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创新“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学模式,以服装专业为试点,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先后延伸出服装制作与加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模特、纺织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和产业创新的“三位一体”。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中山市沙溪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纺织服装行业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2000多家休闲服装企业,从2000年起,沙溪镇连续10年举办休闲服装博览会。这样的产业环境,为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教学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过程全面融入产业链的内涵
(一)专业设置融入服装产业链。
建校之初,学校开设了服装制作与加工专业。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增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专业。随着服装产业链继续延伸,又融入服装展示、检测与营销环节,增设了模特专业、纺织品质量检测专业。近期,学校又在开发染整工艺技术专业。到目前为止,沙溪理工学校服装类专业已覆盖服装产业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商价值链、营销价值链等各个环节,从单一设置扩展为系列设置。
(二)实训中心建设融入服装产业链。
目前学校的服装专业已建成服装研发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和国家服装实训基地。
服装研究开发中心与产业链对接。2005年,原属中山市科技局的服装研究开发中心落户沙溪理工学校,由学校管理。该中心帮助当地服装企业实施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工艺制作、面料开发、产品制作、技术管理服务、产品营销等,成为学校服装专业产学研的核心动力,成为服装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服务环节。
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产业链对接。此前,中山市沙溪的休闲服装制作缺乏纺织品质量检验检测这一重要环节,致使广东服装出口方面非常被动。学校在大力培训师资的同时,开拓纺织品检验检测服务,使地方服装产业链迅速延伸。目前,该专业实现了培养专业人才与服务社会同步发展的功能,已成为学校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的经典案例。
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与产业链对接。2010年建成的国家级服装实训大楼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服装剪裁、服装制作。一方面为本校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还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培训,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服务。不少企业把要求精密剪裁的工艺设置到学校,一大批企业生产定单也涌入学校车间,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生产服务环节与企业高度融合。
(三)专业教学融入产业链。
人才标准融入产业链。全球金融风暴使珠三角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学校迅速按企业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融入服装产业的采购、设计、开发、展示、营销各个环节,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就业率近三年来始终保持100%。
课程设置融入产业链。服装专业改革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操课和实习课等课程结构,如在学校开设纺织品检测专业课,利用检测中心平台,为珠三角服装企业提供服装面料检验检测,直接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教学过程融入产业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坚持为企业服务,开发设计产品。企业购买学生的设计方案。学校先后为衫衫集团、通伟公司、霞湖世家公司等近10家大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信息化生产改造。如2009年学校组织近10所院校的学生为服装品牌“东方儿女”进行产品开发;在第十届休闲服装博览会上成功举办“东方儿女”杯设计大赛;服装模特专业去年为胡氏、三番、五洲等9家服装公司提供了季度产品订货会时装表演、晚会时装表演、模特摄影等服务。
师资建设融入产业链。一是每年从高校、企业引进二三十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选送教师到高校培训,到企业担任操作技师或者直接担任企业设计总监;三是借助研发中心吸引全国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林姿含、王宝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教授等已受聘为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
(四)服装专业实现了产学研销一体化。
五年来,学校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建立起了产、学、研、销一体化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即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常规结盟发展到了高端结盟,如下图:
产学研销一体化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校企合作内容从单纯的实习就业,升级为人才输出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通过政府扶持、项目申报获得资金,打造了企业信息化增效研究、纺织品检测、产品开发、培训、展示、推广、教学研究合作等多个平台,先后与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山高职、深圳高职、广州工贸技师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院等十几家有服装专业的学校合作。二是从单纯的“前校后厂”升级为“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中的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中心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联合办学,采取“1.5 1 0.5”的办学模式,该校近千名学生在北京本校一年半先学必要的文化与专业基础课程,再到研发中心学习一年实用专业课程,最后回校做毕业设计。
三、专业建设过程全面融入产业链的创新点
学校准确抓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抓住了产业创新这个关键点,从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当地服装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升级转化为契机,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从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的转变,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张力。
