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学界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价值与反思、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到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为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与参考,虽然学界也关注如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但很少考虑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也未系统阐释与归纳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更未全面落实当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82-02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这门课既因其内涵的丰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因其内容的古老幽深而相对稳定,多年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方面变化不大。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教学,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期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约要用4个学期200多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以这样长的时间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就不能不使人去思考它在现代社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问题。反观多年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界定缺乏现代含量,多满足于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文学现象生成的一种可知性讲解,而与现代人的生存缺少有效的关联;重视古代文学常识与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与考查略显薄弱。(2)教学内容重视“史”的梳理,轻视“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文学知识的静态传授,忽视古与今的动态对接、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衔接、文学与文化及人的生存的关系。(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以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学常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凸显不出来,师生之间缺少平等有效的交流,以至于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对教师的讲解产生较强的依赖性。(4)教学效果的评价循规蹈矩、类型单一,主要考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而缺少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量与客观评价。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关于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已迫在眉睫。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建构新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所学与职业需求的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适应职业需求、在就业时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专业核心能力。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公务员、编辑、策划文案等,而这些岗位所需的人才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社会问题的思考评价能力,方案计划的实施践行能力。鉴于社会各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核心能力。
(一)陶冶化的诵读能力
在传统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古代文学教学有声音。用诵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使孩子爱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拥有熟练的诵读能力与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诵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重积淀、轻表达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既重积淀又重展示的教学效果,用声音和文字共同陶冶性情。
(二)個性化的解读能力
以往的古代文学教学倾向于情感的一律化,导致课堂审美流程化、情感模式固定化、教学过程僵硬化。在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应为学生个性化解读营造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引导,扩大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空间,让古代文学教学有个性。如,唐诗宋词讲解过程中可以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意象、动词、形容词;中国古代散文小说的讲解过程中,在讲授难点字词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对作品细节的积极导引与讲解,学生既可以独立赏析文学作品,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内蕴。
(三)文学化的表达能力
文学化表达是对前两个层级的更高要求,也是目的性落实。因为记得再多,分析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运用,至多只能算是书呆子。因此,在积累、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会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古代诗歌,创作小说、散文、戏剧等。其目的一是将静态的知识储存转化为动态应用,从而培养其文学化表达能力;二是发挥文学创作抒忧娱悲的宣泄功能,使诗歌创作起到释放压力和调节、平衡或转移不良情绪的作用,从而使古代文学教学融入生活。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关照现实和启迪人性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向、多维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替代单向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多视点、多侧面、综合交叉的观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改革研究,力图用文学与文艺、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展现、创新,让古代文学的教学有作为。
(五)现代化的以古鉴今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人类的文化史、生存史、发展史。它不仅积淀了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更包含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说具有丰厚的现代人格教育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2]这一道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亦然。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之所以长期存在,绝不仅仅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学知识,而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曾有过的功业和伟绩、成败与得失、生存的态度与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观照价值。历史社会留下的经验教训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长河中,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可资借鉴的人生社会生存发展范式,探究这种“范式”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挖掘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使古代文学教学有生命力,让其散发出的光芒照亮现代人和社会前行的路。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多是以就业为目标,如果相关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此为借鉴,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便能得到训练与提升,不管毕业后进入哪一行业,应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革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为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提供扎实、可行的“源头活水”。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与方法重新整合,在坚守传统文学知识传播的同时,满足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的实训需求。以古代文学教学为研究立足点,深入思考专业核心能力与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融合方式,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方向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与差异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既有针对性,又独具特色。
(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以学生的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导,让学生在具有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做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注重文学史的梳理,更应注重作品解读方法的教授,并应在课堂内外锻炼他们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汉语言文学(网络与传播)专业梳理文学史、讲解作品的同时,应结合他们的专业方向,锻炼学生如何将静态的文本用现代化的手段反映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創新教学模式
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专业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导,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本院建设的演讲工作室、课本剧工作室、慕课工作室、国学吟诵工作室与书法工作室,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分解到各个工作室,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相应的核心实践能力,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此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南山演讲台、剧本排练演播厅等平台,优化学习和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锻炼条件。
(三)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竞赛
