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元素在乡村旅游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是时下流行的短时休闲度假主题。地处近郊的乡村,其区位优势明显,消费支撑有力。但对于乡土特征已经遭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不足的早期“农家乐”模式的乡村客舍来说,正面临着多种与现实旅游消费不相适应的困境。它们该如何升级延续呢?本文以乡土元素的强化介入为基点,把乡村的淳朴与城市的时尚通过环境设计的方式相结合,用设计的逻辑规划实现更趋合理的乡村短时休闲场所,使传统“农家乐”步入新时代乡村旅游的通道。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设计
  一、乡土元素在乡村旅游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重译”:乡土元素的本质认知
  1.纯粹的乡土元素再现
  传统乡村文化的缔造来自于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自然的崇拜,这些灵感成长于田野乡间,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形成的外在艺术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的生活信仰,也正是利用了装饰媒介的变化表达了不同情感。在特定的环境中,纯粹的元素再现便于营造空间所需的人文气息,比较有针对性的表现意图。成都洛带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古镇。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协调,沿主街道部分的新建筑仿照了传统川西民居建造。博客小镇作为洛带古镇中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的分支,通过完全仿制客家(主要包括江西、安徽、福建)建筑形式为游客集中展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建筑体验。
  2.在乡村环境中,“纯粹的乡土元素再现”主要以原搬造型的复制和组合为主。乡村特征的展现依附于识别性元素组成的环境语言,当所谓的“传统”被时光一次次洗礼后,新鲜的美学体验成为过去,精华部分沉淀为经典内容,并随时代的更替展现出不一样的调性。这些由内心认同的生活哲学和精神情感所组成的文化内容,会使人产生强烈归属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记得住乡愁”。我们每个人对乡愁的理解都不甚相同,这来自于个人的情感和回忆,从更广义来说,是对人文情感的解释。乡土能寄托人们的情感,而元素可以唤起乡情。但是,人类事物的发展往往会产生悖论性结果。研究的匮乏与急躁的拿来主义,不断地破坏乡村按照原本的规律发展延续。在乡村环境设计中老生常谈的注重民族形式、地域特色和乡土元素的论调往往被粗暴地理解为就是在传统形式上嫁接新鲜事物的做法。虽然传统村落氛围的营造和保护有一定实际需要,但是对于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的城乡人居环境则会产生制约和偏差。在如今社会文化快速更新的时代,村落面貌也势必要发展创新,如果谈到文化和传统就要把过去历史中的样式搬回来,那我们今天的乡村就不会形成这个时代的特色,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用“乡愁”这个词来表达乡村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更适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对人的情感的唤醒。
  (二)混搭的乡土元素重组
  一些乡土元素样式延续使用到今天,是因其适宜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质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生活需求进行了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化的方法论,若只从历史的角度谈元素的构成和组合,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要以发展的眼光从乡村产生的目的性和结构性、元素构成的适宜性和整体性来把握问题,也就是乡土元素的重组途径——混搭。而元素的乡土性则体现在文化气韵的凝练和时代进步的展现上。乡村环境的营造不是做作的语言,空间的尺度变化与元素组合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照搬乡土元素并不等于也转嫁了其来源本身所赋予的精神内涵。优秀的乡村环境营造应更趋向于提供方法论的指向性作用。将其凝练到具体的造型中,则体现在收放自如的观念输出上。以元素之间的重组和元素内部的革新为途径,进行审美高度上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元素限定。
  成都宽窄巷子是一条建立在清朝遗留民俗建筑基础上的仿古商业街。在改造过程中,很好的保留了传统建筑的肌理和文化,展现了老成都人“出则热闹、入则宁静”的慢生活轨迹。由于历史原因,原本的建筑格局融合了八旗文化、川西建筑与北方院子的特征,文化记忆十分珍贵。宽窄巷子的策划并不是简单追求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和外型,而是在历史建筑的躯壳中,去发现、去提取、去创造文化与产业的当代活性和未来活性,去为它创造一个可以吸收当代和未来养分的根,去创造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斷开花结果、不断枝繁叶茂的生长着的躯体。宽窄巷子的打造关键不在躯壳,而在生命本身。
  “美”可以是浅显易懂的,但深入浅出和肤浅是两回事。深刻的空间理解往往不依赖于人文力量的堆叠,而是将美学意境转化为空间实体,艺术精神转换为建构内容。乡土文化具有多类型艺术融汇压合的特征,文化灵感来源的广泛性与随机性在注重个性化表达的当下,以一种难以仿制的独特美学恰好迎合了市场品味。千年积累的深厚根基也为乡土元素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养料和依据。当环境与需求相协调,就会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创新。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乡土文化也体现出了相应的时代特征。创新思想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亦步亦骤地向前迈进。精湛的技术、先进的材料给人们带来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也为新元素的注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一种通过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如混凝土、玻璃钢等新型现代设计材料)表达属于乡村意趣范畴的非工业文明精神,把当代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向有机结合起来。
  二、“重塑”:乡土元素的转化途径
  (一)合理利用乡村资源
  朴素自然、浑然天成,往往被认为是乡土民风和乡村美景的代名词。乡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享用着城市人渴望的青山绿水、田野轻风。19 世纪 70 年代的伟大武士西乡隆盛曾说:“世界上有两种机遇:一种是我们赶上的,另一种是我们创造的。哪怕在极大的困境中,一个人也必须给自己创造机遇”。当前的社会需求正是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近年来,各式农家客栈、乡村民宿纷纷涌现,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源自于广泛的认同感和经久不衰的传承性,独特的民俗、亲民的消费、便利的交通、优美的风景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因素。因此,在乡村资源的利用与文化内涵的输出上,应是有情感交融的。但在很多盲目的重建、改建、扩建中,乡村特色面貌受到重创,城市的钢筋水泥替代了乡村的木、竹、石、砖、瓦。一片片的彩钢棚和太阳能电池板雀跃地诉说着新农村建设以来的累累硕果,这是对乡村建设的曲解,对乡土文化的忽视。相较之下,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农民在无形中保护了扎根本地的乡村特性。   设计体现的是一种服务性,引领乡村旅游环境建设的发端不是为了带入某种特定的乡土元素而设计,是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体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为人们搭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三、“重温”:乡土元素的成功转型
  地域文化的选择、判断和继承,体现了特定社会群体的个性特征,是个体情感表达的载体。经典的乡土样式在元素与载体之间形成了标准化的结合方式,体现了特殊的文明特征。但乡土元素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标准化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完全复制,而是作为一种灵活的生产手段,一种动态的存在。通过延伸、变化,在不断更新载体的过程中起到同化的作用,始终保持着与整体的和谐关系,但在历史纵深关系中也会产生差异。乡村环境营建中通常杂糅了多种乡土元素和技法,不断以新的理解同化与过去美学思想的差异。在现代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当淡化乡土元素固有的存在樣态,强化与感知思想上的原生性关联,不拘泥于形式,继而增生出新的美学表征。因此,创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僵化的继承某种形式是狭隘的,我们不应该以既有形式的框架去限定它的发展方向。当今的社会体系更加尊重人的独立意识,原本的形制不会成为桎梏其发展的枷锁,而是让我们站在前人智慧高度上成长的依托。
  结论
