探讨已经进行过很长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从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讲,体育运动就是以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心理素质来讲,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關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3]。比如,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有助于正确的自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或者手段、模式所无法代替的。尤其在目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强,亟需通过体育运动来塑造较强的心理,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
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学生弹跳力好,有的学生比较高,有的比较矮,有的爆发力好,有的耐久力强,教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项目。我们之所以说要合适的项目与合适的人相匹配,其原因在于如果通过运动后不但获得不了成功,还会让别人感觉这个人体育素质太差,那么这个人的运动积极性会严重受挫,自信心自然就没有了。而自信心在人的心理素质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使人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才能有足够清晰的头脑去判断。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高中,有过不同的体育运动背景,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教师更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安排,力求通过最合适的体育运动不断的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
适量的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素质。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情绪对于现代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只有有了稳定良好的情绪才能使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而学生是否愿意从事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体育教师的教育有着良好的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为一体即兼有自然、人文社会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之上,一切能促进师生沟通的方式都可以算是教学环境。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体育情感形成,运动意识的塑造都可以有直接的影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足够有效的沟通,通过了解学生才能愿意接受教师给与的指导,才能在面对挫折时勇敢的面对,并学会用运动调节自身的情感,坚强的面对生活。
(三)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 大部分体育运动都对身体机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也需要较强的毅力,其实这种毅力就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而结合体育运动的本质,我们利用体育运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坚韧毅力与耐性,显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尤其在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内,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因此也间接的塑造了坚强的毅力。因此,在高校体育运动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融入适当的竞争,用这种竞争不断激励着学生前进。而这种良性竞争运动项目的形成离不开体育运动策略的不断优化,尤其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形式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竞争性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兴趣。比如趣味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全民健身活动等,在这之中融入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然后在积极的参与中,坚韧的毅力与心理素质自然都形成了。
(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
心理素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尤其在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不良,人际交往焦虑的背景下,通过合适的途径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重要的[4,5]。在具体的大学生体运动实践中,当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后,他们可以通过激烈的体育比赛,不断的展示自我,享受团队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辛酸。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之间的默契、人际之间的沟通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然这种认识交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很好形式,可以使相互之间学会理解与包容,能增加人与社会的之间的联系,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
(五)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等方面,另外还有一条就似乎个性的塑造,而个性的塑造在整个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只有有了属于自我的个性,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形成心理素質。而体育运动对于人们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确立自我个性是重要的[6]。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运动中,要有意识的去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通过有效利用与合理开发运动潜质,让自己在运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和收获,慢慢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也就越来越强烈,然后才能确立自我的个性是什么,进而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爱逐步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要也相应的增多,尤其是体育运动,更是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尤其在高校中,体育运动非常收到大学生的喜欢,但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很多人却仍然认识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开发的还很不够。因此,新时期,我们非常有必要针对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的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需要家庭、学生、体育教师、心理辅导机构、社会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提高认识,完善手段,扩大影响,才能不断的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同时,这也为新时期体育课程作用的进一步开发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月玲.体育运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 纪小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28).
[3] 中国体育报.体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EB].
[4] 万美荣,杨德敏.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5]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6] 张杰.体育运动在青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09(9).
摘 要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宗旨。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提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大学生中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文章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素质 关系 途径
一、引言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心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同样十分重要,本身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以前要提高的很多,换言之,我们可以说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1]。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坚毅不拔的性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基础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显示,新时期在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各指标中,心理素质的权重越来越大,包括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善于言谈、丰富的情感等心理特征,都不同程度的决定了每个人未来的家庭、事业幸福与成功与否,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期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实践表明,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或者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心理素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丰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新的思路。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
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关系的探讨已经进行过很长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从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讲,体育运动就是以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心理素质来讲,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關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3]。比如,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有助于正确的自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或者手段、模式所无法代替的。尤其在目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强,亟需通过体育运动来塑造较强的心理,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
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学生弹跳力好,有的学生比较高,有的比较矮,有的爆发力好,有的耐久力强,教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项目。我们之所以说要合适的项目与合适的人相匹配,其原因在于如果通过运动后不但获得不了成功,还会让别人感觉这个人体育素质太差,那么这个人的运动积极性会严重受挫,自信心自然就没有了。而自信心在人的心理素质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使人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才能有足够清晰的头脑去判断。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高中,有过不同的体育运动背景,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教师更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安排,力求通过最合适的体育运动不断的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
适量的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素质。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情绪对于现代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只有有了稳定良好的情绪才能使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而学生是否愿意从事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体育教师的教育有着良好的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为一体即兼有自然、人文社会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之上,一切能促进师生沟通的方式都可以算是教学环境。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体育情感形成,运动意识的塑造都可以有直接的影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足够有效的沟通,通过了解学生才能愿意接受教师给与的指导,才能在面对挫折时勇敢的面对,并学会用运动调节自身的情感,坚强的面对生活。
(三)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 大部分体育运动都对身体机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也需要较强的毅力,其实这种毅力就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而结合体育运动的本质,我们利用体育运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坚韧毅力与耐性,显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尤其在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内,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因此也间接的塑造了坚强的毅力。因此,在高校体育运动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融入适当的竞争,用这种竞争不断激励着学生前进。而这种良性竞争运动项目的形成离不开体育运动策略的不断优化,尤其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形式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竞争性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兴趣。比如趣味运动会、冬季长跑比赛、全民健身活动等,在这之中融入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然后在积极的参与中,坚韧的毅力与心理素质自然都形成了。
(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
心理素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尤其在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不良,人际交往焦虑的背景下,通过合适的途径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重要的[4,5]。在具体的大学生体运动实践中,当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后,他们可以通过激烈的体育比赛,不断的展示自我,享受团队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辛酸。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之间的默契、人际之间的沟通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然这种认识交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很好形式,可以使相互之间学会理解与包容,能增加人与社会的之间的联系,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
(五)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等方面,另外还有一条就似乎个性的塑造,而个性的塑造在整个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只有有了属于自我的个性,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形成心理素質。而体育运动对于人们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确立自我个性是重要的[6]。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运动中,要有意识的去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通过有效利用与合理开发运动潜质,让自己在运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和收获,慢慢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也就越来越强烈,然后才能确立自我的个性是什么,进而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爱逐步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要也相应的增多,尤其是体育运动,更是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尤其在高校中,体育运动非常收到大学生的喜欢,但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很多人却仍然认识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开发的还很不够。因此,新时期,我们非常有必要针对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的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需要家庭、学生、体育教师、心理辅导机构、社会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提高认识,完善手段,扩大影响,才能不断的推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同时,这也为新时期体育课程作用的进一步开发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月玲.体育运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 纪小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28).
[3] 中国体育报.体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EB].
[4] 万美荣,杨德敏.体育运动能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5]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6] 张杰.体育运动在青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