针对五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把古代文学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竞赛相同步。如学习先秦两汉文学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吟诵与表达能力,举办“中国古文朗诵大赛”与“中国成语故事大赛”;魏晋南北朝文学学习阶段,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举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读大赛”;唐宋文学学习阶段,在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举办“中国古代诗文教学技能大赛”;元明清文学学习阶段,在巩固之前核心能力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继承与创新能力,举办主题为“历代重庆文学作品”的微课比赛。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觉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现代化的以古鉴今能力为目标,将作品的学习、积淀与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适时有机结合,既可有效地推动学生知识外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其自觉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使命感,又可切实满足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增添岗位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M].中华书局,2016:561.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82-02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这门课既因其内涵的丰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因其内容的古老幽深而相对稳定,多年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方面变化不大。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教学,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期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约要用4个学期200多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以这样长的时间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就不能不使人去思考它在现代社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问题。反观多年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界定缺乏现代含量,多满足于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文学现象生成的一种可知性讲解,而与现代人的生存缺少有效的关联;重视古代文学常识与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与考查略显薄弱。(2)教学内容重视“史”的梳理,轻视“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文学知识的静态传授,忽视古与今的动态对接、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衔接、文学与文化及人的生存的关系。(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以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学常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凸显不出来,师生之间缺少平等有效的交流,以至于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对教师的讲解产生较强的依赖性。(4)教学效果的评价循规蹈矩、类型单一,主要考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而缺少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量与客观评价。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关于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已迫在眉睫。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建构新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所学与职业需求的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适应职业需求、在就业时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专业核心能力。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公务员、编辑、策划文案等,而这些岗位所需的人才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社会问题的思考评价能力,方案计划的实施践行能力。鉴于社会各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核心能力。
(一)陶冶化的诵读能力
在传统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古代文学教学有声音。用诵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使孩子爱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拥有熟练的诵读能力与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诵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重积淀、轻表达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既重积淀又重展示的教学效果,用声音和文字共同陶冶性情。
(二)個性化的解读能力
以往的古代文学教学倾向于情感的一律化,导致课堂审美流程化、情感模式固定化、教学过程僵硬化。在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应为学生个性化解读营造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引导,扩大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空间,让古代文学教学有个性。如,唐诗宋词讲解过程中可以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意象、动词、形容词;中国古代散文小说的讲解过程中,在讲授难点字词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塑造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对作品细节的积极导引与讲解,学生既可以独立赏析文学作品,又能深入挖掘作品的内蕴。
(三)文学化的表达能力
文学化表达是对前两个层级的更高要求,也是目的性落实。因为记得再多,分析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运用,至多只能算是书呆子。因此,在积累、解读的基础上,教师会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古代诗歌,创作小说、散文、戏剧等。其目的一是将静态的知识储存转化为动态应用,从而培养其文学化表达能力;二是发挥文学创作抒忧娱悲的宣泄功能,使诗歌创作起到释放压力和调节、平衡或转移不良情绪的作用,从而使古代文学教学融入生活。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关照现实和启迪人性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向、多维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替代单向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多视点、多侧面、综合交叉的观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改革研究,力图用文学与文艺、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展现、创新,让古代文学的教学有作为。
(五)现代化的以古鉴今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人类的文化史、生存史、发展史。它不仅积淀了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更包含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说具有丰厚的现代人格教育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2]这一道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亦然。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之所以长期存在,绝不仅仅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学知识,而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人曾有过的功业和伟绩、成败与得失、生存的态度与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观照价值。历史社会留下的经验教训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长河中,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可资借鉴的人生社会生存发展范式,探究这种“范式”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挖掘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使古代文学教学有生命力,让其散发出的光芒照亮现代人和社会前行的路。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多是以就业为目标,如果相关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此为借鉴,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便能得到训练与提升,不管毕业后进入哪一行业,应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革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为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提供扎实、可行的“源头活水”。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与方法重新整合,在坚守传统文学知识传播的同时,满足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的实训需求。以古代文学教学为研究立足点,深入思考专业核心能力与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融合方式,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方向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与差异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既有针对性,又独具特色。
(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以学生的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导,让学生在具有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做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注重文学史的梳理,更应注重作品解读方法的教授,并应在课堂内外锻炼他们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汉语言文学(网络与传播)专业梳理文学史、讲解作品的同时,应结合他们的专业方向,锻炼学生如何将静态的文本用现代化的手段反映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創新教学模式
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专业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导,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本院建设的演讲工作室、课本剧工作室、慕课工作室、国学吟诵工作室与书法工作室,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分解到各个工作室,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相应的核心实践能力,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此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南山演讲台、剧本排练演播厅等平台,优化学习和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锻炼条件。
(三)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竞赛
针对五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把古代文学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竞赛相同步。如学习先秦两汉文学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吟诵与表达能力,举办“中国古文朗诵大赛”与“中国成语故事大赛”;魏晋南北朝文学学习阶段,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举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读大赛”;唐宋文学学习阶段,在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举办“中国古代诗文教学技能大赛”;元明清文学学习阶段,在巩固之前核心能力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继承与创新能力,举办主题为“历代重庆文学作品”的微课比赛。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觉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现代化的以古鉴今能力为目标,将作品的学习、积淀与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适时有机结合,既可有效地推动学生知识外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其自觉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使命感,又可切实满足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增添岗位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M].中华书局,201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