  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体验乡村生活、展示乡村建筑,而是在空间体系和交通系统构架下,以乡土元素为设计构件,通过节点空间的重点规划和乡村环境的整体氛围,勾起关于情感、经历中留下的那些思念,其中既有乡土物质空间也有乡音文化记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乡情”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乡村旅游环境的改善和升级是人们依据现在的审美水平、思想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对过去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中的缺陷进行修正。对乡村田园物质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要有规划、有保护、有更新。对于规划,不能照搬城市规划的方法,要注重学习传统乡村布局的特色,小规模,轻介入,渐进式规划;对于保护,也不能用文物保护的办法,而是一种传承的概念,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变化和发展;对于更新,乡村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但应有引导、有范例、有政策、有监督[5]。为的是更好的“善待乡土、珍惜乡音、记住乡愁”,实现乡村文明的持续发展,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巧用乡土元素,重燃乡村活力,激活乡土背后的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 覃建雄.基于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301-304.
  [2] 黄逍宇,陈景衡.美丽乡村建设中新民居建筑空间的继承与更新——以文村村为例[J].阅城.2017,06(159):080-081.
  [3] 盛丹萍.浅析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农业经济.2017(8):126-127.
  [4] 孙炜玮.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以浙江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2.
其他文献
摘要: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者会运用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向观众传达舞蹈作品的实际内涵,使观众们感受到舞蹈作品中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而让观众们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舞蹈团体表演者将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能够使动作更具生命力以及感染力,忽略了情感表现,舞蹈表演便也失去了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情感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并探讨舞蹈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
期刊
摘要:音乐可以抒发情感,启迪心灵,引起共鸣,对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也有明显的作用,同时音乐也能培养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本文从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以及音乐对智障儿童的康复作用谈起,说明了音乐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呼吁广大特教教师重视音乐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智障儿童;音乐;康复作用  一、智障儿童的特征  所谓智障儿童,一般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智力水平底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对古代声乐发展初期、成熟期以及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进行梳理,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以及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对现代声乐的意义,以期对现代声乐的教学和演唱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对于舞蹈教育来说,舞蹈鉴赏作为对其有重大意义的功课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舞蹈鉴赏的有效渗透对于基础舞蹈的训练、剧目的学习排练以及作品创作有十分重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舞蹈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舞蹈鉴赏对舞蹈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教育体系更加规范以及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丰富,更在于对舞蹈多样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舞蹈鉴赏;舞蹈教育;渗透作用;重要意义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因受到
期刊
摘要:在中国,农民的命运一直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表现农民形象的油画在各个时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中国成立时期农民形象的团结友爱、憨厚朴实,文革时期农民形象的“红光亮”“高大全”,以及文革结束后伤痕美术的出现,都表现出农民形象的多样性和新时代下农民向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通过分析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油画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阐明关注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为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英语教师可以建构一个现代化、高效的新英语教学模式。本文建立在该前提之上,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为英语教育提供的基于进行分析,基于此确认了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设方向。最终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入手,提出了大数据技术辅助下高职英语新模式的建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教育;英语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
期刊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应用型高校建设,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要求项目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真正转型,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在要求,在“应用”上下足功夫,研透“应用”、做出“应用”、做好“应用”、做足“应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本科
期刊
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人才。在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实现课本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帮助学生在西洋管乐团的组建与训练中实现音乐参与兴趣的建立、音乐综合素养的完善。而组建学生西洋管乐团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小学把西洋管乐团活动的开展当成展示校园特色的窗口,是学生发挥才能的平台之一。随
期刊
摘要:音乐教学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音乐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部分,更是精神的载体,虽然流行音乐占据着音乐的主导,但是文工团中的传统音乐曲目仍然不可能被替代,有自己存在的特殊意义。音乐文化经验对于音乐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对音乐文化经验对于音乐情绪加工的影响进行浅析。  关键词:音乐训练;音乐情绪加工;影响  
期刊
摘要:高校英语教师需切实领悟到自身的教学意义、社会价值与历史使命。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的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构成要素,他们的职业发展与教育思想,直接决定了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质量。多媒体背景下,高校需对英语教师的发展形成新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高校;英语教师;发展  引言:  多媒体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需不断增强自身教学的学术。即多渠道、多路径、多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