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路走来,说不上凶险,却也因未知数太多而显得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最终我还是安然归来。
  既然来到了土耳其,如果不去体验一下热气球,岂不是有点可惜?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你路过了一次,自那之后就是永别。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遭受各个小伙伴轮流的劝阻后,我依旧如顽石一般,独自执拗地滚向了未知而遥远的路途。我坐上开往卡帕多奇亚的夜大巴,这段路程长达9个多小时,披星戴月地上车,阳光明媚地下车,听起来很诗意,但现实并不如诗。我蜷缩在座椅上,打算用迅速进入睡眠来保持精神,同时也可以消磨时间。虽说花了一些时间换姿势,但与我预想的“迅速”仍然有些出入,不过还是如愿进入了睡眠。再次醒来是因为炎热,发现大巴不知何时停下了,车上空空如也,只有我一人。看了下时间,凌晨两点多。睡醒有点懵,也不慌张,就懒懒地坐着,稍微想一下,大概是中途休息。隔了15分钟,我邻座的两个姑娘回来了,我便向她们询问。她们不擅长英语,靠着翻译软件混杂着土耳其语,站名我没听懂。大意是这个站会让旅客休息半小时多,大家都下车吃宵夜或抽烟了。我请她俩帮忙看下东西,我下车去厕所。我刚找到厕所,那姑娘便急急忙忙跑来寻我,喊我快些,大巴要开了。我光荣地成为最后一名上车的乘客,果然,大巴迅速开动。我感激地看了看俩姑娘,递上中国的脸谱剪纸,当作小小的纪念品。她们俩也很开心,随即从包里翻出零食与我共享。其实,刚刚厕所排队很长,等了挺久,我猜是一个姑娘跟检票员说要等我,另一个姑娘飞奔着去找我。若不是她们,可能我就与大巴无缘了吧。我带着这深夜的温暖,又沉甸甸地进入了梦乡。
  在卡帕多奇亚第一天游玩红线,跟两个中国家庭团玩得很好,更惊喜的是,里面有个很志趣相投的姐姐(年轻的母亲)。晚上落脚洞穴宿舍,想要以最低价格体验最特色酒店,16人的宿舍听起来不怎么样,其实性价比较高,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只待几个小时的人。酒店位置有些偏,再加上格雷梅小镇有着错综复杂的小路,找起来有些困难。我在夜幕下找路,遇见街角十分好看的地毯,在明亮的路灯下,挂在墙上的地毯透着浓郁的异国风采,忍不住停下来拍摄。又巧遇刚刚在商店里我帮过忙的中国人也在找路回酒店。相逢简单,重逢不易,我们攀谈起来。第一个问题我相当熟悉了,“你是一个人来的吗?”我点点头。“哇,你好勇敢啊,你看我们4个女生、两个男生来土耳其都有点害怕呢!”我有些发笑,这般俏皮的话属实。其实,我心里也是隐隐害怕的,只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太过强烈,几乎掩盖了那几分恐惧。我方向感并不是很好,我们相互展示了一下酒店的位置,同行一段路后,来到了分岔路口。我准备向一条黑黝黝的小巷走去,他们则继续走光明大道。“我感觉你的酒店不在那个位置,你确定要走那没人的路?”其中一个男生问我。我确认了一下地图,点点头,跟他们挥手说了“再见”。他们目送我的背影,走向了一条黑暗、寂静的小巷。“要不要去送送她啊,一个人走那里怪危险的?”身后依稀传来他们的声音。只有巷子的入口是黑暗的,里面有黯淡的光,那是微弱的星光。纵使一颗星星容易被黑暗掩埋,那么漫天星空就能发出微弱而固执的光了。我的决定也是对的,走完这条小道,再拐入另一条小道走到尽头便是酒店。抬头看,视野全亮了,各个酒店的灯发着橙黄的光晕涌了上来。又因位置不同,高高低低、错错落落,形成了一片灯海。我的酒店就在视野中间,石头堆积而成的建筑在灯海里显得古朴而静谧,背后是靛青色的星空。不同于介绍上的照片,这是另一个角度,一个更美好的角度。
  第二天凌晨4点起床,我的热气球旅行在天光乍亮中进行得非常顺利。
