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真名士自风流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枚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才子,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之作《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同诗话》《随同诗话补遗》《随同食单》《子不语》和《续子不语》等。
  那你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请跟我来——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世称随园先生。1716年3月25日出生在浙江杭州。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天生就是一个读书的种子,12岁,就和自己老师一起考中了秀才(可能是自有科举考试以来,年龄最小的秀才);24岁,又考取了迸士。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光明。当时,他还志满意得地写了首名为《胪唱》的诗:
  一声胪唱九天闻,最是三株树出群。
  我愧牧之名第五,也随太史看祥云。
  (清科举考试,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一般二百名左右,赐“同进士出身”。因为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故所谓“胪唱”,也就是开二甲的榜单。而年方24岁的袁枚,是以第五名的成绩高中的,所以他当然有理由,在这里小小的得意一把了。,
  之后,袁枚便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七品,但还不算是正式的官员,庶吉士还要再经过两三年的学习,通过入官考试,才能正式做官。由于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所以满文是庶吉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满文考试合格了,才能留在京里做官。同样是七品官,京官和地方官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一般庶吉士都会拼了命地学好满文。可是袁枚却对满文学习毫无兴趣。庶吉士期满后,他果然未能通过满文考试,于是被外放到了江南地区,做了一个县令。
  在以后的六年当中,袁枚先后担任过溧水、沭阳和江宁等县的县令。总的来说,他还算是一个不借的县令,治下百姓也都很爱戴他。比如他在江宁任职时,就收到过当地百姓送给他的“万家衣”;40年后,他再到沭阳时,还有百姓出城30里来迎接他。
  不过,这个官却让袁枚做得越来越不开心。哪儿不开心呢?在给一位朋友的书信中,他这样写道:“苦吾身以为吾民,吾心甘焉。而今之昧宵而犯霜露者,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又,当时官场的很多规矩,也让他觉得难以接受,比如下级参见上级,离着三四十米,就要以小跪的姿式,一路小跑着过去,匍匐于地,大磕其头,上官不叫起身,就不能起来;参见的名帖,写职务时,字迹要小,不然就是不敬。
  所以,這个七品县令,在袁枚眼中,不过就是一个“跪拜工”。他还写了一首名为《俗吏篇》的诗,以自嘲,其中有句:
  三年没阶趋下风,九转丹成跪拜工。
  金鸡初鸣出门去,夕阳来下牛羊同。
  何不高歌归去来,也学先生种五柳。
  由此可见,袁枚在做县令仅三年后,就对这种一天从早忙到晚,正经事干不了几件,倒是练就了一身跪拜功夫的县官工作,已经干得够不够的了。
  所以,在袁枚33岁那年,便毅然辞官回归了故里。
  辞官以后,袁枚便拿出自己这些年为官的积蓄,在南京小仓山买了一个园子。这园子可是大有来头,据说原来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家,也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来,曹家被抄,叉被一个姓隋的人买了去,但隋家在买下这个园子后,也很快就被抄了。于是,这个园子就成了时人眼里的一个霉园,在隋家被抄后,一直空了很多年,都没人愿意接手。袁枚接手它的时候,园中的建筑大多已经倒塌,野草也长得有一人高了。
  不过,袁枚无所谓,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随园”,就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意思。袁枚自从接手了这个园子以后,就对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建屋舍、开池塘、移怿石、种花草……
  但建着建着,他发现钱不够了。于是,他叉出去做了几年官,等钱攒够了,又辞官回来继续筑园。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苦心营造,园子终于建成了。园子建成后,他还写了一副对联:
  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挂在园子的入口处。还觉得不过瘾,便叫人把园子的围墙拆掉了,任人前来游玩。如此一来,私园就变成了公园。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袁枚的三大爱好。
  他的第一大爱好就是好吃。他曾经说过:“有口必好味,生而为人,而不能享尽美食,那活得再长久,又有什么意思呢?再者说了,鸡鸭鱼牛已经为你而死了,如果你不能让它们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也就是变成最美味的食物,那叉怎么对得起它们呢?”