“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发展的过程。学校培养的人才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自2007年以来,学校在全国服装技能大赛中,获得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在今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被组织单位授予全国特等奖。学校的展位和展演同时得到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肯定。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中山市沙溪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纺织服装行业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2000多家休闲服装企业,从2000年起,沙溪镇连续10年举办休闲服装博览会。这样的产业环境,为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教学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过程全面融入产业链的内涵
(一)专业设置融入服装产业链。
建校之初,学校开设了服装制作与加工专业。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增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专业。随着服装产业链继续延伸,又融入服装展示、检测与营销环节,增设了模特专业、纺织品质量检测专业。近期,学校又在开发染整工艺技术专业。到目前为止,沙溪理工学校服装类专业已覆盖服装产业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商价值链、营销价值链等各个环节,从单一设置扩展为系列设置。
(二)实训中心建设融入服装产业链。
目前学校的服装专业已建成服装研发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和国家服装实训基地。
服装研究开发中心与产业链对接。2005年,原属中山市科技局的服装研究开发中心落户沙溪理工学校,由学校管理。该中心帮助当地服装企业实施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工艺制作、面料开发、产品制作、技术管理服务、产品营销等,成为学校服装专业产学研的核心动力,成为服装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服务环节。
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产业链对接。此前,中山市沙溪的休闲服装制作缺乏纺织品质量检验检测这一重要环节,致使广东服装出口方面非常被动。学校在大力培训师资的同时,开拓纺织品检验检测服务,使地方服装产业链迅速延伸。目前,该专业实现了培养专业人才与服务社会同步发展的功能,已成为学校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的经典案例。
国家级服装实训基地与产业链对接。2010年建成的国家级服装实训大楼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服装剪裁、服装制作。一方面为本校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还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培训,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服务。不少企业把要求精密剪裁的工艺设置到学校,一大批企业生产定单也涌入学校车间,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生产服务环节与企业高度融合。
(三)专业教学融入产业链。
人才标准融入产业链。全球金融风暴使珠三角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学校迅速按企业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融入服装产业的采购、设计、开发、展示、营销各个环节,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就业率近三年来始终保持100%。
课程设置融入产业链。服装专业改革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操课和实习课等课程结构,如在学校开设纺织品检测专业课,利用检测中心平台,为珠三角服装企业提供服装面料检验检测,直接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教学过程融入产业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坚持为企业服务,开发设计产品。企业购买学生的设计方案。学校先后为衫衫集团、通伟公司、霞湖世家公司等近10家大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信息化生产改造。如2009年学校组织近10所院校的学生为服装品牌“东方儿女”进行产品开发;在第十届休闲服装博览会上成功举办“东方儿女”杯设计大赛;服装模特专业去年为胡氏、三番、五洲等9家服装公司提供了季度产品订货会时装表演、晚会时装表演、模特摄影等服务。
师资建设融入产业链。一是每年从高校、企业引进二三十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选送教师到高校培训,到企业担任操作技师或者直接担任企业设计总监;三是借助研发中心吸引全国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林姿含、王宝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教授等已受聘为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
(四)服装专业实现了产学研销一体化。
五年来,学校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建立起了产、学、研、销一体化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即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常规结盟发展到了高端结盟,如下图:
产学研销一体化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校企合作内容从单纯的实习就业,升级为人才输出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通过政府扶持、项目申报获得资金,打造了企业信息化增效研究、纺织品检测、产品开发、培训、展示、推广、教学研究合作等多个平台,先后与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山高职、深圳高职、广州工贸技师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院等十几家有服装专业的学校合作。二是从单纯的“前校后厂”升级为“前店后校、前校后厂”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中的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中心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联合办学,采取“1.5 1 0.5”的办学模式,该校近千名学生在北京本校一年半先学必要的文化与专业基础课程,再到研发中心学习一年实用专业课程,最后回校做毕业设计。
三、专业建设过程全面融入产业链的创新点
学校准确抓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抓住了产业创新这个关键点,从服装专业建设融入当地服装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升级转化为契机,从单一服务到全方位服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从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的转变,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张力。
“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发展的过程。学校培养的人才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自2007年以来,学校在全国服装技能大赛中,获得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在今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被组织单位授予全国特等奖。学校的展位和展演同时得到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肯定。