  后来,我从马尔马里斯离开土耳其,乘船去希腊罗德岛。前往马尔马里斯的大巴延迟了很久,在大巴站交涉的过程中结识了同班车的一位韩国小姑娘,也是独自旅行。我们俩一起聊天,互相照顾,合力跟工作人员重复交涉,最终顺利登上了大巴。本来心急火燎的情绪在愉快的交谈中就慢慢冷却了,一切都是有办法解决的。6小时后,我在傍晚到达马尔马里斯。为了保险起见,我先去探探港口和退税的事宜。在几番周折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轮船公司,向他们确认了我的船票后,询问退税的手续。几次磕磕绊绊的交流下来,在场的两位工作人员无法理解我的意思,他们召唤了另一位眼睛大大的男孩回来。他很爱笑,一进来脸上就带着很明媚的笑容。他的英语流利很多,我们交流起来很顺畅,他弄懂了我的意思,但并不知晓解决措施,于是开始寻找办法。实际退税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但我寻求的其他途径都失败了,渴望从这里获得一些有用信息,因而耽搁了他们很长时间,感到有些内疚,便向他们道歉。那個忙着打电话解决的男孩很真诚地看着我,笑道:“你不用感到抱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次碰到。但是,要我去解决一件没有碰到过的事情,难道不是很有趣吗?”于是我被他感染了,很开心地咧嘴笑了起来。耗时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又给他分享了我的旅途见闻,他大笑着对我说:“我敢说土耳其最美的风景你都见到了!”最后我们挥手告别,我复制了他的笑,并把这种笑一起带走了。
  我不再为明天充满未知的旅途担忧,悠闲地在码头上看马尔马里斯的日落。明天的船程中间有些波折,不过我终于安全到达了罗德岛,并且成功处理完了退税的事。虽然我又是最后一个登上船的旅客,但结果是圆满的,不是吗?
  旅行中见到了千奇百怪的人,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事,在不知不觉中,你的眼界与思想空间都拓宽了。你会发现,每一处地方都是有出路的。每一条看似死胡同的背后,都有天光。人生应该自由,不应该困于自己思想的囹圄。
  我很喜欢的一位网络作家写道:“愿你在冷铁卷刃前,得以窥见天光。”无论在哪里,即便是在生活这残酷的战场上,也要努力往前走,去见见那美好的天光。
  最后,在去卡帕多奇亚的大巴上,我第二次醒来是因手臂太酸了,望出去,天光乍亮,正是日出进行时。早上5点多近6点,睡眠质量不错,也没了睡意,我便专心致志看起了日出,竟有种岁月静好的恍惚,像是这辆大巴会一直向前开,奔着光亮而去,永不停止。
其他文献
绒花:一晌贪恋的清欢  村头的绒树再次开花时,我们的假期也随之开始了。每年的这段日子,都是我们最愉快的时光。结束了被禁锢半年的校园生活,一出校门我们就变成长出了翅膀的鸟儿,得天得地,浑然不顾。   绒树是我们这里的称呼,书名叫合欢树,我们常叫的绒花也就是合欢花。只是那时我们不知道它还有这么一个雅致的名字。小时候,我们往往遵循着乡村的认识,觉得书本上的东西都是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所以,10多
期刊
刚放暑假,庞娟就给堂哥庞德打电话,说,喂,我给你侄女在城里报了个兴趣班。庞德说,行,暑假你们就住我那吧!庞德说住我那,而不是我家,这话不生分,庞娟喜欢听。庞娟的笑震得庞德的手机都颤抖,老哥,你做事真敞亮!庞德心里也真敞亮了,阴阳怪气地说,那必须的!   庞德挂断电话就给妻子马玉打了个电话,说,胖子要来咱们家了。妻子马玉说,哪个胖子?庞德说,就是老公跑掉的那个堂妹,她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挺可怜的
期刊
胭脂河  六百多年前的一幕,全在胭脂河上漂动  码头、船只、号旗,在落日的余晖里格外耀眼  绝壁中开凿出的河,曲折又艰难  今天,山花又映活了山崖,崖树上春鸟喧暄  一座六十米长的悬索桥正晃动着天光云影  从低处向上 从高处向前、向远  都没有俯视河下的水流来得惊心!  春风中 胭脂河的水色从峡谷间缓缓穿过  分明是明代的漕运又回到了眼前!  民伕、船工、执戟的士兵  是不是那天空中又消失的云? 
