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西方思想史上,与西方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感性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相对应,在理欲问题上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看法和观点,即感性主义的理欲观和理性主义的理欲观。本文列举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性主义理欲观的主要代表,来阐述和探讨他们的理欲思想。
【关键词】 西方哲学 非理性主义 理欲观
对于人和人生来说,理性与欲望始终是伴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欲望都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于理欲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都有着渊远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如何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的关系问题、并从理欲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纵向考察理欲关系也始终是西方伦理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理欲观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他的伦理学思想也是关于生成意志痛苦的理论。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之物”,是整个宇宙间的真理。人不服从理性,而是服从意志欲望。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人的一切行为都只是自我生命意志的表现。所以行为是否公正就在于我的意志,只要我愿意,就是公正的。叔本华在得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欲望之后,又进一步说明这种意志欲望其实是一种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人是某种意志的体现者,而意志就是欲望和本能的冲动,所以任何人都有欲望,不存在没有欲望的人。然而,有欲望就表示人还缺少什么,还想得到什么,而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毕竟使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当中。要想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意志。消灭了意志,也就消灭了痛苦。然而,意志作为人的本质,消灭了他,也就等于消灭了人本身。所以说人活着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而要摆脱人生痛苦的境遇,叔本华最终把解决的途径指向了东方的佛学,认为要杜绝人生的痛苦,消灭一切欲望,就要使人类归于“无”这也是人的最高使命之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理欲观就是在他的生存意志伦理学的体系中展开的,他忽视理性的作用,反复强调人的欲望意志,是典型的感性主义理欲观。他指出人的痛苦根源也就在于人有意志欲望,使他的理欲学说带上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2.尼采的权力意志理欲观
尼采是继叔本华以后西方非理性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他以非理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观建构起了非理性哲学的体系,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石——理性主义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他把理性主义道德斥为“奴隶道德”,把叔本华的权力意志绝对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价值观和德国古典哲学理欲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以此彰显了非理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完成了西方哲学向现代的转换。尼采的理欲观也围绕“权力意志”这一核心词汇展开。认为权力意志就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力量意志,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而这种权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活意志也有原则上的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追求生存,而是追求统治、创造、扩张、奴役。一个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都在于对权力意志的追求。权力意志就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人的内在心理本能活动,我们要追求权力意志,就应该尊重肉体生命,生命法则本身就是道德,在生命的原则的基础上,保持自我才是起码的道德。我们应该彰显生命力的伟大和无穷的力量,使个人的一切服从于这样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因此,如果说叔本华开启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理欲观的先河的话,那么尼采彻底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理欲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犹如“哥白尼革命”一样,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的转变。作为哲学家、伦理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非理性主义的理欲观尽管由于过分强调生命意志的作用,难免过于偏激,但通过其理欲观思想所呈现出来的非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的转型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萨特的存在主义理欲观
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继叔本华和尼采以后,提出的伦理学主张带着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所谓“存在”即是说“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说“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人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他说“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仁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的选择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唯一指令者。人在事物面前,都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自由选择,如果人丢掉了这种自由选择的个性,就失去了自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萨特进一步论述说自由意志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道德选择的前提就是主体自由。而自由也是道德选择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诚然,这种理论看到了道德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主体必须是自由选择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萨特通过对个人自由的肯定而全面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存在主义把这个自由无限的夸大了和抽象化了。完全脱离了任何社会环境和实践,把主观的个人的绝对的自由意志当作善恶的标准,其实也就是没有了道德善恶的标准。因此,这种伦理学不仅在理论上走向了唯意志论的深渊,在实践中也必然达不到走向自由的、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目的。
4.比较分析
一提起西方伦理文化的精神特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主义。确实,个体主义是西方伦理文化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尽管在个别时期里和在极少数伦理学家那里,个体主义被排斥或遭否弃,但是整个西方伦理学史和绝大多数西方伦理学家对它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正如萨特和叔本华、尼采一样,他们在理欲观上都是强调人的意志本能,主张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主观因素在道德中的作用,都具有典型的强烈的个体主义倾向,这是每个到过西方国家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个体主义的基本观念有:个人利益先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由个人利益合成且终究为了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不应为了公共利益而被损害或无条件的被牺牲。这种个体本位的伦理精神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我们应该指出,在中国社会目前还是倡导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是一个个体存在,个体得以挺立的支柱是内涵于其中的个性,缺乏个性的人不是真正的现实人,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从现实角度讲,在当代中国要想实现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目标,也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的利益,促进群体主义由虚假到真实的转化,把对群体的贡献和个体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 孙慧玲.论市场经济的伦理引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0年第6期.