  据说袁枚到别人家吃饭,总会带上自己的厨子,吃到什么好吃的,就让自己的厨子到人家厨房里去学,人家若不愿意教,他就“执弟子之礼”,死乞白赖地求,直到把菜谱求到为止。
  又,他家的厨子名叫王小余,是当时南京城里很多达官贵人都想聘请的名厨。这个王小余对自己的厨艺也非常自负,甚至连御厨都看不上,但就一心跟着袁枚,尽管袁枚给他的工钱远比那些达官贵人给的少。也曾经有人问他:“以你的才干,何必要老死在随园。”他的回答却是:“因为只有袁先生懂我。人生乐事,无非就是要找到一个知己。”
  袁枚也真称得上是王小余的知己。王小余死后,他经常一吃饭,就会泪流满面,边吃边哭,一边嘴里还念叨着这个王小余。他还为他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厨师传记——《厨者王小余传》。另外,袁枚还搜罗了三百多种南北菜肴,写了本《随园食单》,至今仍被很多老饕们视为美食圣经。 他的第二大爱好就是好色。他不仅一生纳了}多个妾,还公然在随园里开私塾,招收了很多女弟子。他说:“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他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叫“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他还给自己刻了一方印,叫“钱塘苏小是乡亲”。
  传说有一次一位尚书大人来到随园,跟袁枚索要诗集,袁枚信手就加盖了这方印。尚书大人一看,就说他不该和妓女攀亲戚。他却回道:“大人是觉得这方印不雅吗?现在看来你是个大官,小小只是一个贱人。但百年之后,世人只知有苏小小,而不知有大人!”
  另外,还有个事:袁枚的一个小妾有个妹妹,曾卖给富人当女奴。袁枚不忍她受苦,就花重金将她赎了回来,她为报恩,原想留下来和姐姐一起侍奉袁枚。但袁枚当时已年近花甲,而她才14岁。于是,就找了一个年轻有才的少年,把她嫁了。不料,她嫁过去以后,竟遇到了一个恶婆婆,每天都逼着她干各种重活,稍不如意,就会打她。结果不出半年,她实在忍受不了了,就悬梁自尽了。
  袁枚知道后,非常悲痛,就写了篇《祭妹文》,他这篇文章写得可谓情文并茂,感人至深。后世论者,多以为他的这篇《祭妹文》,就是和韩愈被誉为古今第一祭文的《祭十二郎文》相比,也毫不逊色。 他的第三大爱好就是好游。古代读书人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一般也很重视行万里路,袁枚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他还不是一股地好游,79岁,还三游了天台山;80岁,还游了昊越;Sl岁,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还游了吴江。
  又,袁枚论诗,主张“性灵”。那什么是“性灵”呢?这要细说起来话就多了,不如我们就来看几首他写的小诗,看过之后,你大概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性灵”了。
  一、《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三、《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四、《湖上杂咏》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我想也只有像袁枚这种一生做人做事,都遵循着自己的欲望,从不扭捏作态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吧。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天真,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叉贪吃、叉好色,油腻得不要不要的,但他毕竟活出了真性情,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说他临终时,还留了这么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我想,如今知他的人,肯定不少。但要想活得跟他一样潇洒,恐怕没几分胆色还真不行。
其他文献
朱娅:有肾源了,我是A型血,比较好配。手术和治疗费初步估计需要50万元,术后如果出现感染或排异情况,费用会更多。很多药需要自费,无法用医保报销。  记者: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  朱娅:我以前在培训机构当美术教师,身体不好,前两年开始就没上班了。我是单亲家庭,妈妈身体也不好,平时就在家照顾我,家里只有老公在上班。生病后,突发情况多,救治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我老公也辞职照顾我了,一家都没有生活来源。
期刊
青年作者陈登科写了一篇小说《活人塘》,他自信满满地带着《活人塘》的手稿去了北京,想请赵树理为自己的作品把把脉。  陈登科在北京文联见到赵树理时,赵树理正在埋头写作。陈登科说明来意后,赵树理从书桌后绕到他的面前,拿过手稿,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眉头说道:“稿子你留下,再给我留个电话,等我看完后,会通知你来取稿。”陈登科很激动,当即留下了联络方式。  之后,陈登科就住进了北京一家小招待所,等赵
期刊