期刊
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曾备受青睐,是“较为‘得宠’的艺术形式之一”。“17年”期间,短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干预生活”的潮流之下,多有佳作,独树一帜。新时期之后,短篇小说更是迅速而及时地反映了历史现实的重大变革,在各种文体独领风骚,成为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弄潮儿”和“领军者”。茅盾盛赞道,“短篇小说园地欣欣向荣, 新作者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河上下, 长江南北, 通都
期刊
一   吴福被自己突然生出的念头吓了一跳。   这是星期六晚上。吴福上的是早班,下午5点便回来了,洗过澡,到食堂吃罢晚饭,回到单身公寓,就往床上一躺。一天的活儿干下来实在累了,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躺下来,这是他唯一的休息方式。明天还是早班,7点钟便要坐车去工作现场。休息是十分重要的。休息确实有许多方式、方法,过去在村里,大家都喜欢蹲墙根,抽大叶子烟,云山雾罩,七扯八扯,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
期刊
曾经我讨厌水蜘蛛,从见到它外形还不知道它名字的时候就开始讨厌了。  那是孩童时的事了。作为一个农村娃,在农村的趣事哪怕是十天八夜也无法尽数,但现在回忆起来,只是一团朦胧的快乐,要把那快乐道个明明白白,却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但只要想到农村,一只水蜘蛛的影子就清晰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了。那么丑陋、简单的一个形象,却渐渐成了我脑海里农村的缩影。  我大概很早就见过它了,但要说认识它,却要把思绪推到一个夏天。
期刊
一  什么宝物不见了惹得汪鹤年这般气冲斗牛、火冒三丈?说到底不过一顶帽子,一顶出自手工编结的帽子,仅此而已。  无疑,帽子是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丢失的,那里人来人往,离退休干部居大多数,还有一些与老干部活动有关的年轻人。至于活动项目,有书画、棋牌、阅览、麻将、戏剧。作为文化局退休干部的汪鹤年,这些年出入活动中心并不多,一来病卧在床的妻子林静需要他的照料陪伴,二来活动中心离家不近,乘公交车要换车等车,即
期刊
作者简介:  卞优文,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青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在《钟山》发表长篇小说2部。  卞优文   一月没有繁花,你击浪为花    一月没有莺歌,你盟誓为歌   大江奔腾而下,你逆流而上   厨房客厅还弥漫着年味   你在悄悄整理行装   万家灯火掩不住春寒料峭   龙城集结号已经吹响   ……   ——这是常州诗人苏
期刊
1975年我进入第二人民医院上班,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职工区西侧多了个新坟头,坟前栽了两棵松树,据说坟墓主人是本院职工汪曾祥。后来每到清明,汪曾祥的子女都会来祭祀。汪曾祥的女儿汪其芳我认识,她家住在人民路曙光中学的斜对面,与我同为高邮中学学生,我长她一个年级,后来下乡插队又同分在司徒公社。1980年后汪曾祺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我自然而然地就把汪曾祥与汪曾祺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本家兄弟还是嫡亲弟兄?如果
期刊
“哎,来了?”64岁的保姆金秀耳朵真灵,听得见隔着一堵墙、两重门的94岁独居雇主汪老太的召唤。  金秀正在我家洗菜,她放下手上的活,去了隔壁。  “咦,金秀是汪家保姆,怎么又在你家干活?”  “喔,我得交代清楚。”  我,也是独居老太,86岁,和汪老太一样,住在常州1980年造的最老的花园新村,是门靠门的老邻居。3年前,汪老太的独女到北京定居带孙子,汪老太跟去又住不惯,独女只好让她回到常州,请了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