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婆照合影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写了一篇关于公公婆婆的文章,投给了一份老年杂志。不久,编辑回信说,能不能附上他们的合影,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为了能让文章及早见刊,我马不停蹄地去找公公婆婆。婆婆说:“啥合影?结婚这么多年没照过什么相,就结婚证上有一张,行不?”她从衣柜底翻出结婚证。
  我一看,照片泛黄不说,二人的表情更是呆板僵硬,横眉冷对。连婆婆都禁不住感叹:“我和你公公好像是被逼婚的,怎么照得像‘强扭的瓜’一样?”我忍不住笑了,告诉她这照片肯定不行。
  婆婆一脸无奈。我突然想:不如自己拍照,反正家里有相机。婆婆听说要照合影,连连摆手,指着身上油腻腻的工作服,说:“这哪行,要不你明早来,我和你爸准备一下。”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公公婆婆的修理店时,他们已穿戴一新在等我了。我把他们带到后院,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照相的好地方。
  他俩站成一排,但隔得很远。我笑道:“这哪儿是照合影,又没吵架,站那么远干吗?挨紧一点儿!”他们这才挪动步子,站近了一点。
  我听见婆婆嘀咕:“都三十多年没照过相了,还真有点不习惯。”公公更是一脸严肃:“老婆子,我紧张。”我“咔嚓”一下,但是照片里的两个人都紧绷着脸,效果很不好。
  我灵机一动,假装认真地问公公婆婆:“银行里有什么?”他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公公说:“银行里除了钱,还能有什么?”我说:“答对了,就是钱!等会儿我问你们这句话的时候,你们就答:钱!照片效果一定好。”
  我大声喊:“银行里有什么?”公公婆婆异口同声地答:“钱!”这效果还真不错。我反复问了几次后,他们的表情放松了。看着照片,公公婆婆很满意,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把照片发给远在上海的小姑子,她说:“还是你有孝心,能想到给他们照相。我现在只知道给孩子们照,从没有想过给父母照张合影。”这话说得我很惭愧,要不是杂志编辑急着要照片,我也不会想到给他们照相呢。
  公公婆婆卧室的墙上除了一幅十字绣,再无其他装饰,很是单调。我悄悄将他们的合影洗了一张32寸的,装裱好后挂在墙上。公公婆婆见了照片,一脸惊讶与幸福。
  婆婆说:“没想到咱们这个岁数了,还跟着媳妇时尚了一把!”她眼里泛着泪花。公公也连声对我说:“谢谢你!”
  看到公公婆婆因为我这小小的举动如此感动,我决定,过段时间一定去照相馆,给他们正儿八经地照套婚纱照。
其他文献
上周四,我在杭州古荡街道文化站,见到了三位身材各异的叔叔,仅凭外形,我似乎很难将他们与身姿妖娆的舞蹈队成员联系在一起。  “没错,他们就是华星社区爷们舞蹈队的队员。”舞蹈队编导老师李秀英告诉我。她是队伍里唯一的女性。  舞蹈队成立有四年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来来往往了好几批队员。现在,舞蹈队可是街道里的明星队,共有13位队员,清一色的大老爷们,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63岁。  合唱团里来“挖墙脚”
我是《特别健康》的忠实读者,杂志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看完.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每期杂志里的小偏方摘抄下来,分门别类整理好.几年下来,我积累了一大本,有二三
我去年因心脏问题住院时,总觉得自己的病越来越严重,对疾病充满了恐惧,医院的氛围也让我的心情愈发低落.rn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房间的病友向我推荐了《特别健康》杂志.我读完杂
我周围的人只知道我特别爱扔东西,却不知这一次次给家“减肥”,让我心里有多高兴。  看着家里那些既派不上用场又一直挪来挪去的大小物件,我想,老说赶上了好时候,有生之年一定要变个活法,那就应该从处理这项纯属私家小事的“家居清点”上,换换脑筋、感受变化才是。  不妨自己先动手  先是处理最考验人的衣服,因为拿起哪件好像都有理由不扔。特别是小女儿出国前购置的那些既没穿旧又挺讲究的一大堆。我索性来个简单化、
老万住在我家对门,退休后闲居在家。他很关注保健养生,俨然是大半个“郎中”。  他虽年近古稀,却衣冠整齐,身体健康。今年春天,老伴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告而别,给他带来莫大的打击。在感伤生命脆弱的同时,老万更加关注健康。一次,在翻阅保健资料时,他被一条标题吸引了眼球:不宜左侧卧。老万先是一愣,因为他平时就习惯左侧卧。文章说,左侧卧压迫心脏,有害健康。  老万刚改为右侧卧时,感到很不自然,过了好长
吴大妈摔倒在楼门前,小腿骨折,引起邻居们的议论。  原来,炎炎夏日,家家开空调。楼上几台空调外挂机,如下雨般往楼门前滴水。有人戏称,水帘洞。久而久之,长出青苔,地面湿滑,吴大妈不小心滑倒摔伤。  吴大妈和老伴儿常叔忠厚老实。吴大妈摔成这样,不与人计较,不怨天尤人。常叔从家到医院两头跑,忙忙碌碌,照顾吴大妈。有人为吴大妈打抱不平,说:“有空调的人家不能冷漠无情,要平均分摊吴大妈的医疗费。”受到指责的
都说“年过六十不学艺”,然而,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年过六十甚至更高,学艺也不晚。  在沈阳劳动公园,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老人展示走钢丝、骑独轮车、顶帽子等多种技艺。他在一根直径5毫米、长35米、最高处离地2米的钢丝绳上如履平地。他一边骑独轮车,一边嘴里叼着木棍,木棍上放着饮料瓶,饮料瓶上还有个风扇,他还时不时用一个细棒拨动风扇旋转……这位老人叫陈宝光,他60岁学艺,成就了自己堪称“全能杂技达人”的传奇
在上老年大学写作班之前,我几乎是一个文盲,只读过五年书。我一生从事财会工作,连文章分段、标点符号应用都不是很清楚,许多简化字也不会写。虽然如此,我仍为自己的70岁生日准备了一份礼物———出一本书!  这个愿望在2003年8月份、我70岁生日前夕实现———一本十五六万字的习作《黾子文钞》面世了。此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人家三代人传阅后又来购买。更令我感动的是,我的老同事、南京师范大学顾复生教
最近准备搬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了母亲年轻时用的蝴蝶牌缝纫机。在成衣很少的当年,心灵手巧的母亲用这台缝纫机为一家人缝制新衣,又省钱又好看。但是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很少再使用缝纫机,我和妻子、孩子也都直接买成衣,我觉得这台缝纫机已经没用了,丢掉算了,母亲偏偏不同意:“我用缝纫机做衣服的手艺可好了,等有时间了教给你媳妇,自己做的衣服多合身啊!”母亲的话把我和妻子的脸都吓绿了,但无论我们怎么解释用缝纫机做衣服
年近七旬的易解放是地道的上海人,38岁那年,她留学日本.1991年,易解放举家迁居日本.2000年5月,她22岁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2001年,为了实现儿子生前“回国后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