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飞机“实验室”

来源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_sum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编的话:
  失重飞机好玩儿吗?它和普通飞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把它称作“实验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失重飞机“实验室”,看看都有哪些新鲜事儿吧!
  什么是失重飞机?
  失重飞机是目前除国际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和载人飞船外,唯一可获得失重环境的载人飞行平台。它通过连续的抛物线飞行,在飞机上产生重复的失重和超重环境,不用进入太空,就可以模拟月球重力和火星重力环境。
  由于失重飞机可提供载人失重环境,并具有准备周期短、实验空间大,特别是支持航天任务型号产品和常规地面科学实验设备开展失重实验等优点,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长期利用它开展航天员训练、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空间设备和技术验证等工作。近期,失重飞机也常常被用于电影特效拍摄、失重体验科教活动呢!
  飞机上的失重和超重环境是如何产生的?
  失重可不是指失去重力哦!原来,失重状态是指物体除了自身重力(地球引力),不再受到任何其他外界重力场影响,也就是失去了来自其他物体的支撑,而不是失去重力。
  飞行轨迹真的是抛物线吗?
  当飞机所受地球引力是均衡的,方向呈平行竖直向下时,失重飞机进入失重状态的轨迹可以模拟为抛物线。
  然而,地球引力场并不是平行竖直向下,而是径向的,所以将地球和飞机按照经典天体力学中的二体问题来考虑更准确。经研究,飞机进入失重状态之后的轨迹更近似于以地心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远地点末端的一段圆弧。
  抛物线飞行产生失重
  让我们来看一看失重飞机特有的抛物线飞行轨迹吧,也就是超重一失重一超重的反复循环。
  失重飞机飞行至约6000米高空后,驾驶员加速飞机到825千米/小时并拉起飞机至爬升状态,此时飞机经历了约20秒的1.8g超重状态,爬升到了50度角。驾驶员再迅速减小油门至空气阻力平衡状态,并以580千米/小时的速度继续爬升,历时22秒的失重状态从这时开始了。
  失重飞机到达最高点9000米左右高空后,飞行速度减至最小速度一约370千米/小时并转为俯冲,当俯冲至42度角,结束失重。
  驾驶员再次加速拉起飞机至平飞,即再次进入约20秒的超重状态,至完全平飞后准备下一次抛物线飞行。
  爬升过程中飞机上升动力大于重力,便进入超重阶段;爬升到50度角时,驾驶员减小油门,只保留一定功率以平衡空气阻力,上升动力趋近于零,此时飞机和机上乘员只受重力作用,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飞机上的乘员随即感受到失重。
  在失重飞机上可以做哪些实验?
  只要是需要不同等级重力环境的科学研究或技术验证都可以在失重飞机上开展,甚至可以在物理学、材料科学、人体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领域同时开展实验,失重飞机可谓是神通广大的多学科实验室。迄今为止,科学家在失重飞机上已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物理学领域
  (1)粒子光散射研究
  在失重飞机上对任何颗粒的光散射测量,都可以在几秒钟内进行,而且不受重力和组成成分影响。实验中会采用不同的颗粒样品,如无烟煤颗粒、火山灰、月球粉尘模拟物、代表彗星材料的碳质模拟物等。该项实验对星云的聚集过程、彗星中的尘埃颗粒演化,以及地球甚至火星上的大气环境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2)沸腾传热研究
  地球上的沸腾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家中烧开水,我们经常能看见从容器底部产生气泡不断向上涌,形成水蒸汽。在失重环境下,没有对流和浮力作用,沸腾的整个过程显然不同了:受热的液体并没有上升,而是紧紧靠近加热器的表面,并且不断地变热。液体中离加热器远的部分依然相对较冷。因为只有一小部分水受热,这部分水很快沸腾了。虽然已经形成气泡,但是它们没有到达表面。没有浮力的影响,加热停止以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很多的小气泡接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气泡(就像下面这幅图中右侧图片里的气泡)。
  沸腾传热由于其换热系数大,也常用于一些需要强冷却和强化传热的场合,如火箭发动机及其尾喷管、核反应堆堆芯、连续浇铸、金属淬火和热管技术等。
  在失重环境下,沸腾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行为和在正常重力情况下完全不同。浮力作为气泡分离的主要原因在失重环境下减弱,其他因素的影响得以凸显,例如惯性引发气泡脱离或聚合。多次实验表明,在过重力和微重力的过渡阶段,也就是飞机进行抛物線轨迹飞行的起始阶段,可以研究不同的微重力等级对气泡行为的影响。
  2.人体生理学
  在失重飞机上曾开展过手部灵活操作实验。科学家对受试者的手臂运动轨迹和运动控制建模,受试者采取肩部固定手臂摆动的姿势,并保持精确抓握。通过失重飞机上的敏捷操作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扩大对运动控制和运动感觉协调的认识,将来可运用到假肢的设计当中。
  3.技术验证
  2017年4月20日,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天舟一号”上开展了4项科学实验任务,其中一项是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这项实验所采用的实验装置,是一种减振器,通过主动控制为精密实验仪器提供更“安静”的实验环境,满足科学实验需求。为了充分验证主动隔振装置的功能和性能、满足各项技术要求、适应太空失重环境,主动隔振装置曾参加抛物线飞行实验。失重实验获得了大量关键数据,为改进装置设计,保障任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普教育方面,失重飞机也可以大显身手。失重飞机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欧洲空间中心特意建立了失重飞机教育项目,每年为欧洲教育机构提供抛物线飞行实验机会。
  说不定,以后你的毕业设计就是通过失重飞机完成的呢!