【编辑推荐理由】  情怀铸就品质,创新打造辉煌。《养生堂》始终保持全国电视健康第一品牌的殊荣。2017年《养生堂》栏目全国平均收视率0.53%,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同类栏目双料收视冠军,即全国同时段健康类栏目收视冠军。2018年是《养生堂》节目步入的第10个年头,9年多来,总共有近2000名全国权威医学专家走上过《养生堂》的舞台,观众累计收看人次超过10亿。  2017年2月20日,《养生堂》栏目制片
期刊
齐白石的画很多都会给人一种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之感。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次,齐白石的一位朋友到他府上拜访,正赶上齐白石在书房里作画。这位朋友还从未见过白石老作画,于是,就好奇地走进书房,静立一旁,看他作画。  让他大跌眼镜是,白石老作画的样子,完全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在他进门之时,只见白石老正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对着宣纸不停地比画着,偶尔还会陷入沉思。下笔后,则更为认真,每画上几笔,就会停下来
期刊
严复本是个工科生,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的是海军,后来到英国留学,学的也是海军。对于源自西方的科学和科学精神,他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今天很多人心中,严复是“天演论”或“进化论”的代名词。确实,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出版就产生深刻影响,用当时人的说法,“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胡适后来回忆说,“饫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复风行全国,竞作了中学生的读
期刊
民国名媛中,大名鼎鼎的有陆小曼、林徽因、张爱玲等,还有一位周炼霞最值得一提。  其实,论才情、气质、相貌等,周炼霞不输陆、林、张。她写的小说《炼珠》可与张爱玲齐眉,其仕女花鸟画胜过陆小曼。而她写的古诗词,别说这三位美女,就是晏殊、纳兰容若,怕也要让她三分。  当年,赵丹的夫人黄宗英,会拿着自己作的诗到周炼霞家请教;银幕明星上官云珠,也会拿一些诗,给周炼霞过目;作曲家陈钢的第一任夫人华华,是梅兰芳四
期刊
一次,一位富商想请郑板桥给他写个中堂,郑板桥开价一千两银子。这位富商却只想出五百两银子。郑板桥也不多说,收了五百两银子,提笔就写了起来。很快便写好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然后,就把它拿给了富商。富商一看十分高兴,忙问:“下联呢?”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道:“跟你说好是一千两的,但你只给了一半,一半的钱当然只能买一半的字了。”富商求宝心切,只好叉乖乖地掏出了五百两银子,郑板桥这才又提笔写了下联“麒麟
期刊
英国时间7月8日,为纪念布克奖创办50年而颁发的“金布克奖”(The Golden Man BookerPrize)在伦敦揭晓:生于斯里兰卡的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创作的《英国病人》,获颁“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奖最佳作品”。  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楼上一间可以看到泰晤士河的房间里,翁达杰接受了祝贺,并点了一杯白葡萄酒,他说,“谢谢,这是几个月来我第一次喝。”他有着一张文学界里最容易辨认的面庞:晒黑的
期刊
对于于坚来说,“外省”透露出的雄心,同时也指向了传统与后来的文坛。一方面,他会经常想自己的诗与李白、杜甫、苏轼之间的距离,而“外省”这个词,在中国传统中,是相对于长安的。诗人为什么都要跑到长安去,因为长安是一个能肯定天才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也与当年中国文学的畸形的出口有关:要么到北京求生存,要么就在外省等死。  “我这种人,在青年时代就比较傲慢,雄心勃勃,特别喜欢强调外省。”  类似的压抑感,于坚
期刊
凌力:茅盾文学奖对于我,完全意外  凌力(1942年-2018年),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原北京作协副主席,因病于2018年7月18日上午8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时光回溯到1 980年。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上卷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开启了凌力的历史小说创作之旅。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数次,她心安理得地坐自己的“冷板凳”,为自己留下一个虚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