[2] 杨君武.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J].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作者簡介:张晓慧,女,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于钦明,男,197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西方哲学 非理性主义 理欲观
对于人和人生来说,理性与欲望始终是伴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欲望都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于理欲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都有着渊远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如何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的关系问题、并从理欲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纵向考察理欲关系也始终是西方伦理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理欲观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他的伦理学思想也是关于生成意志痛苦的理论。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真正的“自在之物”,是整个宇宙间的真理。人不服从理性,而是服从意志欲望。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人的一切行为都只是自我生命意志的表现。所以行为是否公正就在于我的意志,只要我愿意,就是公正的。叔本华在得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欲望之后,又进一步说明这种意志欲望其实是一种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人是某种意志的体现者,而意志就是欲望和本能的冲动,所以任何人都有欲望,不存在没有欲望的人。然而,有欲望就表示人还缺少什么,还想得到什么,而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毕竟使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当中。要想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意志。消灭了意志,也就消灭了痛苦。然而,意志作为人的本质,消灭了他,也就等于消灭了人本身。所以说人活着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而要摆脱人生痛苦的境遇,叔本华最终把解决的途径指向了东方的佛学,认为要杜绝人生的痛苦,消灭一切欲望,就要使人类归于“无”这也是人的最高使命之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理欲观就是在他的生存意志伦理学的体系中展开的,他忽视理性的作用,反复强调人的欲望意志,是典型的感性主义理欲观。他指出人的痛苦根源也就在于人有意志欲望,使他的理欲学说带上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2.尼采的权力意志理欲观
尼采是继叔本华以后西方非理性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他以非理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观建构起了非理性哲学的体系,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石——理性主义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他把理性主义道德斥为“奴隶道德”,把叔本华的权力意志绝对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价值观和德国古典哲学理欲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以此彰显了非理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完成了西方哲学向现代的转换。尼采的理欲观也围绕“权力意志”这一核心词汇展开。认为权力意志就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力量意志,是原始的自然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而这种权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活意志也有原则上的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追求生存,而是追求统治、创造、扩张、奴役。一个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都在于对权力意志的追求。权力意志就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人的内在心理本能活动,我们要追求权力意志,就应该尊重肉体生命,生命法则本身就是道德,在生命的原则的基础上,保持自我才是起码的道德。我们应该彰显生命力的伟大和无穷的力量,使个人的一切服从于这样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因此,如果说叔本华开启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理欲观的先河的话,那么尼采彻底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理欲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犹如“哥白尼革命”一样,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的转变。作为哲学家、伦理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非理性主义的理欲观尽管由于过分强调生命意志的作用,难免过于偏激,但通过其理欲观思想所呈现出来的非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的转型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萨特的存在主义理欲观
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继叔本华和尼采以后,提出的伦理学主张带着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所谓“存在”即是说“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说“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人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他说“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仁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的选择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唯一指令者。人在事物面前,都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自由选择,如果人丢掉了这种自由选择的个性,就失去了自我,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萨特进一步论述说自由意志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道德选择的前提就是主体自由。而自由也是道德选择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诚然,这种理论看到了道德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主体必须是自由选择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萨特通过对个人自由的肯定而全面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存在主义把这个自由无限的夸大了和抽象化了。完全脱离了任何社会环境和实践,把主观的个人的绝对的自由意志当作善恶的标准,其实也就是没有了道德善恶的标准。因此,这种伦理学不仅在理论上走向了唯意志论的深渊,在实践中也必然达不到走向自由的、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目的。
4.比较分析
一提起西方伦理文化的精神特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主义。确实,个体主义是西方伦理文化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尽管在个别时期里和在极少数伦理学家那里,个体主义被排斥或遭否弃,但是整个西方伦理学史和绝大多数西方伦理学家对它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正如萨特和叔本华、尼采一样,他们在理欲观上都是强调人的意志本能,主张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主观因素在道德中的作用,都具有典型的强烈的个体主义倾向,这是每个到过西方国家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个体主义的基本观念有:个人利益先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由个人利益合成且终究为了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不应为了公共利益而被损害或无条件的被牺牲。这种个体本位的伦理精神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我们应该指出,在中国社会目前还是倡导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是一个个体存在,个体得以挺立的支柱是内涵于其中的个性,缺乏个性的人不是真正的现实人,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从现实角度讲,在当代中国要想实现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目标,也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的利益,促进群体主义由虚假到真实的转化,把对群体的贡献和个体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
参考文献:
[1] 孙慧玲.论市场经济的伦理引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0年第6期.
[2] 杨君武.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J].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作者簡介:张晓慧,女,1974-,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于钦明,男,197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