  (本文摘编自“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星云社望远镜部开展了“路边天文夜活动”,队员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大家自行接龙组队。看看我们的小队:航天城社区月海观测队、静西谷观测队、中海枫涟观测队、茉莉园观测队、橡树湾月满万象观测队、中关村森林公园观测队、航天城(26号院)观测队、领秀新硅谷观测队、北清路22号观测队、天阅西山观测队。星云社队员以学校为中心,在方圆四五千米范围内展开了中秋夜的观测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万物几乎在3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固定不变的关系,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大千世界。  但是,人类出现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虽然人类的出现不过是很短的时间,可很多动物已经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了:1600年~180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灭绝25种;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灭绝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
幸子手持摄像机进行现场直播:“中国宇航员思思,德国宇航员巴森,美国宇航员约翰·劳斯,还有——”她把镜头转向自己,“这是日本美女航天员,山口幸子。哦,首席驾驶员思思也是beauty!”  “什么叫‘驾驶员’,不都在摸操作杆吗?什么叫‘也’,本来就是美女!”听着不舒服,舱内几个“哈哈哈”。连哈哈都是外交辞令,人心复杂,没有办法。这年头,是个女生,就叫“美女”。幸子说话像羊叫,我看叫“咩女”还差不多。 
小编的话:  在太空做试验好玩吗?和在地面上操作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听听航天员陈冬叔叔怎么说!  在太空试验中,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您在太空中第一次动手操作的试验是哪一个?  陈冬:第一个参与的试验应该是养蚕。上天之后,我们第一件事是把蚕拿出来,看看它们是不是还活着,也让它们透透气。因为它们被放置在特制的蚕室里面,为了避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仰望星空,探索星空的奥秘。人们常常在问:茫茫宇宙,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怎么才能飞出太阳系?需要多久?宇宙中有没有其他生命或者只有人类存在?  我们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还有小行星带等,但是太阳系到底有多大呢?其实,太阳系的边缘“柯伊伯带”到太阳的距离大概有50~500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597,870,691±30米)。对于这串陌生的数字大家可能没有直观概念,下面我们
科学与传说  《不祥的珊瑚》提到了海洋生物与某些传说之间的关系,如珊瑚和水母,它们的法语名字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某些怪物。本书中克拉伦斯发现,因为外形十分相似,一些海洋生物的名字居然以与它截然不同的物种命名:例如,蓑鲉又名“狮子鱼”,它们的尖刺让人联想到狮子的鬃(zong)毛;或者“豪猪鱼”,它们的硬刺看起来像豪猪一样。  一个物种可以有好几个名字:蓑鲉又名“狮子鱼”,豪猪鱼又名“刺纯”。  什
制藥厂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细菌呀?
在南太平洋的浩瀚海面上,一艘日本的远洋货轮正在向着澳大利亚航行。不过,这艘船的船长并没有待在最顶层的控制室里,而是一直在船上走来走去。他一会儿来到甲板上,举起望远镜,观测海平面上的云层;一会儿又来到机舱,检查动力系统……而且,他边走边不时发出各种指令:  “注意保持航向!”  “轮机加压!提高航速!”  奇怪,他这是在对谁下命令呢?原来,他的耳朵上佩戴着一只无线话筒。在船上的任何地方,他都可以随时
随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中国的火星探索之路已经正式开启。人类何时可以在火星上长期停留,并开展探索与研究?中国的火星探索基地应该怎样建设?带着这些问题,2020年12月7日,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中关村校区和百旺校区的四年级同学,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天空探索”综合实践课程之创意设计火星探索基地。  从祖国探索火星出发,同学们化身航天员、科学家,在火星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设计未来的火星科研
在2013年,“嫦娥三号”要完成的可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它将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太空通信等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全力以赴,为它做足充分的各项准备。  还记得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吗?它已经在太空中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两年多了,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它拍下了100%覆盖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根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